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几天,一条“知名动物园亏损3000万”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引发了众人的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位于南京城北的红山森林动物园,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一共亏损了3000多万,去年一年员工流失达到了20多人。
知名动物园爱好者、科普作家花蚀随即也发布了一条微博,阐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花蚀说,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是一座真正为动物考虑的动物园,这家动物园作为一家公共教育单位,“几乎完全靠门票过活,门票还特便宜”,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一直在为动物们升级笼舍。
知名动物园爱好者、科普作家花蚀为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艰难感到揪心。(微博截图)
让人稍感安慰的是,1月28日已有报道表示,在引发关注之后,网友的爱心涌向红山森林动物园。仅1月27日一天,就有300多个网友加入了红山动物园爱心认养平台。但不可回避的是,这样的窘境显然不止发生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在过去的一年,受到疫情原因影响,旅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而在这之中,动物园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对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来说,动物园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公共场所。说熟悉,是因为但凡所在的城市拥有动物园,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去过,也在这里埋下了对动物最初的喜爱之情。说陌生,是因为一旦脱离了和孩子有关的环境,动物园似乎便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意味着,我们当然喜爱动物园,喜爱其中的每一只动物,却又在有意无意间,将其塑造为和儿童生活有关的场所。
当步入成年人的特定视角之后,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动物园是一个具有“原罪”的场所——现如今如此发达的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动物影像资料,知晓一只动物的样貌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而动物园的存在,显然束缚了这些原本生长在自然之中动物的自由。那么,今天的我们,还需要动物园吗?动物园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证动物福利?现在国内的动物园,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正如花蚀所说:好的动物园不仅会让游客获得愉悦和知识,并最终将所有的收获和感悟体现于日常行为的改善;这种行为的改变会减小对环境的压力,从而让人类和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都能更长久地存活在地球上。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动物园变得更好。
作为一名资深动物园爱好者,花蚀曾花费四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国内41个城市的56座动物园,并最终将他的探访、观察和所思、所感写成了《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一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阅读,重新爱上了动物园。也逐渐开始明白,公众的关注,是不断推动动物园前行的最大动力,而这正是花蚀一直以来在积极倡导和推动的事情。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花蚀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1月版。
也是在这本书里,花蚀将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称为“全中国最好的两座城市动物园之一”。这显然也是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因亏损而上“热搜”更为令人心痛的原因所在——“这样的动物园要因为没钱而崩溃,那这个行业都没希望了。”
采写 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01
动物园是研究动物生理学和行为学
非常好的场所
新京报:你在《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这本书中提到了现代动物园的概念。现代动物园有哪些核心要素呢?
花蚀:
动物园最早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公共性质的园林,而是贵族游玩的地方,或者说是贵族收藏他们爱好的动物的地方。在欧洲,动物园一开始是一些大贵族的庄园,里面饲养了来自各地的动物。中国也有类似的场所,比如说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就不是动物园,而是慈禧太后的“万牲园”,也就是皇家园林,所以我们在北京动物园可以看到许多清朝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物。
资产阶级兴起以后,产生了一些公共性质的动物园,不管是政府、团体出资,还是公共性质的捐款等,建成了一些面向公众的动物园。比如全世界最早的具有科学性质的动物园是伦敦动物园,由伦敦动物学协会负责运营。它的经费来自小额捐款、门票,以及学术机构的捐款等。这之后,面向公众的动物园变得越来越多。
花蚀,独立撰稿人、武汉动物园网民园长、动物园爱好者。
动物园起初都是差不多的,都像集邮一样来获取更多种类的动物。但在“二战”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家开始意识到,动物园并不是动物收集得越多越好,还得养得好。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动物福利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公众会要求动物园把动物养得好一些。大家对动物园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质疑也随之而来,由此演变成为现代动物园的理念和形式:在把动物养好的基础之上,实现娱乐、科研、自然教育和动物保护四个目标。现代动物园也随之诞生。
娱乐的方面暂且不提——因为所有的动物园都有娱乐的色彩。科研方面,动物园是研究动物生理学和行为学非常好的场所:生理学领域,比如火烈鸟的性别鉴定等;行为学领域,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是野外观察,第二种是实验。其中,大部分实验是在人工培养环境下做的。比如2020年,国际灵长类研究圈子搞了一个非常大型的行为学研究,探寻各国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行为能力,这个实验号召了全球几十家动物园共同参与。
前些年,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做了一个鹤鸵繁殖的研究。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假鹤鸵蛋,里边安装有各种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方向传感器,研究鹤鸵在繁殖时蛋里面的温度,以及如何翻蛋,频率是多长时间等。
新京报:作为游客去逛动物园,我们到底应该逛些什么?可以从专业游客的角度分享一些你的经验吗?
花蚀:
逛动物园有两重乐趣。第一重乐趣就是了解一些很特别的物种或者个体,能够看到平时很难看到的动物,这种动物非常少见,在别的地方看不到,或者这个个体有它的故事。第二重乐趣就是观察它们的自然行为。
自然行为指的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下面表现出来的一些天然的行为,比如说觅食、交配等。观察这样的行为,才是我们到动物园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并不需要去到动物园,就可以在网上、纪录片中看到动物的样子,但只有在动物园,观察它们的行为,才是你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鼻子感受到的东西。
李白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猿的叫声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你可以在清晨动物园一开园的时候去北京动物园灵长类的区域,就会听到长臂猿的叫声。李白写诗的时候,三峡还有长臂猿,但现在只有海南、广西和云南还有长臂猿的存在。但在动物园里,你可以感受到这种诗人带来的震撼和愉悦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在动物园中观察动物自然行为的一种意义。
02
希望激起更多公众关注,
从而倒逼动物园前进
新京报:随着动物福利概念的普及,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物园具有原罪,人们从野外捕捉动物,剥夺了动物的自由,甚至一些人也对动物园的存在意义提出了质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动物园又如何保障动物福利呢?
花蚀:
目前,国内动物园动物福利做得好的,说实话不是特别多,目前大多还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动物园如何转型?如何盈利?究竟应该公立还是私立?这些都是令大家感到非常纠结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处于支配性地位的思潮出现。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动物福利呢?我希望能够激起更多公众对于动物园的关注,从而倒逼动物园向前进。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想法。动物福利是动物园做各种事情的基础,只有动物养得好,它才能展现出更好的身体状态,才能展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这样,无论是做研究、自然展示、自然教育,都可以做得更好。而且,如果动物们都惨兮兮地被关在一个小笼子里,人们在动物园里也不会得到娱乐。因此,我们希望动物园能够提升动物的福利,从而更好地完成其他目标。
雄性长鼻猴,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插图)
那么,如何关注动物福利,如何发现一只动物养得好不好呢?拿熊猫来说,很多熊猫粉丝会对熊猫的养殖状态非常苛责。比如质疑为什么有的大熊猫看起来是黄的,显得有点脏?但其实,熊猫的干净与脏,跟它被养得好不好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陕西秦岭亚种的熊猫,它的肚子就是黄的,看起来比较脏。
当然,即便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物园,也有养不好的动物。比如新加坡的四座动物园,是亚洲最好的动物园,那里的动物饲养的非常好,但也有例外。
在新加坡动物园土生土长的北极熊伊努卡,它是全世界第一头在热带出生和成长的北极熊。为了饲养伊努卡,新加坡动物园花费了很大力气,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外运动场,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游泳池,这个游泳池有瀑布制造的活水,有很好的过滤棒,游泳池里的水如同海水一样透彻。但伊努卡去世以后,新加坡动物园却做出了再也不饲养北极熊的承诺。这是因为,伊努卡死的时候,并没有达到北极熊在野外环境下生存的平均年龄。通过动物园对伊努卡生理和行为上的观察,他们认为它的状态并不好。
图片为新加坡动物园为25岁的伊努卡庆生,伊努卡出生在1990年12月26日。(新加坡野生动物保育集团)
在伊努卡生活的二十多年里,新加坡人非常关注它,一直督促动物园不断升级伊努卡的生活环境,但最终没有办法去完全解决寒带动物在热带的生存问题。因为养得不好,所以,他们承诺再也不养北极熊了,我认为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新京报: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园可以被称为一所好的动物园呢?有一些标准么?
花蚀:
这个标准是根据动物园的目标来说的。大而化之,首先一个标准就是动物园的动物管理水平要足够高;第二点就是动物园的自然教育水平要足够高。公众对于科研或者动物保护水平的感知并不强烈,因为它们都不是直接面向公众的,而自然教育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所动物园,如果动物管理水平高,自然教育做得足够好,还能够在做好这两点的基础上,做一些科研和动物保护工作,那就更好了。
03
把城市动物园迁到野外
对这个行业来说可能是灾难
新京报: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经常会有一些城市动物园可能要易地搬迁的消息传出,不少人会对此表示出不舍,但也有人认为搬迁到面积更大的郊区,对动物是件“好事”,会更加适宜动物的生活。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
花蚀:
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动物园主要都是公立动物园,是政府为了市民福利而建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部门。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动物园开始慢慢从城区搬迁到郊区。当时比较核心的说法是,因为城中心的位置太小,所以养不好动物。人们认为,城外的地方大,空气也好,动物当然也能养得好。这种观点在当时比较受到认可。但现在回头来看,把城市动物园迁到野外,实际上对于动物园这个行业来说是灾难。
白颊长臂猿,福州动物园。(《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插图)
从城里迁到郊区之后的动物园,有多少变得更好了呢?我个人的观点,动物养得好不好,跟它在城区里面,还是在其他地方,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欧洲有一些特别好的动物园,实际上甚至就在小区里面,地方也非常小。莫斯科动物园的面积是21.47公顷,伦敦动物园的占地面积更小,只有15公顷。伦敦动物园因为特别小,所以放弃了一些动物,比如大象,但并不是什么动物都需要特别大的地方。
现在回头看,把动物迁到郊外,地方更大,动物也能养得更好——实际上是一句没有根据的话。真正在迁移动物园这件事里,得利特别多可能是什么人?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把城区动物园那么大一块地全部清空,变成一个房地产项目或者什么园区,确实比动物园赚得更多,但是市民的需求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