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如果你看过原图,还愿意关注我吗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4-04 07: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分享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在这个无图不 P 的时代,照片已经被称为「照骗」,我们会面临一个二难的选择:到底是选择美好的虚幻,还是选择残酷的「 真相 」?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你看过原图,还愿意关注我吗

by 后姨妈 | PostPeriod


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人们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点滴,并通过照片传播他人没有见过的风景。而实际上,市面上大部分视觉系的自媒体所呈现出来的美丽图像,全部经过了后期的加工,从最简单的调色到复杂的调整。



就像我公众号里每一篇文章、每一张配图,都会由你们腿长两米的后期小能手Rex同学经过认真处理,让它们更加清晰和明丽,再通过精美的排版呈献给大家。



不可否认,后期处理能让原本灰暗的风景变得绚丽,也能让原本热闹的场景变得冷静,无论你想通过照片传递什么情绪,后期都可以满足你。


但这却违背了「捕捉真实的瞬间」的初衷。


这次,我请到了图像后期玩得很溜的摄影师小姐妹:千島,来聊一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丨以下文字和图片均由千島提供丨


我们总是会听到一些议论:图都是p的,三分摄影,七分后期;ps是最好的化妆品。也有火了一段时间的将一枚鸭梨p成臀的视频等等等等。


的确,数码相机的不断更新,黑科技的相互角逐,各种p图软件泛滥的今天,我们还能相信一张照片所呈现的信息吗?摄影师们挂在嘴边的「不忘初心」是什么?


究竟什么才是摄影的真实性?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给大家安利一个经典的悖论:


蓝绿色盲悖论


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问题一: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问题二:怎么证明你不是上述问题中的主人公?


当然今天我们不是要去讨论这些问题,我用这个例子是希望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你所看到的,就是所谓真实吗?


初春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看到开得灿烂的海棠,用手机兴奋地拍了几张,然后又觉得原图不能表现眼见之美,就用app调了参数又加了好几层滤镜。



这是我最终传在脸书上的图。我说这是我能想象的最gorgeous的春天。


然后有个好友在底下评论:



我在内心对这个评论不屑了几秒,突然陷入了思考,怎样才算是intrinsic beauty(本质之美)?


我用手机拍的原图颜色黯淡,海棠丧失了我肉眼看到的绚烂繁盛,难道这就是所谓本质之美吗?


我在圣托里尼旅行时拍摄过一副日落的照片,用电脑处理之后是这样的 ▽


那么原图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我分享这张图给大家,还有多少人会种草这个地方?


让我再来还原一下拍摄这张照片的场景,别怀疑,就是这么简陋艰苦的拍摄条件……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现场画面的震撼性绝不会亚于后期之后的图。


事实上,在我设好参数按下快门的整个过程中,我已经在对图像进行后期了。 不管你承不承认,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后期过程,带着很强的主观性。


曝光时间不一样,所用焦段不一样,画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享受对图像的后期过程,摄影之物,从一开始就是与按快门者的心理情绪密不可分的。镜头是拍摄者看世界的眼睛,同样也是窥探表述者内心的小孔。


不仅如此,个人肉眼所见,谁又能说没有差异化呢?在信息传递至大脑并反馈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将所见之物完全私有化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审美同样是极其私人的东西。


▽ 我眼中的春天 ▽


▽ 相机呈现出的春天 ▽


图像包括颜色形状都是一种心灵表象。任何纯粹用物理方式定义而不涉及心理心灵属性的摄影概念都是片面的。包括胶片的冲洗与显影,同样也是后期的一部分。


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色盲患者。


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在对人像拍摄的自我怀疑中,我不明白磨皮液化之后,记录的意义还剩多少,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在杜撰。


但久而久之,我开始谅解并接纳。


#我磨皮/液化/调色/截图,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摄影师#


然而,我以为在整个后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分清合理后期与自欺欺人。


以我的某位朋友修的一幅人像为例 ▽


这两张图上的人物还是同一个人吗?!?!


如果单纯从记录真实人物的目的来看,后期之后的图已经完全脱离了被摄人物的实际,那么这种后期就是具有欺骗性的伪现实。


但换种目的,如果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新人物,而原图只是作为一个原型一种载体,那就变得无可厚非了。这种目的下,后期的概念就更接近于作画之类的创作,就像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也许现实中原型人物并不完美,但却为美提供了一个基底,一种灵感。


后期有时候就像是女孩子们的化妆术,一旦习惯了淡妆浓抹,素颜出门就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对于影像的忠诚性,大概就是拍摄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心。


这个道理和做手帐类似。手帐最原始的意义,不过是日程管理或记录生活,与普通的日记别无二致。而随着手账周边产不断丰富,排版、拼贴这些美化工作反而占用了更多时间,有人会陷入买胶带贴纸的大坑,沉迷装饰而忘记了手帐的本意。


后姨妈图文并茂的手帐 ▽


但是,你无法否认的是,当你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掌握了构图技巧,甚至学会了配色绘画,这个美化的过程,也是手帐的一部分呀。


矛盾体经常纠结后期的意义,如果后期可以让图片更美一分,那么这喜欢美的心情也会因此放大一分,而这不过是一个将所见的震撼美丽与所感的快乐激动传递出来的过程。


或者说后期本身更像是创作者在向观众复述一段自己的经历:TA糅合了彼时按下快门一瞬间的激动,与再度想起时回味的情绪,当两者合二为一,以最终面貌呈现给观众,那才是TA此时此刻想要讲述的,故事的全部。


▽ 当一截折断的花掉落在水里,这本是萧条的景致 ▽


但我要告诉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 她的色彩仍然属于春天 ▽


当图片呈现在观众面前


惊喜触动感慨万千的时候


创作者的情感或许已归于平淡


这其中的时间差固然因无法弥补而令人遗憾


但观众的所能领会的情绪


却最值得珍惜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后姨妈 | ID:PostPeriod,除了手帐,还有更多美而有趣的生活灵感

封面图 by Meg Robichaud


本周末的会员专属语音:

张辉:自从去年8月份我开始晨间的「微锻炼」和「微写作」两个习惯以来,收获良多。不仅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结实的肌肉,也写了几十篇原创文章,超过过去三年总和。


我会在本周日的会员语音中,系统的总结这段经历,讲述「微习惯的力量」。每天早晨10分钟的「微健身」和15分钟的「微写作」,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吗?且听我本周日现身说法。


想了解什么是微习惯?怎样培养微习惯?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我如约和会员朋友们讲了我这些年对于「抽象思维」的思考,主题是「如何培养抽象思维?」。因为担心讲抽象思维,吓跑很多人,所以本次语音内容,尽可能深入浅出,并且以「买房」「职场」等问题为例,具体讲解如何运用抽象思维去分析这些人生大事。从反馈来看,大家最近对于「买房」都很焦虑和困惑,很多反馈也是在说「买房」问题。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Miss.Z

辉哥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抽象思维对于分析问题,做出决策之重要性,让我豁然开朗。比如语音里边举例分析房子问题,认为关于房子的问题可以拆分成三个具体概念,居住+理财+教育+其它附加。

关于居住,实际上在两个问题,一是有无房子居住,途径买房或者租房;住的是不是够好,实际上月供的钱远远超过了我们住好房子的租金。如果付不起租金实际上就是工资收入不够。

关于理财,房地产也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手段,从现金流产生角度来看也不是。

关于教育,很多人买房可能考虑到学区房的问题,即让孩子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从而得到较好的就业以进入好的社会阶层,这是一个优质资源占用的问题。然而现在有些人已经退出这个抢夺学区房游戏,选择让孩子 上私立学校,将来出国读书这条路径。购买学区房的钱对比这条路付出的价值多得多,然而结局是差不多的。这样看来学区房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买房理由。

美国人家庭中66%有自己房产,德国人是30%,中国是86% 甚至90%。中国人买房多是不理智的吧。很喜欢今天的语音,会拓展学习,特别说看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学会用概念、模型、框架去分析生活的事情。

张辉:对于不愿意学习投资理财,缺乏耐心的人而言,买房是最佳的投资理财手段;对于能认真学习投资理财,拥有极大耐心的人而言,买房是最差的投资手段。


@会员 任艳艳

辉哥,你的语音每期我都是找个非常安静的时间去听,认真的听,真心感谢你这么不保留的分享,对于别人的分享要积极的给予感谢和肯定,没有什么是应该和必须的,所以我这次语音反馈最主要目标是感谢。

张辉:感谢你!


@会员 羊兔子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正在考虑买房投资,辉哥的语音就来了:)辉哥的定义很准确,「运用概念进行推导计算」,基于其中的每个词都可以深入探讨,不断分析,运用案例证。

张辉:哈哈哈


上一期的会员语音

张辉:「抽象思维」听起来距离生活很远,但我却拿它来分析生活中的大事,比如「买房」 。想知道我对「买不买房」这个问题的看法,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 如何培养抽象思维? 》作为额外福利。 犹豫199元年费贵?我在语音中探讨的可是价值百万的房子以及更为值钱的「抽象思维」能力:)


想知道 会员 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