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11 小时前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11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昨天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昨天  
896汽车调频  ·  陕西今年将建成1条高铁线! ·  2 天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老陕专享!少华山冬日免票狂欢!一键穿越冰雪秘境→ ·  3 天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老陕专享!少华山冬日免票狂欢!一键穿越冰雪秘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厌孩症”:这是一个对孩子并不友好的社会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19-10-10 20:58

正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503篇 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祝你幸福。

头图 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你有本事一辈子别生孩子啊!


抵达武汉的一架国际航班上,一位母亲愤怒的回怼,引发了数万人的讨论。



近些年类似的“人民内部矛盾”总是在不间断重播:


飞机或高铁上,一位狼狈的母亲面对怀里哇哇大哭的婴儿束手无策,身旁充斥着一群嫌弃的白眼和“啧啧”的牙疼声,然后,某个年轻人奋起指责, 你就不能管好小孩,让他闭嘴吗?


这位明显因为焦躁而生气回怼的母亲,其愤怒之处显然在于,她一直都在努力安抚怀中的婴儿,“我一直在管,你问下这么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而同样愤怒的年轻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让一名1岁的小孩停止哭闹,就那么难?


和类似的网络撕逼并无二致的是,持不同观点的两拨人站在各自的立场,水火不容:



“神他妈一句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熊孩子惹人嫌,傻逼家长没素质”。“管不了就别带孩子出来”……


评论区几乎随便一截图,都是这样骂熊孩子熊家长的留言。与之相比,表示理解母亲和婴儿的网友,点赞往往都是可怜的个位数。



媒体人黄章晋老师写了这样一句评论:



成为一名父亲之后,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带宝宝出去玩一周,飞机高铁都会坐。小朋友不过2岁3个月,纵然我和妻子准备了足够的玩具和零食,宝宝仍会不时在飞机上哭闹一番。


每当宝宝哭闹的时候,我心里都即惭愧又紧张。惭愧是因为打扰到别人休息很不好意思,紧张是因为网络上见多了,社会上真的太多人患有“厌孩症”了。


如今我带宝宝出去玩,都是尽可能乘坐商务舱,相对宽阔的环境能让小朋友更舒服一些。



但是显然,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购买昂贵的商务舱机票。


几年前,有几位中国父母,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登机前专门准备了礼品,送给邻座的乘客。



这样的行为收获了一致的好评,很多自媒体写出了“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教养”这样的文章。


我能理解家长的这种行为,却并不鼓励和认可这样的所谓“高素质”品性。因为这相当于间接而婉转地承认了这样一个逻辑:


妈妈带着一名还不到2岁的宝宝,独自出门乘坐飞机,是一件错误且没公德心的事情, 是一件必须要对他人说抱歉的事情,因为宝宝不可避免的哭闹会打扰到其他人。


至少在我价值观里,这样的逻辑太令人感到遗憾和冷漠了。


美国《今日秀》育儿版高级编辑丽贝卡,曾针对中国父母这样的行为写过一篇文章:

“这些父母很可爱,但他们的举动却反映出一个危险的趋势: 你需要为你有一个孩子而道歉。


我会倾尽所有,用尽所有办法让我的宝宝在飞机上不哭。 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恨婴儿的哭声,尤其是当它离我耳朵只有四英尺的时候。当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我会带他在过道上走到头再走回来,抱一抱哄一哄。


如果我们的眼神相遇,我会给你一个“太抱歉了,没办法啊”的苦笑,然后你给我一个“没关系,顶住啊”的同情表情。 朋友们,这叫社会契约。如果你对我翻白眼或者用憎恶的眼神看我,你就是在毁约。”


(二)


承认吧,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患了“厌孩症”。


你分明能感觉到,社会上有些人,发自内心地认同这样的标准: 哪怕是不满三岁的孩子,甚至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只要在公共场合哭闹就是熊孩子本熊,家长就是毫无素质毫无修养的“野蛮人”。


放在任何一个文明体之中,这样的标准都是苛刻,冷漠、荒唐的。


但是很遗憾,对当下的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根本不想去尝试理解那些狼狈不堪的母亲、弱小无助的婴孩,公共场合哭闹就是熊孩子,就是没素质!


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理直气壮。



比如在豆瓣“讨厌小孩”小组,随便一条吐槽帖下面,都是这样的留言:



我从来不会自大(或者称愚蠢)到去劝一个丁克生孩子,同样的,一个曾经无比坚定的丁克某一天突然决定生孩子,我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讽刺和揶揄。


对我而言,生不生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干涉这种自由——包括父母在内。

这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但与此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另一层共识是:


面对一两岁宝宝的哭闹,一名有教养的成年人,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高贵的沉默。


在我个人的价值观里,这和开车遇到老人过马路不鸣笛催促;开会时、饭局里有孕妇自觉不吸烟一样,是最基本不过的文明共识。


你会对一位蹒跚的老人说“老不死的,干嘛出来阻碍交通”吗?


你会对一名孕妇说“贱人就是矫情,受不了你滚呀”?


婴儿基本上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饿、渴、困、生病、大小便或仅仅只是不舒服,婴儿能做的只能是用哇哇大哭来告诉父母。


当一些父母必须要为1岁多的婴儿吵闹,而不停地向周围人群道歉的社会,和文明无关,那只反应了一种深深的冷漠。


(三)


联合国有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目前世界上获得联合国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大概在900座左右。


这其中,没有一座中国内地城市。


不装外宾地说,这样的状况其实没什么可意外的——在你的城市走走吧,扪心自问,你的城市和城市居民,对小孩子友好吗?


答案恐怕差强人意吧?


几年前,一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动作,被有心者偷拍下来,还要发到互联网上讥讽一番:



我承认,这很不雅观,尤其当孩子哭闹或者突然呛奶的时候,袒露着一只乳房的母亲,无疑是狼狈且尴尬的。


没有一位女性愿意在公共场合袒露自己最私密的身体部位,你觉得扎眼和尴尬,那位年轻的母亲一定比你更难堪,更尴尬。


抄起键盘就喷一句: “这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是极容易的,但这无疑是对这位尴尬母亲的第二次精神创伤。


作为母亲,她即便再不情愿,也没有办法。 她没得选,对于怀里的小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就算她明知道会招来键盘侠的辱骂,作为母亲她也不得不如此,做母亲的,没得选。


就这,还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呢。


说到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确差太远,要补的课太多,无论是硬件还是民众心中的文明认知。


我一年会去很多城市,但恕超超见识有限,别的不说,一个“像样”的母婴室和家庭卫生间,我遇到的绝大部分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有了孩子之后,我格外关注一座城市的母婴设施。这几次去日本,每一次都令我感叹他们在母婴设施方面的人性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