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法盟  ·  体制内,“拒绝”留学生 ·  23 小时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104-1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种族歧视!哥大华裔女生遭1400人网暴!一度 ... ·  昨天  
港天港地港人才  ·  受养人赴港插班5句实话,不接拒信接offer! ·  3 天前  
港天港地港人才  ·  受养人赴港插班5句实话,不接拒信接offer!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完了!哈佛关闭大量文科课程…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夺冠|陈可辛,从时代中找到人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20-10-01 23:59

正文


1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我看了,很喜欢。
 
诚然,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中国女排横跨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很难用两个小时的电影梳理清晰,而所谓的“女排精神”更是一个被摆上神坛的命题,这背后有国家与民族的宏大叙事,深藏力量的同时也给电影创作者带上了枷锁——如果为了制造戏剧性而虚构了一些桥段,恐怕会遭到现实中某些大佬的跳脚指责。
 
然而《夺冠》却是一部足以令不少观众共情的作品,我想如果今年没有疫情的话,本该龙争虎斗的春节档,应该是这部《夺冠》和极致娱乐的《唐探3》的天下。
 
现在,国庆档就在眼前,《夺冠》却抢先一步登场,当初有人以为这是“避战”,现在看来却更像是“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两个人,陈可辛和巩俐。
 
2
 
先说巩俐吧,在如今的华语影星里,论实力、论资历她都是超一流,但即使是这样,刚得知由巩俐饰演郎平的时候,也会觉得诧异吧?
 
一个是大银幕上风华绝代的影后,一个是赛场上激情四射的教练,很难想象身高169的巩俐要怎么扮演184的郎平。
 
但当《夺冠》的第一个预告片释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傻了,巩俐饰演的郎平怎么能这么像?!
 
如果你仅仅将巩俐在《夺冠》中对郎平形象的成功塑造归功于化妆和造型,那就太小看巩俐从艺数十年的表演造诣了。
 
单说片中郎平走路的姿态,看背影根本看不出一点巩俐本人的影子,那种双肩耸起、微微佝偻的动作,是很多高个子的习惯体态,再加上行动时带着一丝阻滞的感觉,也侧面表现着郎平“脖子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的旧伤。
 
这就是巩俐,一个将表演艺术细入到毛发之间的演员,方才能够在大银幕上公然“欺骗”观众,配合镜头机位的运用,在电影中几乎不会注意到郎指导的身高是否与现实中相符。
 
而大家都知道郎平自球员时代开始就是一位作风强硬的“铁榔头”,开始执教生涯之后更具大将之风,这一点跟“巩皇”在文艺界中的独特个性颇有相似之处,也使得巩俐塑造的郎平形象在气质上和本人更加吻合。
 
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就是在奥斯卡帝后的评选中,人物传记片的主演越来越吃香,两年前我们见识了拉米·马雷克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灵魂附体般的表演,去年的《朱迪》中的蕾妮·齐薇格也完成了几乎是横扫颁奖季的壮举。
 
这并不是说“模仿秀”越来越吃香了,而是对于真实人物尤其是依旧存在于当今观众记忆中的真实人物的演绎,的确非常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
 
在我看来,巩俐在《夺冠》对于郎平一角的诠释,丝毫不输于上面的两位。

 
3
 
但光有好演员还不够,塔伦·埃哲顿在《火箭人》中对埃尔顿·约翰的扮演同样成功,但并未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上乘之作。
 
《夺冠》其实很容易被拍成一部“郎平传”(毕竟别的教练连名字都不敢拥有),也有可能被拍成一部女排的纪录片,但陈可辛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在国人眼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问问每一个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问问每一个目睹过雅典奥运会的中兴和北京奥运会的遗憾的人,问问每一个见证过里约奥运会的复兴的人,他们都会给你答案,但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相同。
 
所谓的“女排精神”,深藏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但根本无法定义,它是动态的。
 
《夺冠》中陈可辛集中呈现了中国女排经历的三场重大战役,也分别描述了“女排精神”的三种不同形态。
 
1981年,刚刚结束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女排训练条件极差,只能高喊着“流血不流泪”,在铁血教练近乎折磨的训练下,扛着满身的旧伤上战场。
 
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在比赛的前夕,平日里冷面的教练向队员们倾吐自己当年出国的经历,深感彼时中国之落后,倍觉民族当自强,于是决定吃再多苦,也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行的——这就是当年的女排精神。
 
决赛场上,教练在暂停时对队员说的话是:“你们代表中国,输了这场,你们后悔一辈子!”
 
最后以郎平为首的姑娘们拿下来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国人们走上街头,万人空巷,载歌载舞,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刻,中国女排也开启了五连冠的世纪佳话。
 
2008年,郎平和当年的“战友”已分别任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在北京奥运会上交手。
 
此时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已经随着祖国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但训练体系依然还是郎平球员时代的老一套,吃苦精神和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并未过时,但也未必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到运动员们。
 
而另一边的郎平压力更大,一个中国人带着美国女排在中国的主场上迎战中国队,这是一个人情上看起来非常尴尬的处境。
 
但在郎平和老友赛前的会面中,郎平清楚地表了态:会尽全力——尽全力,就是女排精神。
 
最终郎平高度保持了一个教练员的专业性,与中国队展开了针锋相对、各显神通的对决,最终美国女排战胜了中国女排,备受期待的女排姑娘们在家门口吃了败仗。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郎平回归中国女排任教,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采取大国家队模式,广招人才,请外国教练进组,搞复合式训练,使劲砸钱,给运动员提供最需要的物资,打破首发替补的定势,尝试不同的战术阵容。
 
可以看到,郎平给中国女排带来了更具国际视野、更具科学理论的训练方式,给女排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但更加本质的是,在郎平的主导下,“女排运动员”不再是一个标签,也不再是一种使命,而是一个职业。
 
职业需要的是专业和专注,但职业远非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运动员确实代表着国家的荣誉,但在代表国家之前,她首先是一个具有人类体育精神的竞技者。
 
比赛,有赢就有输,可以输,但不服输——这也是女排精神。
 
影片的最后,郎平带着自己打造的全新女排,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战胜了主场作战、如日中天的巴西女排,为这部诠释“女排精神”的电影奏响了最强音,也划上了句点。
 
4
 
这就是陈可辛对“女排精神”的诠释。
 
曾经,落后的中国打开国门,“女排精神”是承载着国家荣誉和民族形象的重担,运动员都像军人一样,两个字:拼命。
 
后来的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女排精神”作为一种传承一直鼓舞着女排姑娘们,但同时,她们也需要更加现代、更加科学的训练体系。
 
现在,“女排精神”更多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不服输的求胜欲望,它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和力量,更代表着每一位女排运动员不可忽视的个人价值。
 
这就是陈可辛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在时代的脉搏中,把握到“人”的变化,最动人的东西终究出自人的身上,所以陈可辛的电影总能打动人。
 
就像《甜蜜蜜》在改革开放的画卷上讲述陆港两地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中国合伙人》在创业时代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之间理想的碰撞和融合。
 
毕竟,只有找到“人”,才能讲清一个时代。

PS:

祝大家双节快乐!祝滴滴专车秦师傅生日快乐!祝各位读者吃的少心情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