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项飚丨行色匆匆的人口流动学家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4 20:44

正文

点击上方“温州人杂志”可订阅哦!

项飚

项飚的父亲项南庭与我是老同事,退休后,他家搬到市区汤家桥侨盛花园,而我住在国际花园,两地仅隔横贯的机场路,过往甚密。他常谈起在牛津大学人类学学院当研究员的儿子,令我羡慕不已。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里举办一次中学生辩论大赛,我出任评委。决赛那场,只见一位主辩手肤色黝黑,眼光灵动,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不时抓住对方的漏洞层层击破,结果终得“最佳辩手”称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才知道这少年叫项飚,就是项南庭的儿子。

项飚

项飚1990年温州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进入牛津大学。200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与一名日籍同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的女生结婚组成小家庭。我曾多次邀请老项带儿子来家做客,可因他在外到处游走,其间曾来过一次小坐,未及细谈即匆匆离去,所以终未遂愿。我搬家南塘之后才有幸与项飚建立了微信联系。

日前,项飚从微信传来喜讯,很谦虚地称我为“姜老师”:“明天上午对您是否还合适?我和父亲计划在9点30分左右到您家。因为11点30分和香港有电话会议。这样对您方便吗?”看了这条微信让我吃惊:他的时间观念怎么会那么强?于是立即婉言谢绝了一位儿子在日本留学的前来打探消息的亲戚,专候项飚前来做客。

次日上午他父子俩“打的”准时到达。项飚身背双肩包,穿件棉袄,就像深入贫民群落调查似的,没有一点架子。大概低估气温的关系,他匆匆脱下棉衣与我们攀谈起来。

最近他一直在义乌和广州两地跑。2008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名扬四海,引起项飚的关注。他深入市场考察,惊奇地发现此地有很多广州人和中东人用各自语言进行商品交易和翻译。中东地方属阿拉伯语系,包括南亚的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而人口流动、民族宗教关系非常复杂。广州和义乌加起来穆斯林人口多达十万人。出于对世界人口流动学的敏感,项飚发现了新的研究课题:全球背景下的民族宗教关系,并于2015年全神贯注开始深入调查研究。老项对儿子来去匆匆地跑很心疼,规劝儿子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身体;第二是家庭;第三才是事业。可是细察项飚的并不十分光鲜的气色,他对学业的专注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早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时,项飚就是一个传奇式人物。1992年读大二的他,偶然听到有一批温州人在北京南郊大红门聚居,服装生意做得很红火,人称“浙江村”。他就好奇地要去探个究竟。他选择一个早晨从6点钟出发,倒了六趟车,到达南苑乡政府,开始了第一次田野调查。他利用学校课程较少的空档,有时三两天,有时是一个礼拜,最长的一次十几天,经过历时十多个月的艰辛调查,写出洋洋洒洒五万字的长篇调查报告《北京“浙江村”调查——一个社会转型中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一等奖,并被誉为北大四大才子之首。如此持续六年,最后终于形成了他的硕士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其研究成果陆续在《瞭望》《中国农民》《社会科学研究》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1996年在北京和牛津的两次学术讨论,项飚对“浙江村”的深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硕士论文也于2000年8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成了中国社会学界的出色作品,2015年定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著作再版。

有了“浙江村”之后,他的韧劲一发不可收。1998年获得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进入老牌人类学的牛津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项飚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人口流动。2000年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而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市场是很活跃的。印度在世界各地开办咨询公司,从印度招收信息技术工人,然后根据客户企业的项目需要把这些劳动力提供给客户。贫穷的南印度劳动力的价值是很低廉的。他就跟随这些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他们的印度老家跟到他们在澳大利亚的工作场所,体验他们的乡村家庭、嫁妆制度、科技创业和不可预测的市场之间互相交叉生活,了解那些处在全球流动资本另一端的人的真实生活。

 全球“猎身” 

通过多年的努力,项飚终于完成了他的博士论著《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并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获由美国人类学会,城市、国家和跨国|全球人类学团体颁发的2008年度安东尼里兹奖。

项飚深情地说,《全球“猎身”》这本书是他长期的、冒险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探索的结果。除了在国外长期实地考察的艰辛和用外语写作的困难,他也不时怀疑、焦虑、沮丧。他感谢安东尼里兹奖评审委员会,说这个奖给了他更大的勇气,让他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人类学和世界,同时让他更仔细地思考知识生产的真正目的何在。

安东尼里兹奖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人类学界的重要奖项,被视为全球民族志的新典范。它的评审过程也是相当严苛的:每年由其评审委员会确定全世界24家著名出版社各自推荐当年出版最优秀有关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再由评委在24本优秀著作中评选最佳一本。项飚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8年唯一一部著作。

那天谈话时间过得真快,一忽儿就过了11点,他要赶回家去参加一位香港研究生的论文视频评审会议。他说在牛津工作还是比较宽松的,一年之中有半年在牛津上课,另一半做人口流动研究。他的研究成果颇有国际影响,自2001年以来先后受聘为: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日内瓦)研究员、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比较迁移中心海外研究员、英国政治研究学会会员、英国及爱尔兰皇家人类学会会员。近期他还要到海南岛、北京,一月和三月要到美国和越南开会,七月回新加坡上课。

我送他到门口,望其背影,忽然跳出一个词语:“行色匆匆”,像项飚这样一位流动人口学家,用这样紧凑来形容他的行动是名副其实的。


『文/姜嘉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