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小组
这十年,我们好好学习。与习一起进步,一起担当。错过习的前60年,不再错过现在。 本公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怀民亦未寝”又火了,更火的是…… ·  昨天  
政事儿  ·  普京将访问印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小组

春节前后,党报两个整版梳理,值得关注!

学习小组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04 21:05

正文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常会引用古典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名句,通过习近平的表达,融合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走向了世界,成为全球化的时代强音。


今年春节前后,《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两个整版,分为《习得(全球治理)》和《习得(中国方案)》两篇,整理了部分习近平引用的名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微信公号“金台记者讲故事”(zhongguogushi2017)也做了转载。学习小组推荐阅读。



习得(全球治理)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1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


  典出:《三国志·夏侯玄传》


  原文: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释义: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解读:友善的中国人民自古就重视“和而不同”的理念,人与人、国与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但是彼此间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就如同做一道美味的羹汤,需要有各种滋味的调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而我们则要坚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应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使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2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2016年11月21日)


  典出: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原文: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释义:只要彼此相知,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


  解读:中国人总是试图用一种心理状态去跨越时空的隔阂。比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物理上的时空,被中国人幻化成了诗意的存在。


  而这跨接时空的,是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既能用于朋友间,又能用于国与国之间。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一是要平等,无论是朋友间还是国家间,交往一定要基于平等,平等是友谊的前提。二是要信任,相知无远近,相知就是不仅要知情,更要知心,面对共同的发展问题,只有信任才能产生合作。三是要务实,朋友间要有共同语言和事业,国家间要有相同的发展任务,优势互补,只有在不断合作干事中,才能深化友谊。



3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


  典出:《后汉书·西域传》


  原文: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释义:送信的、传达命令的,每月都不断。形容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期交往,让人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名留青史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登高望远,也脚踏实地,让“一带一路”建设尽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4



  合则强,孤则弱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典出:《管子》


  原文: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释义:各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解读:世界上的国家同处于一个地球,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地球的生存环境。但这一条命运小船上的兄弟,却易生嫌隙,大小摩擦不断,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将世界逼到文明倒退甚至毁灭的边缘。而和平时期,我们又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放下武器,好好谋划,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所谓“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



5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典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原文: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释义: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辽阔,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


  解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友谊金字塔,都需要两国民意的坚实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交,然而真正影响两国关系的,是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导致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反复强调民意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与具体国家的交往中,无论是领导人出访还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民意与友谊,始终是中国向世界伸出的橄榄枝。




6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4月22日)

 

       典出:清·魏源《默觚·治篇八》


  原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释义:一个人独自举起重物可能会很困难,但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快。


  解读:合作的意义无需多言,“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许多人都懂,问题在于如何去做。一句话,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合作的意义在于,双方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板,借助对方的优势,共同发展好。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一个开放的中国,如今正处在最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以世人称赞的开放速度,加快着与世界各国的融合发展。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同样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向世界虚心学习,共同进步。



7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典出:《庄子·人间世》


  原文: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释义:凡是交往,与身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诺言。


  解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中国人的相处之道中,一诺千金是道德的典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就是信任,只会猜忌的朋友关系是不可长久的。扩大到整个国际交往中,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典范。这些年,中国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同时,中国也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远一近的相处之道,便是中国人的朋友观。



8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典出:《礼记·学记》


  原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而无人切磋,则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解读:道理很浅显,需要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确保视野宽广,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对于中国来说,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基,是永远不能丢的血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故步自封,只有坚守而没有创新。事实上,中华文明最为巅峰的时期,正是与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而在紧闭国门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西方坚船利炮火力之猛烈。


  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已经成为许多主流文明的共识。我们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以真正开放的心态打开民族的视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9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2014年11月21日)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去做事,但不争。


  解读:双赢是一种智慧,在个人生活中如此,在国家交往间亦然。既然选择了与人合作,就需要处处为对方考虑,帮助对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真正为他人着想,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合作共赢,中国一直以这种理念与各国进行往来。中国梦愿与世界各国的梦想互相呼应,在发展中不断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走上繁荣之路。



10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

  ——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典出:战国·墨翟《墨子·兼爱中》


  原文: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释义:强大者不控制弱小者,富人不欺侮穷人。


  解读: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11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习近平在越南国会的演讲(2015年11月6日)


  典出: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原文: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释义:站在大海旁看江河,就知道江河为什么要会归大海;登上泰山看其他山,就知道其他山峰为什么以泰山为尊了。


  解读:本文前句有“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实际是在阐述一种广阔的视野、一种大气的格局、一种高远的境界。这与“登高望远”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工。


  从个人来讲,要想有宏观大局的胸怀,必须提高个人的见识和境界。只有拥有了更高的学识,才能拥有更高的境界,也才能自如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国际交往场合多次提到此句,表明中国是一个很有追求和拥有高远境界追求的国家,富强后绝不胁迫、欺侮其他国家,是非常贴切的。再次体现中国和平的外交思路,和大气的国家气度。



12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


  典出: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


  原文: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释义:知道肚量的大小才去接受(吃多少东西),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


  解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符合所在国的历史、现状以及人民的意志。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尊重多样性、宽容多样性,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开放,是每一个现代国家都应当追求的共同价值。但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



13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典出:北宋·欧阳修《朋党论》


  原文: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释义:和衷共济,从未改变,齐心来共同成就事业,这才是君子交朋友的方式。


  解读:交朋友有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君子之交就是虽淡如水,但是和衷共济的基本态度不会变;小人之交就是看上去可能很热络,但是在利益面前经常动摇。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与国之间的相处,经常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冲突、摩擦或者不快,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会不会有矛盾,而是在于能否始终如一地对待彼此。以君子之交的方式,始终如一地相处,才是国与国之间友谊长存的秘诀。



14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典出:北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


  原文: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释义:随着别人谋划,终究落在人后;形成独家特色,才能生动真切。


  解读:这句话本身是在谈书法。从练字来说,永远摹帖,不过是照猫画虎、亦步亦趋;只有别出心裁,才有可能自成一派。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国际社会当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写道,在考察了数十个转型中的政治体并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之后,他发现,如果历史条件不同、社会治理程度不同,而仅仅依靠移植制度,往往会出现社会动荡的结局。因为移植和效仿的制度,往往需要很多因素综合起作用。比如,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谈民主和法治,否则“贫穷的正义”往往引来更多动乱;同样,高标准的制度要求,也需要稳定而多元的社会阶层作为支撑;此外,还需要人口的素质、政治操作的成熟度、阶层的流动、政治的吸纳性等。而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完全依靠乌托邦式的理想型来移植,其短期和长远的后果都是不得不予以深思的。所以,量体裁衣、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政治和国家实践应该遵循的道路。



习得(中国方案)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1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


  典出: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释义:聚集一切力量采取行动,没有什么不可以胜利的;集思广益来做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成功的。


  解读:“团结力量大”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个团结是分两方面的:一为体力;二为脑力。无论“力”还是“智”都是积聚起来方能成大事。从管理的角度看,要做到凝聚人心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发掘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第二,要把这些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这是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在国与国之间,这句话也意味着可以求同存异,团结一致,从合作共赢中增强自身实力,以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只有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九》


  原文: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


  释义: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扩展开来的。


  解读:一个国家想发展,没有合适的人去实践,那只能是空想。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所以,如何合理地去运用人才,考验一个国家执政者的能力。


  治国理政应该牢牢把握住集聚人才的大举措。而培养集聚人才,则需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造条件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些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建设好。对知识产权则要加强保护机制,来激发创新动力。只有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我国的各领域才能繁荣发展。



3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21日)


  典出:汉·桓宽《盐铁论》


  原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


  释义: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来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解读:这段话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说的是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进行决策、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明者”、“知者(即智者)”,指的都是能够高明决策的治理者,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他们是“关键少数”。他们敢于担当、科学决策,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他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我们就事倍功半。“时”和“世”,指的就是时势、世情,也就是决策的依据、政策的根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样,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实事求是,才可能真正做到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求实和创新,高度统一于实践,有求真务实的前提,才有开拓创新的结果。



4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


  典出:清·魏源《古微堂·治篇》


  原文: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释义: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合脚。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比喻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解读:什么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执政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的体制机制,要根据什么来评价?应该根据实践来评价。从最顶层的制度来看,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过去的”,也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独创”的人间正道。从具体的各项政策来看,实践也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比如政策执行是不是容易到位?政策落地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现在有一些观点,喜欢简单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评价、指摘中国的现实,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承认,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且应该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畏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把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走踏实。



5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典出:春秋·文子《文子》


  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


  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遵循,也是统治者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据。


  解读:“无规矩不成方圆”,修身如此,齐家如此,治国如此,平天下亦是如此。遵循一成之规,是一个集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中个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法的存在,往往遇上权力的挑战。权力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只要有群体,必然有差异,差异就是权力的基础。但权力深植于人性,在人性善恶的两边中,权力常会选择与恶互为借力,如果无法得到规制,权力与恶的人性相互作用,就会成为集体权益的公敌。


  我们在近些年的反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头出笼的猛兽。因此,要把权力关进法的笼子。


  这期间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即是以猛力击之,形成震慑;不能腐即是建章立制,为长远定规矩;而不想腐即是在权力拥有者的心中牢固树立法的准绳意识。



6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2014年7月4日)


  典出:《大学》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释义: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该以仁义为利。


  解读:“义”与“利”是中国人道德观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一个是道德理性,一个是功利理性。在传统儒家看来,“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同样会有道德的萌动,只不过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而且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


  这个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了中国人的国家观:国家不应是一个财富国家,而是一个文化国家、道德国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富”已自不待言,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也让我们忧虑:有钱以后到底想干嘛?如果改革开放积累的庞大财富,只是成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独食,改革红利无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改革一定要树立共赢思维才能长久。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


  典出:《战国策·赵策一》


  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解读:我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中有经验,更有教训,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有修史的历史。从商周时期开始,朝廷中就有史官一职,用以记录君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史官的角色一度非常超脱,常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因为他们只为历史负责。集大成者便是《资治通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因此,历史是了解中国人思维世界的一把秘钥。



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


  典出:《周易·系辞下》


  原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解读:“四个全面”是当下中国的重要治理词汇之一。第二个全面即为“全面深化改革”。事实早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古人教育治理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违背这条铁律,谁就将衰落。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当下,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总是难的,尤其都剩下“硬骨头”的时候。这就要求治理者一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9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12日)


  典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原文: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释义: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


  解读:“获得感”,是中国的热词。中国的所有改革,都以民众的获得感为重要导向。“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这里的富民,不只局限于让人们富裕,也包括让人们幸福,有“获得感”。与之最相关,最直观的一个治理词汇是:精准扶贫。从梁家河知青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摆脱贫困的渴望,他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按照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可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10


  民齐者强。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12日)


  典出: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原文: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


  释义:民心齐的国家才会强大。


  解读: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他们所共同强调的是,人心要齐,唯有如此,才能国家强盛,才能打赢战争。当前,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局部中,每一个“全面”都堪称是“一场战争”,只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上下同欲者胜”,需要规矩;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了凝聚全党、团结一心啃下“硬骨头”,同样需要规矩。此外,各项改革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做到信心坚定、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要时时处处为群众作示范、当表率,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l6日)


  典出:东汉·荀悦《申鉴》


  原文: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释义:足部受寒了会伤害到心脏,民众穷困就会损害到国家。


  解读: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基础,百姓的感情被伤害了,对国家失望之极,就会有颠覆政权的危险,这个国家就不会稳定。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路线”,历来重视群众基础。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时代的各项改革推进,其基础都在于充分发动群众,并且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2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11月18日)


  典出:春秋·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释义: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都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解读: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治理国家,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一旦人民最低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社会将面临失序的风险。社会稳定的维护,必须具有经济、政治和道德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如何保证呢?第一,拥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拥有基本的经济公平。


  所以,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精准扶贫”,都是为了实现“民富国强”。



13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


  典出: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原文: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释义:在眼前不可白白流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错失的是机会。


  解读: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和计时刻度,更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所以说要“与时俱进”。而在这时间的流动中,蕴含着转瞬即逝的机遇,形势随时移易,机遇也是如此。


  时与机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基本规律,也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为什么我们要有紧迫感,大力推进改革?因为机会窗口不等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赶上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出口拉动增长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而前些年投资拉动增长带来的产能、库存过剩、杠杆率高等后遗症还需要长时间的消化。传统增长方式显出颓势,必须要转变发展思路。于是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的开展……


  所谓“危中有机”,历史的发展充满辩证法。现在的困难,恰好是改革的最佳良机,阵痛难免,但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迎接下一个发展机遇。



14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2014年7月14日)


  典出:《诗经·大雅·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释义: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解读: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守旧的文化,其实非常偏颇。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易经》,而这是一部讲“变化”的哲学书。在儒家的原典中,“新”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形势,日新其德,新新不停。所以,变革从来不被中国文化所抗拒。


  所谓的旧邦,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绵延千年不断的古老国家。但同时,我们又不断在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努力让古老焕发新彩,“阐旧邦以赋新命”,这是一个继承与出新的时代命题。

  



学习更多中国古典政治智慧,可关注《平天下》系列图书:



欢迎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微信公号“金台记者讲故事”(zhongguogushi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