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高危和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的治疗策略上,新药、新疗法和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资讯】精心汇总了2024年骨髓瘤领域的十大亮点研究,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未来方向。这些研究不仅为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整个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充满创新与突破的科研成果,感受医学进步的力量。
最新骨髓瘤流行病学警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负担持续上升,亟需精准干预策略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Cq86ER0bYiI64rD26F1eg
MM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近年来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一项发布
Cancer Letters
杂志上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1990年至2021年中国MM疾病负担的显著增长,并分析了其在性别、年龄和地区上的差异,以及高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本研究全面分析了中国MM疾病负担的持续上升趋势及其在性别、年龄和地区上的差异,并明确指出高BMI是重要的死亡风险因素。研究结果为制定更有效的MM防治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强调了早期筛查、精准干预、危险因素控制和持续医疗投入的必要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年轻人群MM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以期有效减轻MM的疾病负担,最终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的预测模型基于一定的假设,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
【中国好声音】杜鹃教授、牛挺教授、傅卫军教授团队:特立妥单抗治疗中国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安全有效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P_p6pPfKA6DfBHnIfFEdQ
在中国,针对三类药物暴露(TCE)的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仅有塞利尼索和几种CAR-T细胞疗法。特立妥单抗作为首个获批的B细胞成熟抗原(BCMA)导向双特异性抗体,在欧洲和美国已用于TCE RRMM患者的治疗。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团队在
Cancer
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特立妥单抗在中国RRMM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疗效结果分析表明,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总缓解率(ORR)为76.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 76.9%,≥完全缓解(CR)率为 57.7%。
在MRD阴性方面,在20例有可用 MRD样本的患者中,18(90%)例患者在任何时间点达到MRD阴性。本研究结果支持特立妥单抗作为中国TCE RRMM患者的可行治疗选择。
特立妥单抗已在全球54个国家获得批准,并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接受过≥3种治疗方案的RRMM成人患者。
总缓解率可达52.5%,BCMA/CD3双抗特立妥单抗在曾暴露于靶向BCMA药物的RRMM患者中安全有效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ub2JVNaDo2vGbT5BBXJpQ
BCMA主要在浆细胞表面表达,是治疗MM的重要靶点。相关研究表明,曾暴露于抗BCMA治疗的MM患者仍可能出现疾病进展,需寻求其他的治疗手段。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是一种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已于6月在我国获批单药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的RRMM患者。
Blood
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了特立妥单抗在既往接受过抗BCMA治疗的RRM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显示,在40例曾接受过ADC或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中,特立妥单抗的ORR为52.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5.5个月。
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双靶向“连击”新突破,Talquetamab+特立妥单抗高效攻坚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ZRHBjkL1Qa_eOUYGql3Zg
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虽已获批应用,却在适用人群及毒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探讨免疫联合用药策略,YaelC.Cohen教授团队在
NEJM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1b/2期多中心研究,聚焦于分别靶向GPRC5D和BCMA的Talquetamab与特立妥单抗联合用药。研究结果显示,在推荐剂量方案下,双药联合治疗RRMM的ORR高达80%,并伴有较高的持续缓解率,显示出初步疗效。
该研究成果为高危或多线治疗后RRMM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III期AURIGA研究助力D-R方案成为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维持治疗新选择,研究结果荣登Blood权威期刊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mrQx-hGbC3iEDTsYIl03g
对于ND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已被确立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移植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维持治疗,以延缓或预防疾病进展,仍然是临床上一个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马里兰大学Greenebaum综合癌症中心的Ashraf Z Badros教授等人在权威期刊
Blood
上发表了III期AURIGA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为NDMM患者移植后的维持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AURIGA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经CD38单抗治疗、MRD阳性、在诱导治疗和ASCT后达≥VGPR的NDMM患者,相较于来那度胺(R)单药维持治疗,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D-R)方案可提供更高的MRD转阴率和更深的缓解,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将达雷妥尤单抗纳入NDMM患者的诱导及巩固治疗,并与来那度胺联合用于维持治疗。
NEJM发布DREAMM-7研究最新结果,BVd方案能否继续维持RRMM中的PFS优势?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Mi2WpbfBstKL6JIi2fdew
对于RRMM患者,更为安全且有效的二线联合治疗方案仍待进一步探索。萨拉曼卡大学医院的María-Victoria Mateos教授等人在
NEJM
上报告了DREAMM-7研究的最新结果。DREAMM-7研究旨在探索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在RRM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显示,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BVd)组的中位PFS为36.6个月,显著长于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DVd)组的中位PFS为13.4个月。
与DVd治疗方案相比,BVd方案对于至少接受过一种疗法的RRMM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四联疗法再添力证!DRVd与传统三联疗法RVd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tXmC4v7XAP0XBhZJC9__A
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RVd)已被确定为NDMM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然而,随着达雷妥尤单抗的引入,四联疗法(DRVd)显示出更优的疗效。已有研究表明,在RVd基础上增加达雷妥尤单抗可以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以上研究结果支持四药方案作为新的标准治疗。
Blood Cancer
Journal
发表了一项关于NDMM患者的研究,比较了DRVd与RVd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疗效,特别是在临床试验中常被低估的患者亚组中的表现。
疗效结果分析显示,DRVd组NDMM患者在诱导治疗后的ORR高于RVd组(99.6% vs. 97.1%);而≥VGPR率在DRVd组也明显优于RVd组(86.5% vs. 67.6%)。
【中国好声音】全球首款!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磅公布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细胞疗法I期研究结果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JZQC3BIDybXhdC4_3T41w
靶向BCMA和GPRC5D均被认为是治疗RRMM的理想靶点。但因MM具有异质性,单靶点免疫治疗存在局限,需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徐开林教授、李振宇教授团队近日在国际知名期刊
The Lancet Haematology
发表了全球首款BCMA/GPRC5D双特异CAR-T细胞治疗的I期研究结果。本研究是迄今为止在人体中评价的全球首个双特异性抗BCMA/GPRC5D CAR-T细胞产品。
研究结果显示,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细胞在RRMM患者中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这对MM的治疗和潜在治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好声音】王亮教授团队:孰优孰劣?CAR-T vs. 双抗作为RRMM患者≥3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vxG0jVp33mUhbP-SPEZtQ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授作为通讯作者在
J
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在RRMM患者中,对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作为≥3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CAR-T细胞疗法的CR率和ORR更高,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也较高,且不同CAR-T细胞产品的疗效存在差异。本Meta分析表明,在RRMM患者≥3线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在CR率上优于双特异性抗体,但伴随更高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同CAR-T细胞产品疗效有差异,cilta-cel较ide-cel疗效更优。CAR-T细胞疗法的高CR率可能得益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如CAR-T细胞的持久性和强大杀伤力,但也带来了诸如CRS和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双特异性抗体虽然疗效稍逊,但安全性较好,使用更便捷,适合无法耐受CAR-T细胞疗法毒性的患者。这是首项全面比较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RRMM治疗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