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抵达语言的边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特稿 | 2025年必读!铁丁老师最新品牌精华语录

农参  · 公众号  ·  · 2025-02-06 10:30

正文



导读

在2025年正式开工之际,农参总结了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2024年 的最新品牌精华语句,献给各位读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从业者。了解更多经典语录请回看 铁丁老师品牌语录提炼|落地农产品品牌,读懂这十大核心逻辑!

区域品牌类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头连着百姓的钱袋子,一头挑着区域发展的重担,承载着地域复兴、产业腾飞的厚望,是地方走向富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姓“公”,公益、公共属性决定了其不是某个企业的资产,是政府推动整个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依托,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地方政府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当实现 地方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地方政府有税收 这三个关键结果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知名度提升吸引更多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税收增长为政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资金,进而投入更多资源助力品牌建设。
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政府该怎么做?
1、搭平台: 搭建产业发展“大舞台”。一是搭建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平台,二是打造全方位营销推广平台。
2、建标准: 树立品质标杆“新航标”。标准是品牌的基石,严格的品质标准方能铸就区域公用品牌的信誉。
3、树榜样: 塑造榜样引领“新力量”。挖掘产业内的成功案例,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区域公用品牌成长的“加速器”。
建设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公用品牌的“放大”“稳定”双效应:
1、放大器: 品牌赋能,产业“核聚变”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犹如强大的“放大器”,推动产业集群从萌芽到壮大。
2、稳定器: 产业稳健前行的关键力量。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准生产指引、波动应对优势、稳定产业发展信心。


地标美食类
地标美食的本质:根是农业,身是加工服务业,灵魂是文化产业。推广地标美食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食材和特色的结合,文化与品牌的打造,力争做到给本地人幸福,给外地人惊喜,让中国的地标美食走向世界。
如何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吃到顶尖的厨师用地方特色食材做出的原汁原味的地道菜品,是预制菜发展的方向。
地标食材一定是和某一个特色的吃法和特色的餐饮美食紧密连到一起的,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力量,才能带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餐饮是一个大的产业,它代表着一个产业链,代表着一条完整的乡村振兴路径。
希望中国的地标美食变成世界美食,让地标农产品走出去,能够摆脱原来低价廉价的形象,成为地标食材中国品牌的代表。

百亿特色产业
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激烈,发展路径各异,要想突出重围,品牌化是必走之路。
“土特产+餐饮”助力打造“县域百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了三个创新:开创了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的协同提升模式;开创了道地美食品牌与地方特色产品品牌的双品牌运作模式;开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协同提升是县域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和关键;道地美食品牌+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双品牌”运作是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留一个百亿产业给百姓,树一个实干丰碑给后任 打造县域百亿产业的“十六字方针”——品牌引领、产业重构、资源导入、绿色高效。
(一)品牌引领是旗帜。 从农产品品牌化到品牌产业化,特色产业得以壮大的根本在于拥有能跟消费者、跟市场对话的品牌。
(二)产业重构是关键。 进行“四链重构”,延伸以消费为需求的产业链、提升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优化以标准化流通的供应链、完善多利益主体的利益链,从而完成消费主导型的产业整合。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是产业重构的必然趋势。
(三)资源导入是支撑。 建设百亿特色产业集群,两大资源亟需导入,一是企业资源,对内需要建设运营团队,对外需要扩大招商;二是资金资源,缺钱是很多地方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不管是生产扶持资金还是市场营销资金,只要利于产业发展,政府就要以长远眼光进行持续性投入。
(四)绿色高效是指引。 当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其内涵是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应该充分运用全面场景理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消费终端融合和折叠,直接把农业的价值让顾客感知,利用第二产业作为效率和标准的保障。哪个品牌能证明自己更健康营养,就能树立牢固的优质品牌形象,而这也是绿色高效所追求的最终效果。

农文旅类
农业产业文旅,本质是旅游,主体是农业产业,灵魂是文化,如 一产+文旅 ,就是农文旅、乡村旅游,以体验农业生产及感受乡村风貌为主; 二产+文旅 ,是以初级农产品加工场所为依托,如农食工厂、农食博物馆观光旅游; 三产+文旅 ,主要是农业非遗展览等。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把农业产业的产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通过体验设计,所形成的包含参观、品鉴、体验、购买等服务的全新旅游业态。
从产业的角度讲,农业产业文旅让做好“土特产”文章有了新抓手;从市场的角度讲,农业产业文旅让年轻人疗愈养生有了新场景。
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产业文旅是农业、文化、旅游的综合体,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相加,是沿着给本地人幸福(联农带农)、给外地人惊喜(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路线进行的农业产业升级、旅游升级、文化活化,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展示,加速城乡融合。
农文旅的发展要遵循 “乡村有产业,城市有体验” 的整体思路,是农文旅升级的密钥。
品牌出海类
未来,要紧握 “一带一路” 机遇,精研规则、善用规则,怀揣制定规则的壮志豪情,驱动农业品牌破浪出海。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并且我们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如何放大这些优势做强国际贸易?我认为目前有四方面工作要重视、盯紧、狠抓。

(一)坚持品牌自信、传播千年文脉,让“中国造”高端起来。 消费者消费的不是文化,但感兴趣的是文化。 利用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来树立品牌形象。

(二)重点抓好包装标识,夯实品牌基础。 装是品牌与消费者的第一道语言,农业品牌走出去,包装就要满足国际化要求,关注目的地国家在包装材料技术指标上的具体要求,在合规的前提下再进行创新。

(三)抱团整体出海,打造农业品牌建设生态圈。 首先要搭建品牌矩阵,通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及食材品牌+美食品牌的双品牌战略,拧成一股绳,用产业链思维推动品牌出海; 其次要培养生态圈里的领头羊品牌,重点是企业带动能力,中国农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联盟、协会的平台,把国内农业的优势产能与国外优质的农业资源相结合,促进农业上下游企业跨行业的“抱团出海”势在必行。

(四)培育既熟悉中国文化又要了解国际多元文化的农业品牌国际化人才。 中国品牌出海进程中,深入了解国际市场规则、消费习惯和竞争态势的人才稀缺,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则更加难得。 中国农业品牌走出去的人才短缺问题,不仅要对内部人才进行培养,也要实施全球化人才招聘配比,尽可能属地化解决人才。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