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剪辑 叶维娜
在你记忆中,是否有这样一瓶罐头?它或许装在来串门的亲戚篮子里,又或许被母亲藏在高高的碗橱里。
小时候嘴馋,觉得小小的罐头瓶充满了魔力,平时吃腻了的桔子从瓶里倒出来,怎么就变得那么甜呢?甚至还盼着生病,因为生病的时候就可以撒娇向母亲讨要罐头吃了。
当渐渐长大,身边的美味越来越多,桔子罐头再也是奢侈品,甚至被慢慢遗忘时,蓦然回首,发现这就是已逝的童年,寻不回的青春…….
入口爆汁的冰爽享受
三十年前,吃上一瓶水果罐头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那时的水果罐头曾是人们眼中的高档礼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都会带上几瓶跟心意一样沉甸甸的水果罐头。在宁波,桔子罐头自然是最多见的。每年深秋,行走在宁波的田间地头,见得最多的大概就是金灿灿的桔子,这个时节,宁波农家人自己种的桔子便可以陆续采摘了。宁波的桔子,样子不算精致,甚至有些粗糙,味道算不上甘甜,有些还带点儿酸味,但却很耐吃。所以小时候,即使母亲一遍遍地叮嘱:桔子不能多吃,容易上火。但还是无法控制馋嘴的自己,拿着桔子偷偷地躲在墙角再吃一个。
宁波人热情,自家吃不完的橘子,便会分与亲戚朋友,所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别的水果罕见的时候,宁波人最不缺的水果就是桔子。
可是,当桔子摇身一变,变成桔子罐头的时候,却又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透过透明的玻璃罐子,只见那一瓣瓣金黄的、晶莹剔透的桔肉在糖水中游走,想着那甜中带酸的味道,口水就会不停使唤地在齿间溢满。
用汤匙舀一瓣晶莹饱满的桔肉送入口中,牙齿轻轻磕碎桔瓣,酸酸甜甜的汁水在嘴里迸射开来,爽滑而甘甜,一股满足感由来而生。如果是冰过的糖水桔子,这种入口爆汁的冰爽享受,会在炎热的夏天达到极致。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将一碗桔子罐头放置在水槽旁阴冷的地方几个时辰后,就能达到一定冰凉的效果,食之令人心旷神怡。
每个步骤都关乎成品的品相
金秋时节,随着桔子的大量上市,塘溪镇的秀可食品有限公司又忙开了,他们正在迎来一年一度的桔子罐头季。秋日的一个午后,沿着蜿蜒的山路,踏入了位于东山村的秀可食品厂,青山环保中,这个厂子并不显眼,只是转弯后才发现,一大片厂房迎面扑来。
装载着满满一大车桔子的卡车从身边驶过,厂里的一名引路人指着便说到,这就是送去制作罐头的桔子。“前几天,桔子罐头才开始制作起来,所以现在用的桔子都是从附近农家收购来的本地桔。”
从新鲜桔子到桔子罐头,所需经历的步骤可不少。要想游走在糖水中的桔肉大小相当,就得先从源头上把好关。当机械化代替人工分拣后,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桔子从箩筐中倒出,随着传送带的滚动,就乖乖地钻进了属于自己型号的分拣箩里。
为了能轻松地剥掉桔皮,烫桔的步骤是绝对不能少的。热烫最讲究技巧,不能烫的太生,生了还是不好剥肉,自然也不能烫的太熟,太熟果肉就会失去原来的口感。还好在机器操控调解的年代,这个步骤也就省心了不少。
看着剥皮区的工人熟练的程度,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本地人,每年的这个时节,都会到这个厂里打临工。剥桔子看似不难,但也最关乎成品的品相。剥皮的时候绝对不能伤到果肉,必须颗颗完整饱满。
分瓣后的桔子倒入机器中,当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包裹在桔肉外面的囊衣、桔筋、桔籽都基本已经分离了。但是,为了桔子罐头能更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再一次挑拣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一个个经过杀菌处理的罐子,装满了金黄剔透的桔肉之后,就可以送去灌入糖水了。看着桔子罐头一系列的操作就在眼前完成,只会惊叹一声“又长见识了”。再尝一口桔子罐头的美味,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它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丝毫。
本土企业近20年的生产探索
有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塘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疑是幸运的。
桔子、山笋、杨梅、梨头、黄桃,就是靠着大山的惠赐,上世纪九十年代,秀可食品厂诞生了。
这家食品厂的主人是钱德康,他说这家厂一开始只是村里的村办企业,1994年因为转制,便到了他手中。也是在钱德康多年的潜心经营下,这家厂的规模日渐扩大。
最开始,厂里专门做的是笋罐头,1999年,因为一个偶尔的机会,厂里做起了桔子罐头,也因此打开了更宽广的市场。“一开始都是纯手工制作桔子罐头,后来才慢慢引进机器设备。”谈到以往,钱德康还是颇为感慨。
现在,秀可食品有限公司还获得多个奖项,各种奖牌被摆放在了厂区最显眼的位置,而这里生产的桔子罐头基本都出口到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市场,也有部分是跟国内的烘焙店合作,被用在了制作蛋糕上。
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钱德康几年前也“触电”电子商务。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作坊,如今成了知名企业,经历了大浪淘沙,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着,也让塘溪本土的农副产品让更多的人知晓。
罐头中体现着人类的智慧
桔子罐头好吃,但却不是人人知道罐头的由来。
原来,罐头还是“舶来品”。18世纪末,拿破仑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于是他悬赏1.2万法郎,希望找到一个人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就将这笔巨款奖给他。
当时有个叫尼古拉·阿佩尔的人,曾在酸菜厂、酒厂、糖果店和饭馆当过工人,后来成为一名厨师。他在贩卖果浆、葡萄酒等食品时偶然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经过适当加热,便不易变质,他从中受到启发。于是,阿佩尔响应政府的悬赏,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
他经过十年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804年获得成功。他的方法是:将食品处理好,再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到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这就是现代罐头的雏形。
阿佩尔的玻璃罐头问世后不久,英国人彼得·杜兰特制成了马口铁罐头,在英国获得了专利权。19世纪初,罐头技术传到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出现了罐头工厂。1849年,美国人亨利·埃文斯开了一家规模空前的罐头厂。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阐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于是,罐头工厂采用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绝对无菌的标准。
但其实在我国,罐藏食品的方法早在三千年前就应用于民间。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就有这样的记载:“先将家畜肉切成块,加入盐与麦面拌匀,和讫,内瓷中密泥封头。”这虽然和现代罐头有所区别,但道理相同,也可见我们先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