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是由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一份反映中国财经管理类专业期刊。所选用、发表的稿件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博,透析中国经济发展深层动因,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关注社会民生,把握财经类学术研究动态,突出前瞻性、前沿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9月汽车出口53.9万辆##9月汽车出口 ... ·  16 小时前  
大道无形我有型  ·  回复@面壁十年zmp: ... ·  19 小时前  
Wind万得  ·  中概股持续反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4年10月16日周三(第3155期)

现代财经  · 公众号  · 金融 科技媒体  · 2024-10-16 00:00

正文

今天是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农历九月十四,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

每日晨语


    行动之际,我们矢志改变世界面貌;而思维深处,我们则拥抱世界的洗礼,重塑自我。追求的并非肤浅之变,而是心灵与智慧的深刻蜕变与复杂升华。此道,即为自我成长的真谛所在!周三,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3155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支持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新生力量。”王江平说,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来自高端制造业、消费与零售、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78%,去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中,超过一半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新华网)

蔡子微评: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彰显了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经济的高度重视。通过构建跨层级的协同机制,该体系有望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信息及政策的高效整合与共享,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举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升级,还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话题关注:生态位视角下独角兽企业培育路径与创新能力演化研究

2、工信部: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会上表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工信部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新闻网)

蔡子微评: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企业通过深耕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优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和拓展市场空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话题关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与组态路径分析

3、市场监管总局将出台意见引导平台企业发挥流量积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在介绍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有关情况时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出台《关于引导网络交易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鼓励网络交易平台企业合理配置流量资源,重点向农产品经营主体、特色经营主体和新入驻经营主体倾斜。同时结合大型促销等活动加大对平台内企业商户的流量支持,帮助企业商户提高流量利用效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激发平台内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新华网)

蔡子微评: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平台企业的流量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能够促使平台企业更加合理、高效地运用其流量优势,既促进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举有望激发平台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其从流量竞争中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服务的发展模式,进而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话题关注:平台企业流量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

4、推进老工业基地重构竞争优势。“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工业基地正经历重大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有效整合资源,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并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话题关注: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挑战、策略与未来展望

5、上海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过去科研人员因国资管理程序复杂,产生‘不愿转、不敢转’的畏难情绪。如今通过科技成果全部赋权,学校迎来了‘愿意转、积极转’的新态势。”10月13日,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告诉记者,该校开展赋权改革两个月内,已帮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吸引融资1.5亿元。(科技日报 )

蔡子微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人员持续创新的动力所在。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高校实施赋权改革,不仅可以为创新创业再松绑,还能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另外,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话题关注:创新驱动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构建与创新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6、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把握好这一组辩证关系,有利于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方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而产业需求则为科技研发指明方向。文中提到的量子科技和碳纤维产业,展示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攻关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这表明,只有科技与产业双向推动,才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链韧性。这种“科技+产业”的融合模式,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话题关注:数字经济时代下科创产创融合发展:价值指向与路径选择

7、我国软件产业步入群体突破关键期。《黑神话:悟空》不仅带火了游戏产业和文旅,也再度凸显出国产软件的重要性。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在研发全生命周期,《黑神话:悟空》都“跑”在腾讯自研敏捷协作平台(TAPD)上。目前我国游戏公司营收排行榜前五十的企业中,超80%在使用TAPD。这一平台有助于解决精品游戏制作过程中多部门协作管理难题。近年来,国产软件产业“硬实力”逐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85492亿元,同比增长11.2%,利润总额10226亿元,同比增长9.8%。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认为,我国软件产业正加速步入迭代升级、群体突破的关键时期。(人民网)

蔡子微评:软件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迅速发展,国内软件产业正为市场带来更多红利。当前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关键要素,着眼于共建共享万物互联的新生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加速形成软件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软件产业链韧性。

话题关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8、经济日报:“零首付”不等于“零代价”。经济日报文章指出,“零首付”看似让购房者走了先上车后买票的捷径,实则隐藏着诸多风险,稍有不慎将令借款人深陷债务陷阱。从银行贷款业务看,“零首付”短期看似为银行带来了增量业务,实则抬升了借款人的金融杠杆,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很容易引发坏账风险,影响银行资产安全。面对“零首付”的诱惑,购房者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在申请贷款时,坚决拒绝用不合规手段筹集首付款。同时,要培养理性消费观念,结合自己的还款能力量力而行。购房者需全面了解贷款条件、合同条件、违约责任等要素,警惕条款陷阱,莫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财联社)

蔡子微评:经济日报的文章提醒购房者对“零首付”政策保持警惕,虽然看似降低了购房门槛,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购房者应理性看待贷款条件,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贪图便宜而陷入债务困境。理性消费和全面了解贷款条款是保护自身利益的关键。

话题关注:新发展格局下购房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社会效益分析
9、无人驾驶驶入快车道:南沙模式引领商业化与数据服务新路径。无人驾驶、无人机搭载,未来出行的图景正变得愈发赛博化。科幻正逐步走进我们日常,重塑出行方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允许公共道路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城市数量已超40个,全国已有10余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出租汽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商业化试运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近期,2024第三届未来交通产业发展峰会在北京召开,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成功入选“无人驾驶创新发展示范区”典型案例。(21世纪经济报道)

蔡子微评: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布局新基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破解成本运营难题迫在眉睫。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根据科技发展调整整体运营方案是关键,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解决生存问题;再者,产品的落地实施,需要先进行试点,再大规模上系统,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迭代升级。

话题关注:无人驾驶企业的运营模式创新与规模化应用研究——以南沙模式为例

10、做强小龙虾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龙虾已经成为江苏省盱眙县富民的大产业。盱眙龙虾养殖面积达97.5万亩,其中稻虾共生77.5万亩,年产小龙虾12.5万吨,品牌价值连续9年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前列。但从行业发展与产业发展来看,盱眙清楚地知道还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种苗突破难,加工规模不大,活虾供应期短……眼下,盱眙正在补短板进行“二次创业”。由于盱眙龙虾以餐饮为主要销售渠道,养殖上偏重大虾,单个7钱以上的是当地销售的主要货源,因此种苗的突破特别关键。(人民网)

蔡子微评:盱眙龙虾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其中盱眙龙虾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无人机投料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盱眙龙虾产业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盱眙龙虾产业在种苗培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种苗突破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养殖效率和产量。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数字化转型和产学研合作,盱眙龙虾产业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继续巩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

话题关注:养殖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以盱眙龙虾产业为例

11、电商“双十一”启幕:“最低价”隐身 回归生意本质。天猫、京东等不约而同选择在10月14日晚即开始预售。毫无疑问,这是启动最早的一届“双十一”,周期也最长。从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营销策略来看,性价比、最低价、底价销售……这些原本用来吸引流量的词汇,基本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针对商家的减负策略,包括减免服务费、松绑退款、快速回款、补贴运费等不同手段。(21世纪经济报道)

蔡子微评:随着年轻人追求低价意识的兴起以及直播带货对电商的挑战,电商平台面临着流量流失的问题。对此,电商平台一方面要打破流量围栏,促进各大平台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要去除繁杂的满减规则,努力提高平台产品的性价比,真正做到让利于消费者。

话题关注:电商平台价格策略优化如何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12、从“卷”成本到“卷”内容 “微短剧之都”的创作密码。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微短剧逐步从“霸道总裁”“神奇穿越”“追求爽点”的初创期,走向跨领域融合的成长期,不断拓宽“微短剧+”赛道,实现微短剧产业与多行业发展双向赋能。见微知著,西安微短剧产业发展记录着微短剧从“电子榨菜”向优质文化产品蜕变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济参考报)

蔡子微评: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与互联网受众碎片化的观赏习惯相契合,呈现出“爆火”态势且热度持续不减。然而网络微短剧火爆的背后存在着内容低俗、制作粗糙、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建立“优质创意+技术驱动+正向引领”的创作模式,推动形成高质量、精品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发挥其在强化价值引领、重塑业态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话题关注: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网络微短剧创作转向与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二、今日社科期刊佳作关注  

突破性创新风险的双轮驱动化解机制——基于交控科技的扎根研究


作者:杨婷羽,崔永梅,王慧来源:《管理学报》2024年第8期

  导读  

以自主研发突破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卡脖子”的企业——交控科技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企业突破性创新风险的化解机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的难题在于模糊性、不确定性、安全性与效益性风险如何化解;通过数字化转型的外部赋能机制、组织敏捷性的内部保障机制,基于3个核心范畴,从纵向4个阶段、内外2个维度,形成识别-响应驱动型拓新能力、连接-协同驱动型跃迁能力、传达-参与驱动型保证能力、治理-下沉驱动型发展能力,提炼“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理论模型,揭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在化解突破性创新风险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突破性创新;数字化转型;组织敏捷性;风险化解;扎根理论;

引用格式:杨婷羽,崔永梅,王慧.突破性创新风险的双轮驱动化解机制——基于交控科技的扎根研究[J].管理学报,2024,21(08):1121-1131.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当前的新发展格局下,突破性创新对中国企业在全球技术变革中实现竞争地位的颠覆、完成技术弯道超车十分重要,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因此,如何加强突破性创新,通过新颖性、独特性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实现创新引领、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1],系统性扭转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以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情境中,渐进性创新一度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基于后发优势的基本战略,但模仿型产品容易被科技迅速更新换代的旋涡所削弱[2],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下,中国达到世界领跑水平的核心技术自给率尚且不高,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尤为缺乏[3]。例如,在轨道交通领域,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神经和大脑”,关键技术却一度受制于人。相较于渐进式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技术颠覆性作用,但突破性技术创新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不仅由于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于市场需求不确定并难以预测、研发周期长且难度大,因此难题在于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从管理角度对突破性创新形成支持。

现有研究聚焦于突破性创新本身,从整体出发探索突破性创新的内涵、特征与过程[4],发现数字化转型能促进突破性创新的产生;也有研究考察了突破性创新的成功与组织管理之间的联系,认为灵活机动的组织管理模式激发了创新活力,而数字化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自组织、自协同的能力[5]。然而,侧重于突破性创新各阶段风险的讨论相对有限。实际上,在新一代的技术变革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根本性地改变技术创新环境,成为解决风险难题的有效路径与手段[6]。同样的,组织作为突破性创新的主体,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对于化解突破性创新风险也起着重要作用[7],因此组织敏捷性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而且研究数字化转型和组织敏捷性共同促进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机制存在一定的空白。除此之外,真正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企业不多,这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困难性。

针对上述研究缺口,本研究选取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交控科技突破性创新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定位,并对各阶段数字化赋能以及组织保障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理论模型,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给予一定的借鉴。

2 理论基础

2.1 突破性创新及其风险

从内涵来看,突破式创新能够摆脱技术追赶的困境和技术依赖[2],转变主流技术范式[8],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可以改变现有的或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市场[7,9],塑造企业竞争优势。对于突破性创新的发生过程,ROTHWELL[4]提出技术-市场互动的网络化技术创新模型,认为技术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分别发挥作用,能够实现研发与营销的耦合[3]。从绩效结果来看,突破性创新通过领先用户的产品主导设计去发现并满足潜在市场需求,是基于长视眼光的战略创新[10],因此只有得以商业化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然而这之间的差距被称为“死亡之谷”[11]。鉴于此,对于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全过程。

相较于渐进性创新而言,突破性创新呈现出前沿性、技术复杂性、不可预测性、高度发散性和不连续性等变革特征[12],并且需要长期探索,创新周期长、投入高、失败率大,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等特殊性[13],这些特征使突破性创新面临着更高的战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面临着更突出的冲突性任务需求,给发现、孵化、加速和商业化的相关能力增加了障碍,也使得组织对于突破性创新矛盾和张力的管理挑战性更大[14]。研究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突破性创新项目能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这正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之所以难以产生和推进的原因[15]

2.2 数字化转型与突破性创新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生存的环境,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变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冲击企业已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16],引发个人、组织以及产业等多层面变革[17]。国内外学者对于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都聚焦于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层面,通过变革组织结构及生产方式提升创新研发效率和绩效[18,19]。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在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定价与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升效率,也可以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传递模式(关键业务和流程创新)以及收益模式等层面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17]

当前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使突破性创新变得更加重要,促使企业在新兴领域突出问题导向,瞄准前沿、把握趋势。研究发现,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显著增进以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为核心的动态能力,进而促进突破性创新的产生[20];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内部组织变革,使研发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能够更好地响应多样化需求和应对不确定性[21],促进企业实现创新突破,从而实现价值创造[17]。在数字经济时代下,通过何种机制使海量数据产生有价值的创造性见解,如何利用大数据将创造性见解进一步转化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是数字化赋能突破性创新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6]。陈光等[3]呼吁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突破性创新识别系统。

2.3 组织敏捷性与突破性创新

适宜的结构、流程、文化等组织设置有助于突破性创新的实现。以往学者对于组织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组织创新氛围,而对于突破性创新而言,更应当重视组织结构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7]。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突破性创新项目的需求存在矛盾,如单一的组织形式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水平不相适应[22],封闭式、层级化、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有限[5]。为弥合突破性创新的技术不连续性,企业需要培育对关键资源跨越组织边界的编排和配置能力,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促进突破性创新。

敏捷性导向的组织结构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高风险创新环境时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7]。组织敏捷性是一种“能够快速识别机会,改变方向并避免冲突”的能力[23]。尽管敏捷性与适应性、灵活性、鲁棒性以及韧性在含义上有共通之处,都探讨组织随环境变化作出调整,但后者着眼于应对意外威胁与突发危机[24],而前者是应对日常经营管理问题所必需的,反映的不仅是企业被动适应动态环境变化,更是主动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灵活机动的组织结构更适合突破性创新的开展[22];敏捷性组织则通过打破企业与用户边界、部门边界[5],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探索、发现新机会、开发新技术和新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案例选择

本研究采取单案例分析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及风险化解机制,属于“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需要对现象细节进行剖析,详细展现突破性创新情境下数字赋能与组织保障的作用机制。案例研究一方面通过讲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描述现象的细节,从故事升华至理论,打开突破性创新风险、数字化转型、组织敏捷性三者之间作用机制的黑箱。

本研究依据理论抽样的原则选择交控科技为案例企业,主要出于3个原因:①稀缺性。交控科技自成立以来,在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致力于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垄断的特征明显,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多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具有极端的稀缺性。②适配性。研究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交控科技的突破性创新风险能得到妥善化解,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本研究的目标存在一致性。③数据资料可获得性。交控科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地经历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变革的过程,能够全面展现研究所需的细节;同时,其属于研究团队所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果孵化,具有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关系,大力支持本研究并提供丰富的资料,充分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对案例企业的数据收集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9~2020年,数据收集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关注交控科技突破性创新情况,特别是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后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突破性创新各个阶段面临的风险;第二阶段为2021年,数据收集的主题聚焦于数字化和组织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交控科技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历程、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组织模式变革情况,主要通过线下半结构化访谈和实际调研的方式;第三阶段为2022年,主要收集外部资料,包括新闻媒体、机构投资者对董事长的直播访谈、文章报道等,对调研的后续阶段突破性创新的成果进行持续关注。为了保证可靠性,本研究采取多样性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主要包括内部资料、公开性资料以及参与式观察(见表1)。

表1 数据收集过程

3.3 案例介绍

3.3.1 案例企业简介

信号系统被誉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神经和大脑”,关键技术却一度受制于国外垄断。交控科技深耕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自主研发,是国内首家基于完全自主技术推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公司,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交控科技于2019年7月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共计拥有632件专利,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2.7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52%。在研发人才建设方面,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例为23.44%。公司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获得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是自主化信号系统的领先者。交控科技突破性创新的历程可以分为3个时期(见图1)。

图1 交控科技突破性创新历程

一是从无到有。早期,信号系统核心技术主要被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国外厂商所垄断,交控科技董事长表示“花大价钱受洋罪、毫无话语权,我们的初心就是一定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因此开始组建自主开发信号系统的研发团队。用时10年,交控科技终于成为中国首家成功研制并基于完全自主技术推出基础CBTC信号系统(1)基础CBTC(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CBTC)信号系统,即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可实现列车与车站或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够有效、安全地提高线路通行能力并缩短行车间隔,是现阶段中国使用最多的地铁列车控制系统。的公司,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一阶段,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中国自主信号系统的突破性创新。二是从有到优。在交控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多家公司陆续攻克相关技术,共同夯实了产业基础。但引进大量的不同技术制式导致同一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和车辆不能实现跨线共线,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行业痛点,交控科技攻克了巴黎、纽约等城市都曾涉猎但鲜有成功的世界性难题,率先研发出互联互通的I-CBTC信号系统(2)I-CBTC(interoperability-CBTC)系统将不同设备厂家的信号系统相互兼容,使装备不同厂家车载设备的列车可以在装备不同厂家轨道旁设备的轨道线路上正常行驶和安全运行,是CBTC系统的升级版,也是新建地铁列车线路的主流控制系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在越南投入运营,带领中国原创城轨信号系统标准首次达成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设备、中国经验“走出去”。这一阶段,交控科技实现了信号系统“互联互通”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三是从优到先。交控科技成为中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开发出了“无人驾驶”的FAO系统(3)FAO(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系统,即全自动运行系统,该系统通过应用无人驾驶技术、跨专业融合联动技术,实现了全功能自动化运行、无司机在线参与值守的列车运行控制。,研发轨道交通的“安卓系统”——天枢平台,以及达到国际领跑水平的第五代车车通信城轨信号系统,并在自主虚拟编队运行系统、智能列车鹰眼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其列车自主感知运行系统是全球首个独立获得最高安全等级认证的感知运行产品,填补了国际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空白。

3.3.2 案例企业数字化建设

响应国家两化融合战略,交控科技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成为北京市首家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数字化运营管控能力的公司。交控科技建设并应用为智能运营提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支撑的平台“总裁驾驶舱”,通过挖掘企业内外部数据价值并提供战略支撑(见图2)。由图2所示,总裁驾驶舱数据从财务、人力、OA等各业务系统和人工填报系统中抽取数据,经过处理后存入数据仓库,并通过市场、维保、财务、人力等模块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实现公司对经营过程的全流程监控。

图2 交控科技总裁驾驶舱建设

3.3.3 案例企业组织变革

交控科技通过变革组织架构设计,建立起以BU(business unit,BU)虚拟组织为主导的组织架构体系(见图3)。变革后,公司架构分为战略决策层、经营决策层、公共平台层、业务实施层、区域组织层以及生态链层六大层级。其中,区域组织层是业务实施层的区域代表机构,负责区域的各项资源、信息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并负责区域内员工的培养和资源池建设;生态链层是公司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统合产业链上下游或跨产业链资源。变革后组织架构的最大特点在于BU虚拟组织的设计方式,具体而言,业务实施层由BU、BU主力部门和BU参与部门三位一体组成,BU Office进行跨BU的协调。BU基于客户和产品进行划分,如城轨经典信号系统BU、城轨下一代系统BU和铁路BU等;BU主力部门和BU参与部门负责以流程、标准、方法、人为主导的部门“四板斧”建设,为BU提供支撑,在协同管理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敏捷性。

图3 交控科技BU制组织结构设计

4 数据编码

单案例研究除了讲个好故事,也需要对现象进行编码,目的不仅在于揭示新概念,还在于产生有说服力的新理论。为了确保数据资料分析的可靠性与推论的严谨性,本研究安排3个研究者分别分析访谈记录,根据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过程[25,26],采用双盲方式同时进行独立编码。

4.1 开放式编码

编码过程首先为开放式编码,全面梳理访谈记录等内外部资料,忠实于受访者所用语言背后的真实含义,将原始数据中相关短语或段落经过归类后贴标签,使其概念化、范畴化(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过程示例

在聚敛资料、提炼信息的过程中,本研究对概念化表达进行循环分析比较,提炼了现有技术发展情况、部门壁垒降低研发效率、数据支撑的预测模型探索等63个标签;影响因素多元、需求分析复杂、内部能力与效率偏差等34个概念;最终归类为模糊性、不确定性、动态识别等16个范畴。范畴的性质、释义、性质与维度见表3。

表3 范畴释义一览表

4.2 主轴式编码

扎根理论的第二步为主轴式编码,本研究使用以研究者为中心的概念、主题和维度,遵循“动因—行动—结果”的因果编码分析范式,将一组相关的范畴合并,反映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化规律[26],形成轴线,由此将开放式编码产生的16个初始范畴赋予识别-响应驱动型拓新能力、连接-协同驱动型跃迁能力、传达-参与驱动型保证能力、治理-下沉驱动型发展能力4个主范畴。例如,由于突破性创新在需求分析阶段面临外部需求分析复杂、内部影响因素多元的模糊性风险(动因),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后,总裁驾驶舱通过数据支撑的需求探索与跟踪(行动一);组织敏捷性变革后,通过虚拟组织BU激活与响应(行动二),迅速拓展新市场需求(结果)。据此,提炼出识别-响应驱动型拓新能力的主范畴。主轴式编码的分析过程见表4。

表4 主轴式编码过程

4.3 选择式编码

扎根理论的第三步为选择式编码,旨在梳理主范畴之间的联系并形成核心范畴。本研究将原始资料与现有理论进行对话,产生了突破性创新风险、数字化转型赋能和组织敏捷性保障3个核心范畴。核心范畴之间的故事线为:企业在突破性创新各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数字化转型和组织敏捷性分别进行外部赋能和内部保障,共同形成双轮驱动机制化解突破性创新风险。最终,本研究形成了一个由副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组成的数据结构(见图4)。

图4 选择式编码过程

5 案例分析与发现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案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研发流程特点,本研究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研发与设计、测试与交付以及市场商业化4个阶段。本研究从3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①突破性创新的不同阶段的风险定位特征;②数字化转型对于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作用机制;③组织敏捷性对于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作用机制。最终提炼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理论模型。

5.1 突破性创新风险特征

案例证据显示,在需求分析阶段,交控科技所面临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风险为模糊性:①由于外部影响因素多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是世界性的难题,可借鉴的创新成果极少,公司要想进行技术突破,需要从现有技术发展情况、市场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结构状况以及政府政策倾向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②由于内部需求分析复杂,交控科技必须依靠深耕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多年的行业经验,充分识别客户需求,准确评估与信号系统成熟技术相比更加新颖独特的创意构想的可行性。因此,内外部因素共同导致了需求分析的模糊性风险。

研发与设计阶段的风险为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外部风险不可预见,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交控科技聚焦研发国内外技术领先型产品,在研发设计阶段具有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如果未能适时研发成功而被竞争企业技术赶超,将致使技术不再具有领先优势;同时,政府补助是研发资金的重要外部来源,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都直接影响着政府补助的金额,进而加大了不确定性。②内部能力与效率偏差,交控科技所研发的信号系统涵盖信号、通信、车辆、调度等多专业内容,并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组织、人才、技术等要求较高,研发人员的能力偏差、部门协作效率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水平。上述内外部因素共同导致了此阶段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测试与交付阶段,突破性创新的风险为安全性,具体来源于内部安全测试的合规性和对外交付的及时性两个方面。对于常规创新而言,进入成熟阶段的产品质量在多次的市场检验中已经相对稳定,风险更加可控。但是在突破性创新的情境下,交控科技以技术先进性为核心竞争力,市场所积累的历史经验较少,在测试过程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质量安全测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较高,尤其是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列车运行的命脉,必须严格保证测试与交付的安全。因此,本阶段突破性创新的安全性风险十分明显。

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突破性技术创新主要面临效益性风险,对外表现为市场渗透程度,对内表现为创新效益情况,二者皆会影响创新产品能否实现盈利、跨越突破性创新的死亡之谷。一是在市场渗透程度方面,如何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其成功被用户接受,受访者认为,交控科技在新领域突破后还需要保证市场订单的持续领先;二是在创新效益方面,交控科技在新产品研发上虽然会加大投入,但仍要考核其收入贡献。因此,突破性创新此时面临资金回笼、现金流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效益性风险。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风险贯穿于突破性创新的始终,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分别为模糊性、不确定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风险(见图5)。

图5 突破性创新不同阶段的风险定位

5.2 数字化转型的外部赋能机制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突破性创新风险的化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需求分析阶段,数字化技术和平台聚焦于动态识别,表现为需求探索能力和需求跟踪能力。在需求探索方面,交控科技数据支撑的需求预测模型动态跟踪外部环境风险变化,明确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与客户共同探索新技术,从源头把握需求。在需求跟踪方面,交控科技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贯彻“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的设计理念,全流程把握客户需求;将需求响应率作为数据采集的关键指标,全方位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在这一阶段,数字化驱动的需求探索和需求跟踪能够妥善应对市场需求,从而降低此阶段的模糊性风险。

在研发与设计阶段,交控科技主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研发过程的互联互通,同时助力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即连接升级。在研发过程全面连接方面,交控科技通过数字化平台重构研发流程,实现研发项目的全流程打通和自动化管理;同时,飞书等信息沟通平台的应用,提升了研发过程中信息的沟通效率,协助把控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保证研发活动有序开展。在研发管理数字化升级方面,交控科技从风险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3个层次全面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升级,提升研发能力、防范研发风险。可见,数字化转型实现研发过程全面连接,进而促进研发管理数字化升级,二者共同降低研发与设计环节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测试与交付阶段的质量与延期风险之下,交控科技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内传外达的数字化平台管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①针对内部创新活动管理,交控科技将突破性创新项目测试与交付的过程,集中在自有生态链公司开发的项目管理平台上,通过数字化技术,从底层业务部门实时获取准确数据,实现项目从投标到合同签订的全过程跟踪。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实际交付时间晚于约定时间会以红灯报警;同时,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云文档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沟通,在数字化平台上形成闭环跟踪。②针对数字化外部平台管理,如受访者所言,“我们设想产品研发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对外部的使用者透明”。突破性创新过程中诞生的产品要交付客户,那么数据资产就不仅仅为内部管理所用,还要选择性地赋能外部使用者。比如用户极为关心测试与交付进度,将时间节点透明化可以更好地实现与外部客户的信息对接。由此,数字化转型达成测试的内部跟踪以及交付的外部对接,以内传外达解决此阶段的安全性风险。

在市场商业化阶段,交控科技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作用为数据治理,体现为两个方面:①数据收集校验。首先,在交控科技的总裁驾驶舱的管理维度中,市场被打造成单独的模块,从内外部平台抓取数据,比如内部记录中标合同的项目管理平台、一线市场人员实时收集销售数据和外部招标网站,完成原始的销售信息积累;其次,交控科技保证数据通过单一入口录入系统,再打通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接口,避免信息重复和不准确,同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保证数据关系校验准确。②数据闭环管理。随着突破性创新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应收账款金额随之增加。总裁驾驶舱实时记录回款情况,如果超期未回款的指标超出阈值,立刻出现红灯警报;同时自动触发产生管理问题单,记录相应部门解决该问题的后续流程,形成强制闭环。此阶段数字化转型使得数据收集校验成为可能,驱动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化解该环节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的效益性风险。

案例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在化解突破性创新各阶段风险的赋能机制,表现为动态识别、连接升级、内传外达和数据治理(见图6)。

图6 数字化转型在突破性创新各阶段的风险化解机制

5.3 组织敏捷性的内部保障机制

对于突破性创新而言,单一、传统的组织形式通常与高风险性不相适应,成为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组织障碍[22]。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变革打破桎梏,为突破性创新提供充分的保障。案例证据显示,在需求分析阶段,交控科技充分激活响应,即激活组织,调动组织成员探索市场需求,刺激突破性技术构想的产生,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为激活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和提升需求响应效率,交控科技通过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建立起BU这一敏捷的组织结构,并通过文化升级搭建起具有交控基因与特质的愿景、宗旨、使命、文化及价值观“灯塔”体系,同时辅以科学、灵活的创新管理手段。这一阶段,组织结构变革激活组织敏捷性,从而快速响应需求,使模糊性风险得到化解。

在研发与设计阶段,各部门协同合作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科学的研发机制设计以及合理的晋升和考核体系是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协同提升。首先是部门协同,交控科技通过以BU为主导的强矩阵式的组织架构模式打破部门墙,协同作战开展研发活动。正如人力资源部领导所说,“BU主力部门相当于人才外包,把人培养出来进入BU”。可见,各部门作为资源池,负责公司研发等人员的能力培养,持续不断地为BU提供人力支持,保证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管理提升,交控科技秉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理念,设立内外结合的研发机制,如研究院,聘请“对于最前沿技术最为敏感的博士后”,研究“用十年后的眼光来看仍觉得不靠谱”的事,依托组织机制创新实现研发链和产品链的融合。除此之外,公司制定科学的人才晋升和考核机制,加强研发人员能力建设,并通过财务支持保证突破性创新所需的研发资金。因此,BU制的组织结构协同各部门,辅之以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措施,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实现协同提升。

测试与交付阶段对产品安全起关键作用,需要人员的全面参与并保证独立性,因此组织对此阶段的保障体现在独立参与。在全面参与方面,首先是多层级参与,由于测试与交付涉及质量安全性、交付及时性,交控科技领导认为“有安全方面的、项目管理的,各个层级大家都去参与”;其次是多角色参与,在交付的每一关键节点,交控科技将所有参与的角色串联起来,在每一关键里程碑加一道审核锁;最后是多线条参与,交控科技搭建“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保证测试环节的合规性。在独立性方面,“质量鉴定部的经理被抽走了,不归项目上而是在公司层面,绩效、升职是集团来管,保证人员是独立的”,交控科技从各部门抽调质量经理、配置经理、认定经理等参与安全检测,并且通过绩效考核脱离原部门的方式,使测试环节高度独立。可见,面对化解突破性创新带来的安全性风险,组织各部门多层级、多角色、多线条参与验证,同时确保人员的独立性。

突破性创新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后,交控科技在BU的基础上,开始积极推动以区域下沉为核心的组织结构调整,即下沉联动。一是公司区域下沉,设置“区域铁三角”,由市场区域的客户经理、BU层面的解决方案经理和交付经理三者构成;二是区域客户联动,区域铁三角是交控科技从最开始获得销售线索与机会,到提供解决方案以及商务合同,再到项目或合同的交付以及回款全流程的核心角色,自始至终作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组织紧密合作,从而使突破性创新成果顺利得到市场转化,同时引领中国多家公司陆续攻克相关技术,共同夯实了产业基础。此阶段通过组织下沉市场,化解了突破性创新的效益性风险。

通过案例分析,在突破性创新的不同阶段,组织敏捷性通过激活响应、协同提升、独立参与和下沉联动为化解突破性创新风险提供了内部保障(见图7)。

图7 组织敏捷性在突破性创新各阶段的风险化解机制

5.4 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模型

综上所述,在突破性创新的4个阶段,数字化以“动态识别、连接升级、内传外达和数据治理”为外部赋能机制,组织以“激活响应、协同提升、独立参与和下沉联动”为内部保障机制,二者共同形成双轮驱动能力,从内外双维度驱动突破性创新的风险化解。同时数字化与组织的结合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27],二者也交互融合,发挥着共同作用。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变革影响着组织的结构和创新管理[18],冲击着企业的传统的组织形态[16],大幅提升企业自组织的能力,创新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21],使企业展现出更强的敏捷性,在响应能力与恢复速度方面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敏捷性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探索,能够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运用[5],为数字化技术的连接升级提供基础保障。因此,数字化与组织在突破性创新各阶段中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产生了内外部相互呼应:①在需求分析阶段,数字化从外部进行需求的动态识别,组织敏捷性进而从内部激活响应需求,二者共同面对突破性创新的模糊性风险,迅速拓展新的市场需求,形成识别-响应驱动型拓新能力;②在研发与设计阶段,数字化转型实现过程管理的连接升级,组织敏捷性通过各部门的协同提升,更好地应对突破性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实现从需求到研发的平稳跳升,形成连接-协同驱动型跃迁能力;③在测试与交付阶段,数字化转型通过内传外达实现数据跟踪与对接,组织敏捷性确保人员在此过程中独立参与,保障突破性创新的安全性,完成创新产品的合规验证,形成传达-参与驱动型保证能力;④在市场商业化阶段,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治理实现市场数据的校验分析,组织敏捷性以下沉联动实现市场渗透,并产生推动产业共同进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突破性创新的效益性,形成治理-下沉驱动型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的外部赋能和组织敏捷性的内部保障构成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4种能力,据此构建出“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理论模型(见图8)。

注:纵坐标为数字化转型的外部赋能机制,横坐标为组织敏捷性的内部保障机制,象限内由低到高为二者形成化解突破性创新各阶段风险的双轮驱动能力。
图8 双轮驱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模型

6 结语

本研究围绕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驱动机制,针对交控科技的实践,通过扎根理论对案例企业突破性创新各阶段的风险定位、数字化转型和组织敏捷性对于化解突破性创新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从内外2个维度,形成识别-响应驱动型拓新能力、连接-协同驱动型跃迁能力、传达-参与驱动型保证能力和治理-下沉驱动型发展能力,双轮驱动化解突破性创新4阶段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风险。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在于:①以风险视角切入创新管理全过程,对突破性创新各阶段风险进行了系统性解构。通过将突破性创新划分为四阶段,准确把握贯穿全过程的风险特征,对突破性创新的风险研究有一定贡献。②已有文献较少聚焦数字化与组织通过何种内在逻辑共同作用于突破性创新风险,本研究从创新风险化解的角度,洞见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如何产生协同,关注二者的纵向延展与横向互动,化解各阶段的差异化风险,拓展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理论的应用情境,为研究突破性创新的风险化解提供了思路。③通过打开案例企业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的黑箱,揭示中国企业在面临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境下,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典型样本。面对高质量技术创新的政策引领与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成果缺乏[3]的难题,本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将数字赋能与组织变革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敏捷性提升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能力提供参考,对于VUCA时代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论并论述合理性,但启示性质性研究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案例发现的普遍性,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未来可以增加多案例的对比研究,对核心范畴进行更准确的测度,增强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②所选择的案例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更加突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传统制造业企业,挖掘不同行业特征下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机制的差异性,或扩大样本进行实证检验。③本研究基于静态的阶段,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动态的长期追踪,进一步考察数字化与组织在突破性创新风险化解过程中产生1+1>2的协同作用,为发展理论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1] SRIVASTAVA M K, GNYAWALI D R. When do relational resources matter?Leveraging portfoli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for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4):797-810.

[2] 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 陈光, 钟方媛, 明翠琴, 等. 中国突破性创新的理论模式与实践研究[J].软科学,2021,35(10): 22-30.

[4] 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R&D Management 2010,22(3):221-240.

[5] 赵慧娟, 姜盼松, 范明霞, 等. 数据驱动中小制造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1,33(3): 163-175.

[6] 肖海林,董慈慈.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SSCI和C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管理,2020,42(2):192-208.

[7] 谢昕琰. 组织属性对大型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理[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9(6): 76-84.

[8] 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 1982,11(3):147-162.

[9] 陈劲,戴凌燕,李良德. 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2-28.

[10] 朱桂龙, 周全.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机理与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3): 51-53.

[11] MARKHAM S K. Moving technologies from lab to market[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45(1): 31-42.

[12] 付玉秀, 张洪石. 突破性创新:概念界定与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3): 73-83.

[13] 张华, 顾新. 战略联盟治理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22,19(9): 1354-1362.

[14] 刘智强, 周蓉, 周空, 等. OBHRM领域的突破性创新研究:现状、整合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21,18(9): 1401-1411.

[15] O’CONNOR G C, DEMARTINO R. Organizing for radical innov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aspects of RI management systems in large established fir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23(6): 475-497.

[16] NAMBISAN S, LYYTINEN K, MAJCHRZAK A, et al. Dig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inven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 digital world[J].MIS Quarterly, 2017,41(1): 223-238.

[17] 陈剑, 黄朔, 刘运辉. 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 2020,36(2): 117-128.

[18] YOO Y, HENFRIDSSON O, LYYTINEN K. Research commentary:the new organizing 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21(4): 724-735.

[19]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models in the wireless world[J].Research Policy, 2018,47(8): 1367-1387.

[20] 李树文, 罗瑾琏, 葛元骎. 大数据分析能力对产品突破性创新的影响[J].管理科学, 2021,34(2): 3-15.

[21] 戚聿东, 肖旭.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 2020,36(6):135-152,250.

[22] 赵杰, 游达明.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J].企业经济, 2010(11): 25-27.

[23] MCCANN J.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changing concepts for changing environments[J].People and Strategy,2004,27(1):42-51.

[24] DUCHEK S, GEHRIG T.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 capability-based conceptualization[J].Business Research, 2020,13(1):215-246.

[25] 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and techniques[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0.

[26] 李志刚, 韩炜, 何诗宁, 等. 轻资产型裂变新创企业生成模式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索[J].南开管理评论, 2019,22(5): 117-129.

[27] 曾德麟, 欧阳桃花, 胡京波, 等. IT能力与组织管控促进复杂产品研发敏捷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8,36(7): 1264-1273.

通讯作者: 崔永梅(1969~),女,山东烟台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100044)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E-mail:[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3155

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陈晨、张晓丹、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李炳杰、杨国臣、孙桂萍、王敬峰、韩俊莹、庞清月、王旭、张雅彤

审核审校:蔡双立  方菲  胡少龙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4年第10期,敬请点击以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