专栏名称: LCA
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2 天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文博创意设计大赛“津”彩十足 ·  2 天前  
康石石  ·  谁还不知道美国有这么多STEM项目?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CA

人生顺流而下,我们都无法回头 | 李安

LCA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1-16 23:00

正文



李安说,跟着我,我带你去看,每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都是一座深不可测的深渊, 包括你自己。


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谭盾见到李安时曾说,没想到那么儒雅的台湾留学生,当时披了件解放军的军大衣在烤火,火的旁边有台电视监视器,他的眼睛就直瞄那里。他一边烤火一边跟我嘀咕:如果这时能吃到纽约的牛排该多好。突然,他眼睛一亮:"哎,那个地方吊起机器,杨紫琼要……。"你发现这个导演非常低调,在这低调的过程中,他正塑造一个巨大的能量。看他拍戏我知道,他是真实的从容,不是装出来的。


李安坦言自己发呆的时间很多——我不鼓励年轻人发呆,很多人发呆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怎么交代?你没有做事,又没有做事的基础,生活不知道该怎么办真的很糟糕, 艺术其实是没有理由的,赔钱、赔青春、赔你的家庭关系,各方面都赔了,但你还在做。




文 | 伊姐


1、伟大难以分享,卑微也难以共担


前段时间去看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知道这电影早就不是热点了,但看了真的太有感触,忍不住写下这些文字。


因为一段在伊拉克战场上奋力救班长的视频,二等兵比利林恩成为全美英雄,他所属的部队被邀请到德州橄榄球比赛做中场表演。事实,那是他人生最悲痛最无助的一天,但全美人民需要这碗鸡血,他必须强颜欢笑配合。


故事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从激烈的战场,切换到歌舞升平的舞台,他感到晕眩和错乱,极力掩饰着内心的创伤,然而等待他的,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他的命运是被摆布、被消费。


他经历了什么?


号称很爱 B 班故事的财团老板,只花 5500 美金买他的故事,并讽刺“有一点,总比没有好。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周,在好莱坞等于过去两年,别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棒球队员只关心,枪打到对方身上血肉缤纷的样子是否足够炫酷;杀人是什么感觉。


观众不关心他们在战场上面对的危险,反而轻薄地拿假想中,战壕里同性恋的画面消遣他们……


导演到最后一刻才告知表演形式,她只关心服装是否符合舞台效果,比利是否可以踩到节奏完成动作。


比利机械地根据要求走到舞台中间:烟火变成被炸开的城堡;眼前是贴身肉搏的敌人,刀刺进对方脖子,鲜血汩汩而出;端着枪冲进伊拉克平民家,孩子仇恨的眼神……


曲终人散,队友拍他的肩膀,比利,表演结束了。他笔直立在原地,保持站姿,泪流满面。那些眼泪不是激动,是痛苦。


人和人一定是有巴别塔的,伟大无法分享,卑微也难以共担。


你没有我的经历,怎么懂我的感受;当我经历过这一切,你懂不懂,我又何求?




2、一枚洋葱的脆弱和动人


最让我感慨的情节是,比利和啦啦队队员佐恩相遇的情节。


佐恩慷慨激昂地跟他说了很多直指人心的话:“我理解你”、“当英雄对一个普通男孩来说,不容易吧”、“我真的不想失去你”。


现场的喧闹和热闹只加剧比利的头疼欲裂,她是一缕清风。


所以,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比利第二次热泪盈眶,无关崇高和伟大,他的眼镜变成一座摄影机,推开自己的家门,经过熟悉的花盆、冰箱、吊扇,在人间烟火的热气腾腾中,他看到自己与佐恩翻云覆雨。


他对佐恩说,我差点要为了你停止流浪。


紧紧拥抱他的佐恩,本能后退一步惊讶地说:你说什么,你是英雄,你要回战场啊。


比利嘴角抽动了一下,淡淡微笑:当然,我开玩笑的。


这不仅仅是一份十几分钟短暂爱情的结束,这是一个隐喻——世界给你荣耀,其实也把你绑架。


热情如火的佐恩爱的是英雄比利,而不是那个再也戒不掉警惕、内心带着永恒无助、被命运洪流裹挟而下的二等兵比利。


比利落寞地一笑,那一瞬间,我在影院几乎哭出来。


这种事,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何尝少见?在小黑板上,冷静地清醒地把爱人的社会价值一样一样划掉:财富、地位、保障和虚荣,你还有多爱他?


在自己的实用价值一样一样划掉:美丽容颜、工作成就、伺候公婆、照顾孩子……还有多少人爱你?


爱何其珍贵,从不是因为我们赤身相对的欢愉高潮,是灵魂上的坦诚和交互,我们深刻联结,彼此悲悯。可这种珍贵,几乎是奢望。


去掉光环,去掉社会价值,想作为人的自然价值而被爱,太难了。


洋葱一层一层剥开,之前先忍住别哭,因为这煽情太廉价,坚持住,坚持看到洋葱的心,体会它的脆弱和动人。




3、人生顺流而下,我们都无法回头


比利最后选择回到战场,他宁愿去面对死亡,也不要停留下来。尽管,当初去参加伊拉克战争,只是一个意外。


因为经历完全改变了他,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宿命。


在圣经里的《路加福音》里,上帝要毁灭索多玛城,告诫罗德一家逃跑,别回头。但罗德妻子跑到半路忍不住回头,瞬间变成了盐柱。


人生顺流而下,我们都无法回头。


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最想知道的是,李安这部电影,到底解了自己人生的什么围?


从事电影之前,李安的人生鲜有成就,作为被寄托希望最高的长子他和父亲关系紧张。《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父亲三部曲”,都是李安用自己的解读,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卧虎藏龙》,俞秀莲的情感和玉娇龙的情欲,同时挑战李慕白的超脱,彼时李安处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这是他的一次反抗和叛逆。


到了《断背山》,李安作为男人的细腻一览无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能的人。


《色戒》,在我看来,他简直是用这部电影代替他实际人生的出轨,释放了中年危机。


李安用电影这个方式,一直在回答自己的人生。


我们来看一下,李安近些年的几部电影,光影之下,内心走过的路——


在《色戒》里,阴冷狡猾如易先生,得知王佳芝的死讯,深陷黑暗泪流满面,易太太推门撞见,冷酷如他,也无法掩饰——“出去,什么都别说。”易先生有没有爱过王佳芝?当然爱过。可是命运没有给他爱的权利。在那个战争年代,怎么相遇,都是错的。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最终幸存并活下来的派,把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为查理,那是那只猛虎的名字,因为他一生都在遗憾:“到了岸上,它径直走进丛林,我久久看着它,它终究没有回头。”李安想告诉你,不是每个人,每件事消失的时候,都会跟你告别。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士》最后一幕,在战场上死去的班长出现了,他对比利说——记住,如果你被子弹打中,那枚子弹,早就出发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最后出现印度教的毗湿奴,它是性格温和的神,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这是李安电影的核心——隐忍和慈悲。


李安内心一定是有皈依的,因为,唯独看破大悲伤的人,会有小快乐;放下大执着的人,就有了小欢喜。


李安跟所有导演是不一样的,红尘已经浮华,影视圈更是离奇,但他不膨胀、不叫嚣、不狂妄,他一直把自己放得那么低,因为他懂怜悯。


很多导演的电影里,只有自己。但李安的电影里,有众生。


不管主角是谁,李安的电影只做一件事:摘掉一个人的标签、社会定义和价值,带你走到他内心深处,看看从开始到结束,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惊涛骇浪。


李安说,跟着我,我带你去看,每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都是一座深不可测的深渊。


包括你自己。




李安的创作


最好的创作是 Get it from nowhere,也就是不晓得哪里来的灵感,所以,你要去不知道的地方找灵感,事实上,是灵感找到你。换句话说,创作是有闲阶级的事,如果你去煎汉堡,就会很忙碌,因为没有人会白给你钱,但花那么多精神在那里,就无法百分之百专心筹划片子,所以当片子来时,你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我很害怕发生这个事情,所以就真的苦苦在等。


你也不可能常常有那么多灵感,一年有一、两个灵感,写出来以后,那段时间会很有活力做研究,虽然没赚钱,太太看我很有干劲也很高兴,觉得你想到什么东西,有东西可以聊,人就比较有活力,推销几个月以后,慢慢没有消,人又开始消沉,但还没完全绝望时,另一个想法又来了,一年总是有那么几次,挺折腾人的,对我耐心的磨练很大。


李安的自信


自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天生的,这个我比较少;另一个是外来给的肯定,当大家给你的肯定多了,你自然就会产生自己也不错的样子,有一种自信心。像当总统也一样,一开始可能很害怕,但阅兵几次以后,那个样子就出来了,市长也是,几次会议、演讲,样子就出来了,做导演也一样,刚开始不敢讲话,后来也不晓得为什么自信就会渐渐出来。


因为学戏剧语言很重要,要不断沟通,而且都是涉及文化的东西。其实前两年我都是半猜半听,吸收其实非常有限,所以,后来我的视觉能力变得比较强,而我又很会猜英国人、德国人、黑人、白人怎么想,也都猜中。所以为什么有人说我各种电影都可以拍,其实跟我很会猜有关,因为我很会观察、猜测、揣摩、旁敲侧击,用各种方法抓到那个准头,这跟那段时间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