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高速”的不断发展,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在事件检测中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漏检和错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技术构建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视频分析技术捕捉车辆和事件特征,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事件识别与调度,以此实现对高速公路事件及时、有效的检测与调度。
随着2020年“改革撤站”工作的深入,“智慧高速”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强化交通安全体系,提升交通事件的发现、调度及指挥能力变得愈发迫切。传统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检,但受限于信号源众多、单个信源巡检时间短及事件不明显等多种因素,常常出现漏检、错检和检测不及时等问题。为解决人工巡检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高速公路视频系统引入了计算机事件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对单个视频源信号进行检测来及时发现事件。然而,这些系统缺乏对相关视频资源的调度能力,导致应用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有效的调度和指挥需求。因此,本文笔者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
视频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高速公路管理和监控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捕捉并分析车辆及相关事件的显性特征,进而构建精准的数学模型,以此实现对不同交通状况的自动识别与处理。
视频分析技术的关键在于数学模型的构建。通过对特征数据的学习,该系统能够识别并处理多种典型事件,例如车辆识别、交通流量监测及异常事件检测等。机器学习,特别是对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案例涵盖了自动交通监控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及事故检测等多个方面。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硬件技术的持续进步,视频分析系统将能够应对更复杂的交通场景,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和响应速度。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视频分析将应用于更高层次的智能交通管理中。
神经网络,又称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简称ANN),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处理信息的计算模型,而模拟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 简称SNN)是另一种具体类型,侧重于模拟神经元间的脉冲传递机制。
神经网络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协作机制,能够高效地处理复杂事件和模式识别任务。它通常由多个节点层组成,包括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藏层及一个输出层。这些节点被称为人工神经元,它们通过连接权重与其他相关神经元相连,而连接权重在网络训练过程中会动态调整,以优化网络性能。
在每个神经元内部,输入信号经过加权求和后,会通过一个激活函数进行处理。激活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判断该神经元是否被激活,并决定是否将信号传递到下一层。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实现,该算法根据输出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不断调整各个神经元的连接权重,从而优化模型性能。
目前,神经网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及智能交通等。在交通领域,神经网络可用于实时交通流量预测、车辆识别和异常事件检测等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神经网络系统主要由输入层、多个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在这个架构中,摄像机扮演着输入层的角色,负责原始信号源的采集,并不对采集到的信息作出预处理,而是直接将数据传输至隐藏层,以此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基本构成示意图
输入层通过高性能的摄像设备实时监控环境,捕捉图像和视频数据。
这些数据作为神经网络处理的基础,保障了后续分析的有效性。
在交通监控系统中,输入层的数据来源于部署在各个监控点的多台摄像机,以确保对交通状况的全面监测。
隐藏层由多层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负责对输入信息进行特定的分析与判别。
第一个隐藏层的神经元在接收到来自输入层的信息后,会分析其中可能包含的事件,并将提取的特征信息传递给下一个隐藏层。
下一隐藏层会对上层传递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统计、分析和判别,这一过程层层递进,直至最后一个隐藏层综合所有信息,生成最终的调度数据。
输出层则负责接收来自最后一个隐藏层的综合调度数据,并根据用户的不同权限和需求,对数据进行适当的脱敏处理。
这一层可以通过显示大屏、移动终端、桌面终端等多种形式,向不同用户展示处理结果,以满足实际调度和指挥的需求。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系统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交通管理场景,提升指挥效率和决策能力。
隐藏层的实现
隐藏层由三层结构构成。
每个神经元在运行过程中需具备四个基本参数,即输入矢量、输出矢量、数据权重和数据阈值。
当神经元接收到输入矢量后,会依据
预设的算法计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得到加权数据。
随后,将此加权数据与数据阈值进行比较。
若加权数据大于阈值,神经元会生成输出矢量;
反之,则保留或丢弃该数据。
输出矢量将作为下一个隐藏层的输入矢量,继续执行上述计算流程,直至最后一层将处理结果传递至输出层。
▲隐藏层基本原理图
神经元的权重在协作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设置依据是神经元在整个网络中的相对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中,权重较高的数据能够引导所有权重低于其值的输入数据参与分析和比较,从而确保高权重数据在决策过程中享有优先处理权。
这种优先级设置显著提升了系统对关键信息的响应速度。
中间层的神经元在功能上具有双重性,既可视为输入端,亦可视为输出端。
每个神经元产生的输出数据都会被下一层的所有神经元调用并参与比较,进而形成事件处理和指挥的依据。
这一机制确保了隐藏层在接收和处理所有数据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有效的事件检测和调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计算与传递过程,隐藏层中的神经元能够高效识别和处理各类事件,为系统提供实时的调度决策支持。
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系统对动态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迅速响应并处理复杂的交通场景。
神经元的算法原理
单个神经元在成功获取有效的输出矢量数据后,会立即参与到下一层的进一步计算中。
这一过程为事件检测系统提供了丰富且有效的算法支持,使得调度和指挥能够基于精确的数据分析做出及时响应。
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事件检测往往并非单一孤立的事件。
例如,多个交通事故可能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
传统的事件检测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遭遇数据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的制约。
相比之下,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能够利用预设的规则和等级,综合调度来自多个信号源的输入矢量数据,实现对复杂事件全面且准确的判断。
神经网络的设计使其能够处理来自不同输入源的数据,并实现有效的数据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事件识别的精确度,还使得系统能够优化决策流程,更加突出显示重要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可以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和性质自动调整优先级,从而为各类应急处理事件提供可靠且有效的支持。
▲单个神经元算法流程图
通过
高效的算法流程,神经元不仅能够快速处理输入数据,还能在事件响应过程中产生实时反馈。
这种反馈机制确保了事件检测系统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交
通
状况,从而提升了系统整体的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
此外,这一机制还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使得调度和指挥的实施更加高效、科学。
某月某日下午,某1500米特长隧道内突发车辆自燃事件。事件检测系统迅速捕捉到火灾信号,若采用传统视频事件检测系统,将会着重显示火灾画面,向当班值班员发出告警,要求其立即上报并通知应急救援团队,整个过程的调度完全依赖于电话联系。
然而,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响应此事件,其处理方式将更为智能、高效。系统首先会调出权重最高的视频画面(即火灾现场视频),提醒值班人员立即上报并通知应急救援团队,同时根据算法权重的级别,调用隧道内的其他摄像机进行检测。
系统会判断火灾现场附近车辆是否处于安全距离之外,监测隧道内是否已经或即将发生拥堵,检查最近收费站道口是否畅通,以及是否已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确认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是否已上传,并判断救援车辆是否正在前往事故现场的途中。
事故画面仍然保持最高权重,以便值班人员持续关注;同时,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权重也会被提升,以便直接调度和指挥。此外,隧道内的其他摄像机和最近收费站的摄像机将持续提供拥堵和分流画面,为安全保障和营运调度提供可靠支持。
现场摄像机的权重会降低,而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会被提升为最高权重,以便继续监控现场情况。同时,隧道内的其他摄像机权重也会相应提升,以关注通行状况,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当道路完全畅通,拥堵解除后,所有视频的权重将恢复初始设置。
某月某日上午,某施工路段因道路拥堵突发交通事故。由于该路段本就因施工而处于拥堵状态,传统视频事件检测系统持续不断地发出提示信息,导致事故真正发生时,监控人员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进而导致事故扩散并引发了二次事故。相比之下,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在此类情况下会做出以下处理:
若该施工拥堵路段原本就拥有较高权重的拥堵信息显示,当交通事故发生时,系统会迅速将该路段的权重提升至最高,并着重显示,以强烈提醒监控人员注意;系统会同时检测该路段附近是否已有或即将形成新的拥堵现象;检查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是否已上传,以及救援车辆是否已前往事故现场;评估最近收费站道口是否畅通,以及是否采取了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
当前事故现场的画面仍然保持最高权重显示,确保监控人员能够持续关注;提升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权重,以便监控人员能够直接调度和指挥;路段附近的其他摄像机和最近收费站的摄像机将持续提供拥堵和分流画面,为安全保障和营运调度提供可靠支持。
现场摄像机和应急救援车辆的车载视频仍然保持最高权重,以确保对通行状况的持续监控,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当通行恢复正常后,现场摄像机会继续拥有较高权重,但其他摄像机的权重将逐渐恢复至初始设置。
某月某日凌晨,某路段突发团雾现象,该团雾覆盖了长达4公里的路段,且由多个不足500米的团雾段组成。由于传统视频事件检测系统未能及时对多处团雾路段发出有效警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相比之下,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能够做出更为智能和及时的处理。
系统会将所有侦测到团雾的路段摄像机权重提升至最高,着重显示这些路段的实时画面,以强烈提醒监控人员重点关注;同时,系统会提升路巡车辆的车载视频权重等级,便于监控人员直接调度和指挥;此外,系统还会提升该路段附近其他摄像机的权重等级,以扩大监控范围,预防拥堵或事故的发生。
涉及团雾的路段权重保持不变,系统将持续关注这些路段的实时情况,包括是否已摆放交通警示标志及交通是否畅通;附近相关路段的权重也保持不变,系统同样会持续关注其交通状况。
所有涉及团雾的路段视频权重将恢复初始设置,系统恢复正常监控状态。
综上所述,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开创性地模拟了人脑思维,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摄像头视频源的应用范畴,还显著提升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效率,为交通事件的精准识别、快速调度与有效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原标题《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系统初探
》
《中国公路》杂志社旗下公路交通决策类信息分享平台。公路交通领域重磅政策发布、企业改革、人事任免及热门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