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初入职场的新人,很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
听不出话背后的意思
“。
因为工作多年的老油条们已经习惯了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致,前后不一致,他们会默认你读空气,get到他们实际想表达的意思。
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学会的,除非从小点过察言观色技能点,否则一个一直被教育诚实正直认真的人,都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思考,才能获得“听出背后意思“的能力。
以留言中的这个例子举例,在没有更多补充信息的前提下,这些都是可能性:
-
老板是
孔雀型炫耀人格
,有表演欲,需要观众欣赏崇拜ta的伟大智慧,这种情况下,ta希望你做一个配合的捧哏,不能不互动,但也不能太过活跃抢ta戏,发言,但是别把话都说完了,给老板足够的发挥空间,于谦老师或许是一个挺好的榜样。
-
老板是那种
倚重听和说来收集信息和思考的类型
,不同于读写,有的人的确是需要在听说交流中才能完成思考,这大概是最喜欢开会的类型了。如果遇到这种老板,那可能需要习惯这种工作方式,在开会过程中提升沟通效率。
-
老板可能就是想当众反驳或者否定你,这种情况下ta可能已经对你有了不好的印象,算是一种
借此敲打甚至欺负
。如果是这样,那要考虑此处是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如果打算留下,那就要注意扭转负面印象。
-
老板可能对你没那么大意见,但也不觉得你能给出什么好意见,叫你发言叫你参与,就只是想在讨论的时候
显得自己谦虚亲和平易近人
。那就适当藏拙,不用一定发言,选自己有把握的讲。
-
老板是
缺乏决断的类型
,犹犹豫豫,总觉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多,所以不管你给出啥意见,ta都先表示反对,哪怕最后还是会这么做。那注意有十说八,别一次都说完,省得ta犹豫反复的时候你还得凑点新的东西。
-
老板是真的想听你这个视角的意见,只是凑巧你每次的观点都没和ta想的一样。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妨多从专业上观察和靠近老板,毕竟如果总也没法一致干活儿会很痛苦。
-
也可能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总有个门客或者状元情结,一鸣惊人脱颖而出,上殿皇帝说猪八戒你对一个孙悟空,然后被夸英才从此被器重。但现实来说,开会讨论类似清谈,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再精彩的发言都得落实到执行。老板只是觉得你说得
不好执行
。
以上都是可能性,至于具体怎样,要根据日常观察了解到的其他信息才能判定。
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先在心里有个默认的常识:
老板讨论叫上你,大概率并不是向你请教
。
记住这一点,再根据其他信息了解判断老板到底要什么,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发言,算是一种社畜的入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