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好奇心研究所
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情况说明 ·  4 天前  
正和岛  ·  “反者”刘永行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好奇心研究所

你的那些花式害羞,该怪你自己还是怪手机

好奇心研究所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20 18:04

正文


为啥当代年轻人社恐这-----------么多




在好奇心研究所最近关于“害羞的你现在都如何表达真实情感?”的征集中,虽然也有人说“简单直接,懒得浪费精力”,但大部分时候, 我们发现害羞人士过着非常疲劳的生活,除了最熟的朋友,和别人打交道的每一秒都是煎熬。

一个害羞人士可能遭遇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 费尽心思用小动作填补没话说的尴尬,一分钟里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 13 次,快推到眉毛那儿了;

  • 不敢掏心掏肺,说什么都装作开玩笑或者说反话的样子,但因为平时太不活泼,大家都没当你在开玩笑;

  • 用一些比较隐晦的话说出来,暗暗地想对方听懂就听懂,不懂就算了,结果 99% 的时候都是听不懂;

  • 就算是想看一个人,也会先假装看向窗外,转头回来顺便看 Ta,但看起来像是在用余光不屑地瞟人。

……

让害羞人士表达真实情感太难。他们更经常的状态是“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对,于是放弃解释;不知道如何交流,于是放弃交流”。


关于害羞,文化历史方面的学者 Joe Moran 做过一些研究,他说自己最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科技发展和害羞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你手里的智能手机会让你更害羞吗?

结合 Moran 的总结和好奇心研究所的一些征集,我们发现在智能设备如此普及的时代,害羞的表现还有下面这些:

能动手打字,绝不开口说话

1990 年代中期,诺基亚给手机配置了文字短信功能,最初这看起来像是技术的退步:打电话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用短信,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个个字母地戳键盘。不过,短信后来在芬兰男孩中流行起来——作为和女孩子套近乎的方式。比如,研究者发现男孩在向女孩表白的时候,更喜欢用手机编辑消息,他们可能会花上半小时来斟酌一条手机短信,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因为这样不会当场就看到对方的反应。此后,菲律宾的一个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害羞人士的理想世界大概是人和人可以只用脑电波交流。虽然现在的科技还没进步到这个份上,但他们已经在想尽办法用手机代替说话了,比如:早上上班看到同事发型不错,会等到在办公位坐下后再发消息夸 Ta,而跟室友发生矛盾,也不太习惯当面指出问题,而是会写一大段话陈述前因后果发微信解决。

而且,不太想用母语

前面这个在芬兰的研究还发现,男孩子们除了倾向于用手机表达爱意,还更喜欢用英文表达爱意,而不是用自己的母语。在我们的征集中,“表白甚至都说不了母语,感觉很尴尬”也收到了个超过 300 次赞同,排在第二。

不想或者不敢说话的时候,只好换一种表达方式,用一种影视剧中时常出现、但日常生活中不太用的语言给自己壮胆。

如果交流可以不用语言,就更好了

调研公司 Harris Poll 对 2000 多名美国人做的一个调查, 发现了美国年轻人和表情包的紧密关系。大体上有一半以上各年龄段的人认为聊天工具里的表情让人觉得好笑、让对话更轻松有趣,不过在 18-34 岁的年轻人里,有 36% 认为 emoji、gif 图和贴纸表情比文字更能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 35-64 岁的人里只有 25% 这么认为。此外,66% 的年轻人觉得 gif 图更能表达情感,68% 的人认为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更舒服的。

确实,在我们针对害羞人士的征集中,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最常用的方式是“表情包”,“使用表情包”得到的赞同数超过了 700,是排第二选项的两倍以上。表情包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展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表现的动作和神态、发一些跟对方气质相近的表情来套近乎,以及缓和气氛和掩饰尴尬。

App 里适合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功能受到广泛欢迎和使用

即使下面这些功能不是专门为害羞人士开发的,他们也总能为这些功能赋予自己理解的意义,可以说这些功能帮助害羞人士完成了“拥有手机就拥有全世界”的梦想:

  • 点赞是社交网络中一种安全的互动方式,因为留言会有“对方不回我岂不是很惨”“对方回了我我不知道怎么接岂不是更惨”的顾虑;

  • 从微信群里退出,别人不会收到提醒了简直是微信有史以来最贴心的更新;

  • 在淘宝买东西的时候都是一直戳“提醒发货”按钮,尽量回避和客服的正面交锋;

  • 是餐厅“在线点菜和买单”功能的第一批热心用户,因为可以全程不跟服务员说一句话。

“选择性隐藏”自己,甚至到了能够自如地不做自己的程度

此外,Moran 总结的研究说,社交网络也给了人们“选择性隐藏”自己的机会,比如可以向不同的人展现自己不同的面貌,这种现象正常化了之后,害羞人士也更倾向于把一些方面的信息向特定群体(比如同事、长辈)隐瞒。

  • 比如,说心里话的朋友圈仅自己可见,把好端端的社交平台变成了日记本;

  • 能匿名就匿名,不能匿名被发现了就注册小号;

  • 在微信、豆瓣、微博发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仿佛拥有三重人格。


所以,智能设备到底让人更害羞了吗?

有人说是的。早在1997年,心理学家津巴多就在一次学术会议里提到了智能设备和人际交往的关系。他从 1970 年代开始做关于害羞的调查,这20年间,认为自己是害羞的人的比例从最开始的 40% 上升到了 60%。他认为这种可以一整天不和人说话,用电子邮件、手机消息、ATM之类的设备 也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的世界是新的“冰川时代”。

不过,也在研究这个领域的 Moran 认为,人们都有害羞和想要社交的两面,只不过智能设备让大家有更多的方式在这两面之间来表达自己。智能设备的出现不一定是减少社交,只是让人们有了更多种社交的形式。

虽然如此,也别完全忘了手机外的世界啊。


(END)



- 动图来自:giphy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