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为人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说的7句话 ·  17 小时前  
新京报  ·  第一批春运返程的人已经堵在路上了 ·  4 天前  
澎湃新闻  ·  大S徐熙媛突然离世,为何流感会致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姜鹏:瞭望宇宙的眼睛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1-07 18:02

正文


全文共 4364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你我总会有一些时刻,憧憬着能够打败生活的曲折坎坷,创造非凡
  • 见非凡品牌计划,希望与众多领域的“非凡大师”们相遇,从一张张面孔、一个个故事里,看见非凡,听见非凡,遇见非凡。 本次,南方周末对话姜鹏,讲述他探索光年之外的背后故事。


本文 来源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林霖

编辑| 李屾淼 阮白卿


“古希腊人相信,眼睛在视觉方面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他们认为,从双眼中可以放射出一道苍白的光线,与世间万物接触后再返回瞳孔,所见事物就像是旅行者归来所携带的礼物。”美国科学家切特·雷莫在《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中写道,“眼睛既是发射器又是接收器。”

坐落在贵州平塘一个喀斯特地貌巨型洼坑中的FAST便是这样一双瞭望宇宙的明眸,追逐着浩瀚宇宙中的点点暗光,连接过去和未来。“FAST”的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称作“中国天眼”,其落成是中国乃至世界射电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FAST启用8周年之际,“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作为见非凡系列访谈的嘉宾,与南方周末对话。和我们想象中天文学的浪漫主义有诸多不同,姜鹏更像一个朴素的实干家,身上带着强烈的工科气质。录制时,导演对他说,想拍一个他为大家讲课的场景,于是姜鹏精心挑选出一张课件,向在场所有人娓娓道来,机位切走了也没有停下,这节“科普课”就一直讲了下去。

这是姜鹏一贯的工作原则: 仰望星空,但脚踏实地。 在国家天文台,众多科学装置不分昼夜地运行着。 时间和空间流淌其间,有着不同的尺度,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是一代代巡天者不变的好奇与热忱。

1

信念: 撑传奇工程

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这个项目,姜鹏曾怀疑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时是2009年,姜鹏刚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摆在他面前的出路,一个是在原本的研究方向继续深造,或者是去高校当老师。 就在这时,FAST的招聘信息出现在他眼前。

FAST的构想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在项目规划里,这是一台直径长达500米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一旦建成,人类将可以探测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空,为天文学和科学界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然而放眼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从未有过这种规模的观测工具。 如果把这台巨型望远镜看作眼球,那么下方必须有足够稳固的“视网膜”——索网——来支撑它的重量。 索网的不同部位均要能够形成抛物面,需要根据观测目标的位置改变形状,还要有极高的疲劳性能要求,至少使用30年。

“这个想法太大胆太疯狂了! ”姜鹏说,“这个土木工程的规模比鸟巢还要大,但精度要求却是细如发丝,这两者带来的矛盾非常强烈。 ”但是,尽管难度高到让人觉得“不现实”,那条招聘信息的结尾还是放上了一张国家发改委的批文,以示这是个真实存在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忽悠人的”。

姜鹏选择接受这个新挑战。 “一个无从设想实践路径的项目,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创意团队,它的独特性和挑战性反而让我想试试看。 ”姜鹏越想越觉得自己与FAST契合。 他曾攻读水工结构工程和固体力学,恰好覆盖了项目所需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它满足了我对工程的一切设想,万一干成了,那一定是个传奇工程!

接到面试通知时,姜鹏非常兴奋。 带着无畏、兴奋和一点迷茫,31岁的姜鹏一头扎到贵州平塘的深山里,加入南仁东先生领导的FAST工程建设团队,开启一段创造传奇的旅程。

和最初预判的一样,由9000多根钢索编织而成的索网是FAST工程最难的环节,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因为市场上的钢索材质没有任何一种能满足这个要求,FAST团队开始摸索自研。

整个团队如履薄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无法达到预定的精度要求。 在实验室里,试错是常态,但做工程不行,“技术接口如此之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不可逆的。 ”一旦走了弯路,很可能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姜鹏等不起,“天眼”更等不起。

他至今记得一天夜里,自己在工地现场搭设的工棚里休息,脑海中还在不停比对着白天查看的钢索构型和设计图,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会不会之前给施工方输出的数据中有一段钢索的长度参数有误?

“就是两秒的时间,我全身都被汗浸透了。 我担心自己犯了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无法挽回。 人生中我只有一次这么害怕过。 ”姜鹏立刻打开电脑细细排查,确认并无差错后才放心入睡。 时至今日回想起那个夜晚,那种瞬时的心惊依然清晰。

这是从0到1的过程,“百亿光年再遥远,都始于最初的起点”,然而站在起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真的能抵达百亿光年之外。 支撑着姜鹏的,唯有科研人朴素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奋斗,从而立到白头。 而FAST也真的成为了传奇,从此地球有了非凡的眼眸,凝视星际银河,凝视深空宇宙。 这极富开创性的科研项目,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姜鹏的生命,成为他的一部分,“既是魔力,也是磨砺”。

2

定力:传好巡天人的接力棒

FAST从1994年提出构想至今,只有局中人能体味其中甘辛。

姜鹏的接力棒,是从“天眼之父”南仁东手里传过来的。 这位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老人担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FAST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领导了FAST工程建设。 2017年,望远镜调试的担子交给了姜鹏。

上一辈未竟的使命传承了下来,一同交到他手里的,还有老一辈科研人勤恳务实的精神内核。 接棒的姜鹏没有任何退路,他的人生已经牢牢和FAST绑定。 从2009年到现在,姜鹏说自己的每一天都在为FAST努力。 尽管在这过程中充满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压力,他从未想过放弃。 “天眼”在他心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它不能仅用“项目”二字来概括,FAST背后,是科研团队的尊严。

“中国天眼团队,科研界应该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这就是尊严。

事实上,姜鹏还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年轻一代的斗志。 此时FAST已经建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这也是整个团队最迷茫的时期。 FAST因其复杂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 “天眼”一直是伴随着质疑成长的,进入调试阶段,质疑再度席卷而来: 新旧交替能否高效顺滑,投入巨量资源建设的庞然大物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底,团队里的部分年轻成员难免有所疑虑。

姜鹏理解这些一线科研和工程人员的担忧,他深知最有效的“定心丸”就是拿出一份足够详尽且有说服力的调试方案。 姜鹏花了两三个月将调试的各个环节逐一梳理,预演了不同任务的次序,明确哪些可以并行处理,每个核心步骤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姜鹏深信,“乐观的基础是对前景的信心,而信心源于务实”,只有自己脚踏实地,才能感染到年轻人。

姜鹏挨个和这些年轻人面对面沟通,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他告诉团队,每个人都必须承受住眼前的挫折,开创者最珍贵的就是定力。 但与此同时,姜鹏并不执着于所谓的“情怀”,一向秉持实干主义的他,更愿意用另一种朴实的角度引导大家: “如果说FAST是一艘巨轮,我们这些个体的命运都与它同在。

此时的姜鹏,已不再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生,他要带着老一辈科学家对“天眼”的期待,与团队一起去发现更多宇宙的未知,要承上,也要启下,科研的接力棒未来总要交给年轻人,而他身上的责任,不仅是传递事业,还要传递精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