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社会兼职有广东省中学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历史学科组长。本文章发表于2022年第3期的《历史教学》杂志。
开学第一节历史课是怎样的?这对于我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既神秘又神往的问题。我给大学本科生、研究生都上过开学第一课,但没有给高中生上过,该如何上,心中没有底 。高一新生的心理应该更加复杂,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教材,一定会感觉到既紧张又期待。
为了备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课件作为参考。观看之后,发现这些课件有三大特点:一是个性明显。中学历史教师做的开学第一课的设计比教科书中的任何一课都更具个性色彩。毕竟,其他课的内容都有课程标准和教材制约,老师们不可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而开学第一课由于没有相关指引,老师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创新。不少设计确实灵动有趣,让人由衷赞叹。二是内容庞杂。老师们恨不得在一节课里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导致课件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从历史学是什么到如何学好历史,从古代的历史之谜到最近的时事新闻,从刀光剑影的历史视频到最新的高考试题……内容太多以致重点不突出,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三是制作精美。大多课件都做得精雕细琢,从中可见老师们都希望给学生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可以推想这些课件都已经历了多次讲授,是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做成的。
由于学情不一样,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本无定法和模板,老师们完全可以各施各法,各显神通,但一些基本的要求还是需要达成的。我觉得开学第一课起码要达到三个要求——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具体到使用高中统编教材的高一新生,还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就是他们属于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统编教材的学生,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是有别于往届学生的。在开学第一课中如何把新的课程理念传递出来,是备课时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思考再三,我决定给学生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好历史?二是学好历史的标准是什么?三是怎样才能学好历史?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属于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个问题属于了解学习方法,至于提高学习兴趣,主要通过举出生动的例子来实现。
为什么要学好历史?各家各派的提法实在是太多,都各有各的道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只向学生提了两点:第一,学习历史能够拓宽理解人生和社会的视野。我重点举了科幻小说《三 体》为例 。《三体》一纸风行,“降维打击”也成了流行词语。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而历史学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学好了历史,我们认识人生和社会也就多了一个维度——时间的维度,从而成为一个有四维认知能力的人。第二, 学习历史能提供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方法,我以学校所在的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道为例,指出20世纪80 年代末我来读书的时候这里还是大片的田野和荒地,而今天已经成为广州市新的城市中轴线附近地带。这个沧海桑田的变化,我是亲眼看见、感触良多的,而“00 后 ”的学生则完全没有这样的体验。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通过新旧地图的对比,把今天的广州城区图与20世纪80年代的相比较,就能够直观地感受这一巨大的变迁。
学好历史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核心素养的理论, 我提出了三点:一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三是塑造良好的品格、品性。我依然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价值观走偏了,其他方面的努力就 会白费功夫,甚至会走向反面。然而,塑造良好的品格、品性往往被历史教育所忽视。历史教育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无论学生今后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拥有人文精神、 良好性情和稳定人格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真正对学生的人生有持久影响力的内容,是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目标。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我给学生提了六点建议:博闻强识、明辨深思、证据意识、驰骋想象、学以致用和滋养情怀。这六点是我根据自己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总结出来的。面对这群学生,我判断一年后,大多数还是会选择理科的。这意味着此时是他们最后一次接受正规完整的历史教育的机会。我没有给他们讲太多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做笔记、如何做练习等内容,这些在今后的讲课中可以慢慢去教。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多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养成对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积极意义的综合品格是比考试拿高分更重要的事情。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 ,导言课不宜讲授解题技巧,还是应该多提供鲜活有趣的内容,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常识,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例如,我建议学生要学会“ 明辨深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就要对文字敏感。一个句子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反映历史的真实?这都需要认真去琢磨。为此,我给学生展示了纪念李时珍的邮票,邮票中有一行文字:“辑成《本草纲目》,书中载有中国药用植物1892 种。”我问学生:“这行字很短,却出现了三个表述错误,请大家思考一下,错在哪里呢?”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我最后给学生做了总结:第一,李时珍在书中谦虚地使用了“ 编辑”一词,但事实上《本草纲目》并非简单的搜集汇编,而是独立撰写,“辑成”一词宜 改为“ 撰著 ”。第二,“本草 ”的意思是“ 以草为 本 ”, 因为中国的中药大多数都是草类的植物,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药都是植物。《本草纲目》所记载的植物类药物只有 1097 种,仅占所有药物的58%,其余的是动物、矿物和人工制成品,因此把 1892 种药物都视为植物是错的。第三,明代是引进外来物种的重要时期,《本草纲目》所记载的番红花、番木鳖都属于进口药材,不宜把1892 种药物都视为“ 中国药用植物”。有个别学生能够指出第一点和第二点 ,但没有学生能够指出第三点。
40分钟的导言课时间很短 ,不宜拼命地讲授太多的内容。历史教师如果有几年的教龄,都能够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但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宜精选再精选,只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就可以了。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高中历史的第一课。我开门见山地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题目有多少个关键词?” 我预设的答案是“ 中华文明 ”和“ 早期国家 ”,没想到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是“ 起源 ”和“ 国家 ”。我一下子就反应过来——我这个问题问得不好。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是我的问题误导了。我马上改变了问法:“这个题目包含哪两个重要历史概念?”学生正确回答后,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总结:“一个题目有两个重要概念,意味着我们起码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意思?第二概念是什么意思?两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节课所涉及的“ 文明 ”和“ 国家”两个概念 都属于重大的却又难以取得共识的专业术语。我查阅了网上多种课件和视频 ,授课老师无一例外都给学生下了很明确的定义。我想,教材并没有给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学术界对这两个概 念的定义也争论不休,我们非要给学生提供一 个定义不是明智的做法,倒不如更多地依托教材,让学生找出“ 文明 ”和“ 国家”究竟包含哪些要素。
我在学案设计中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任务:“ 阅读教材第 4 页前两段文字(包括两幅配图), 提炼出‘ 文明 ’包含哪些要素?(不少于 3 点)”
在组织讨论前,先给学生讲解了两组材料。第一组是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图片。教材提及了这三个文化遗存,但没有相应的图片。我教学生观看文物图片的三个步骤:“一是看外表 ;二是想象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三是推测其功能用途。” 第二组是教材中的图片—《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和《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要求学生“从防御的角度,对比两图的异同”。我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姜寨聚落的壕沟 可能主要是用于防野兽的,称不上是城墙,良渚古城的才是真正的城墙,说明城市已经出现。学生的思维非常发散, 提出的许多答案都不是我预设的,一时间弄得我有点被动。我只好硬着头皮把学生的回答逐一写在黑板上 。但接下来的互动过程还是很精彩,值得完整地记录下来:
生 1:有一定的组织和设施 。设施也就是建筑之类的。有他们自己的文化 。生产力水平较高。有阶级和分工。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组织、设施、文化、生产力、阶级、分工”)你怎么知道有分工的存在?教科书哪里写了?
师:那是属于理论的推测。刚才我给你们分析三件文物的时候已经说过,如此精美的文物,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够制作出来的, 必然是社会分工后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可能制造出来。好,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已经说到的就不用再 说了。
生 2:我们的教材中说“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师:阶级的出现就是生产资料私有的产物, 这一点可以归入“阶级”这一点。
师:这点可以成立。(板书“战争”)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 4:审美观念的出现。那些玉器那么好看,说明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师:好的。(板书“ 审美”)同学们找出了很多,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同学们翻到教材第 3 页。在龙山文化之前,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文化遗址 。你们想一下, 他们有没有组织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