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什么是“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1-14 20:00

正文

全文 1732 字

阅读时间约 3 分钟


理清了书法起源、发展的脉络,又经过反复的尝试、实验,再掉转头去,看历代古人论书。那些名言、那些形容,确切明了,完全不像今人说的云里雾里。
尝举几例,以期能矫枉过正。

传诵最多的要属
“屋漏痕”、“坼
裂开 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屋漏痕”与“坼壁之路”是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之言,“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


坼壁之路

屋漏雨痕

从字面上看,“坼壁之路”是指墙壁裂开的缝迹。 “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淌,自然顺势的痕迹。 均是指受力之后,物体自然留下的轨迹。从笔法上看,意指 一旦发力 ,笔画便 顺势而就 “屋漏痕”的“发力”显然指转笔而形成的顺势,而“坼壁之路”的顺势则 纵横无定 左转或右转都可以发力,就看如何 “取势” 了。


屋漏雨痕

“钗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工具,呈半圆状。 “折钗股”是张长史笔法,大都指草书中的圆润转笔,过一圈以上,收笔呈有力的刹势,即可作“勒”或“束”。 而刹势用笔的末端,往往像 折断的钗股,断口参差不齐


折钗股


“锥画沙”、“印印泥”之说,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日: “问于褚河南,曰: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险劲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锥画沙

后人一直延续说是形容“藏锋”,这只说了一面。 过去的笔毫是兔毫之类的硬毫或兼毫,因有硬的笔心,故转笔运指时,笔锋始终是裹住的,尤其在枯笔状态下, “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 “锥”是尖而硬的,是指硬的笔心,画在沙上,沙于两边翻出,锥线居中,深而细。 “锥画沙”亦指用硬毫转笔常出现的典型笔画,即居中的细线。 蔡邕早在《九势》中明示: 令笔心常在点化中行 由蔡氏创造的 “飞白书”,正好印证: “飞白”即枯笔,而往往在枯笔时,才能看到 笔画居中有一根细线 这就是被长期忽视了的另一面。


印印泥

“印印泥”亦如此(指印封泥)。 因为印章是石质或铜质的,刻出字的线条是硬的,而印泥是软的,印章压在上面,印泥会沿着线条的中心溢向两边,其状正如 “锥画沙”。 所以,古人总是将 “印印泥”与“锥画沙” 连在一起论说。
蔡邕的这句名言,被后人一再误解,晚清以来一直强调的
“中锋”用笔,以为笔锋垂直于纸面,就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实属大谬。

唯“利锋”能出“险劲”,“锥画沙”与“印印泥”时相同,意使力“透过纸背”。
此种力,乃转笔 取势 发力的 ,决非用力的 唐代林蕴述卢肇言之凿凿: “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 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前章已说过,由于
“取势”而发的力,无疑是迅猛、果敢、快捷、顺手的。 无论翻到哪一章古人论书,那些形容书写动作快速、用笔力量险绝夸张的比喻举目皆是,如 “勇士伸钩”、“百钧弩发”、“危峰坠石”、“惊雷掣电”等,包括“永字八法”说明笔画的八字。 南宋姜夔言 “速以取劲”,可见 险劲的 取势 来源于速度 “取势”用笔发力之快速,从怀素的诗中便能略见一斑: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当年古人好书壁,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纸,书壁的姿势最适合转笔的发力,而且空问面积大,手臂上下活动范围广,最利于性情的发挥。 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壁来书呢? 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了。


古人总是说
“书法遒媚”,这个“遒”字,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作了准确的解释。
“遒”,包含了快速、劲健、紧密、控制、骏爽等意思,是一种 准确控制快速发力 的完满“境界”。 其实,古人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笔法,是非常道地、非常精辟的一个比喻,正像古人从“力”的其他不同角度喻笔法为“拨镫”“屋漏痕”“印印泥” 等一样的精彩。
而今人所谓
“力”,口口声声谓“提按”,此说法与“中锋”用笔都出自于清末。
不转笔运指了,用力岂不是只能 “提按”了? 我是体会深切,因为我从小到大 “提按” 了二十年。
今人以 提按 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是以转笔的 取势 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
今人是 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 。完全彻底的两回事,决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的书法字典中,是没有 提按 二字的。


摘自:

《书法有法》

孙晓云 /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年9月



转载声明: 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