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期 NSCLC 是高度异质性的一类群体,最为需要 MDT 团队的参与决策。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晚期 NSCLC 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PACIFIC 研究改变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 NSCLC 的临床实践,然而同步或续贯放化疗后只有约 70% 患者有机会进一步接受免疫巩固治疗,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15]
。因此,对于无法切除的 III 期小细胞肺癌,临床上仍在探索是否可以通过有效的新辅助治疗进行「缩瘤降期」,达到最大化的肿瘤控制,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获益。
概念验证性的 II 期 TRAILBLAZER 研究纳入 107 例 MDT 确认不可切除的 III 期 NSCLC,进行了 III 期 NSCLC 不同治疗模式的 1V1 PK
[16]
。研究数据显示,经过免疫联合诱导治疗,25% 患者得以成功转化并接受了 R0 切除术,MPR 率为 44%,pCR 率 26%。同时,数据还表明,可手术患者的 PFS 显著优于非手术患者(29个月 vs 14个月,P=0.007),证实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 NSCLC 转化治疗的临床价值。
在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方面,尽管多项研究表明,不同 PD-L1 表达水平的患者均可从新辅助和或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但 PD-L1 高表达(≥ 50%)患者依然是受益最大的群体。Impower010 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术后辅助免疫可显著改善 PD-L1 ≥ 1% 患者的 DFS (HR=0.66),尤其是 PD-L1>50% 患者(HR=0.43)
[17]
。同样,在 KEYNOTE-671 和 CheckMate 816 研究中,PD-L1高表达(≥50%)亚组患者从新辅助免疫疗法中获益更多
[18,19]
。那么,既然如此,在围手术期治疗阶段,PD-L1 高表达患者是否仅仅需要单免疫治疗呢?CTONG1804 研究结果显示,PD-L1 高表达 NSCLC 接受单免疫(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的 pCR 率仅为 16.7%,显著低于免疫联合治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白紫+卡铂)41.7% 的 pCR率
[20]
。PD-L1 高表达 NSCLC 无疑是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最佳人群,但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疗效,也许免疫联合治疗仍不失为上上策。
对于驱动突变阳性的患者来说,相比化疗而言,靶向治疗显然更为精准高效。LAURA 研究改写了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患者的治疗格局,再次证实了靶向治疗仍然是敏感突变患者长期获益的最有效治疗
[21]
。对于 MET 突变晚期 NSCLC,MET-TKI 赛沃替尼展示了其优异疗效。2024 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中公布的 IIIb 期确证性研究结果显示,赛沃替尼治疗 MET ex14 跳突晚期 NSCLC 患者,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为 92.0%,中位 PFS 为 13.7 个月,后线治疗 DCR 为 92.4%,中位 PFS 为 11.0 个月
[22]
。基于赛沃替尼的优异表现,使之成为 MET 突变 NSCLC 新辅助治疗的希望,临床个案病例显示赛沃替尼新辅助治疗起效迅速,肿瘤深度缓解,且安全性良好,具有极大潜力
[23,24]
。
然而,对于 MET-TKI 联合免疫治疗,目前尚缺乏研究数据。MET-TKI 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仍具有诸多不确定风险。在本病例中,患者 MET 基因高拷贝数扩增,GCN 为 16.79, 远高于 5 的阈值,既往数据提示此类患者亦可从 MET-TKI 治疗中获益;PD-L1高表达(TC 80%,TPS 70%)又提示该患者属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对于该例 III 期不可切存在转化潜力的局部晚期 NSCLC,我们需要在缩瘤的同时尽可能争取 pCR,以达到 R0 切除同时最大可能延长生存,因此谨慎使用了 MET 抑制剂联合 PD-1 的新辅助治疗。事实证明的确疗效显著,但毒性明显。
在本病例中,患者出现 4 级免疫性肝炎,后续又出现 4 级免疫性肺炎并引发呼吸衰竭,经过多学科团队积极处理相关不良反应后好转出院,但免疫性肺炎导致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肺纤维化,损害了患者本身较弱的肺功能,综合考虑手术对肺功能的损伤后取消了患者手术计划,后续持续使用了尼达尼布抗纤维化。本例患者接近 2 年的病程中,抗肿瘤治疗仅持续了 2 个月,迅速达到深度缓解,后因重度不良反应停药,但在随后随访中判定为临床 CR 并保持长期缓解,至今随访已达 21 个月仍未发现疾病复发进展。
本案例在疾病诊断时、治疗过程中以及并发症的处理过程中,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呼吸科积极参与,依靠 MDT 的力量实现了疾病的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更实现了 irAE 的早监测、早处理、规范用药,使疾病得到快速缓解、长期疗效维持的同时,更使 irAE 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及良好的转归,提示了 MDT 诊疗模式在肺癌诊疗全程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