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持续增加。我们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往往会介绍两大风险,第一是因为房颤导致的心房血流淤滞而引发的脑卒中风险,因此要终生抗凝治疗;第二是因为房颤导致的心功能受损,远期容易发生心力衰竭,需要控制心率保护心功能。然而,往往我们认为前者是房颤患者最大的问题,因此总是把抗凝或者左心耳封堵等预防脑卒中的方案放在治疗的首位。近期,BMJ杂志发表了一项国家级人群长期随访研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本研究为一项丹麦全国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旨在探究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终生风险及其并发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对象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丹麦人口中45岁及以上无房颤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追踪开始时未患有房颤,直至发生房颤、搬迁、死亡或研究结束,以先到者为准。对于新发房颤但无既往并发症的患者,进一步追踪至心力衰竭、中风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共追踪了350万个体(51.7%为女性,48.3%为男性),其中362,721名为新发房颤患者(46.4%为女性,53.6%为男性),房颤的终生风险从2000-2010年的24.2%上升到2011-2022年的30.9%(差异6.7%,95%置信区间6.5%至6.8%)。房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终生风险在2000-2010年为42.9%,在2011-2022年为42.1%(下降0.8%,95%置信区间-3.8%至2.2%)。患有房颤的个体平均失去了14.4年无心力衰竭的生活时间。在两个时间段之间,中风和心肌梗死后的终生风险略有下降,中风从22.4%降至19.9%(下降2.5%,95%置信区间-4.2%至-0.7%),心肌梗死从13.7%降至9.8%(下降3.9%,95%置信区间-5.3%至-2.4%)。未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风险下降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丹麦国家级人群研究的长期随访发现,近10年的房颤终生发生风险大约上升了6%。而房颤患者中大约有2/5最后会发生心力衰竭,大约有1/5会发生脑卒中,两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近10年略有下降。由此可见,我们除了对房颤患者要进行终生抗凝或左心耳封堵治疗之外,还需要积极应对其长期的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注重心率和心功能的保护。
https://www.bmj.com/content/385/bmj-2023-077209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