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国际会展中心项目
由四航局承建的汕头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是粤东地区在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现代化会展中心,建成后将作为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的主会场。建设期间,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到项目设计细节和施工环节当中。海绵城市建设,即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再生利用等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起来。
传统会展场馆的排水方案多以铺设排水管网为主,虽然能实现场馆排水、防涝,但缺乏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不仅排水效率受到自然因素制约,还容易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很快这一方案便被团队放弃。“传统方案既然行不通,我们要转变思路,打造集‘渗、滞、蓄、净、用、排’为一体的排水系统,实现被动排水向主动排水的转变。”项目生产会上,项目经理曾令的想法为团队打开了新思路。
说干就干,项目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以石志鹏牵头的攻关小组,通过不断翻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场馆排水施工经验,小组最终明确让展馆变成会“呼吸”的海绵的共识。经过为期数月的论证分析,项目团队联合设计单位、生产厂家为展馆量身制定一套排水系统。
一方面,项目团队将排水管道铺设在场馆屋面区域及屋内区域,将其打造成场馆的“血管”,收集的雨水可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引流至雨水收集池;另一方面,团队在地面区域创新型引入大面积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并通过场内布置的雨水管道回流雨水至收集池。
此外,团队还在场馆绿化区域种植了大量具备蓄水功能的绿植,并先后填入素土层、穿孔收集管层、砾石排水层和种植土层,构建多层结构的“海绵”体。雨水流经多层土层后被吸附和储存,形成一个生态“蓄水池”。天气干旱时,雨水便会自动渗透到干旱的土壤,为绿化带植物根系提供水源。一旦雨水超过绿植及土层的蓄水量,便可通过绿植下方预留的排水管道将水分输送至蓄水池。“这套全新的排水系统,覆盖整个场馆,包括屋顶、内部楼层、地面以及外部空地和绿化带,共计15万平方米,雨季可储水约1千立方米,实现雨水转换绿化灌溉、日常清洁循环使用的目的。”石志鹏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