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古代道医有一个观点,认为人是有“根”的——人如同树,毛发肌肤是枝叶,气血阴阳是主干,但它们皆由“根”所生。根深蒂固,生命不息在于生命之根稳固,故古人之养生,无不重视固护根基。
文/吕方舟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夏季,气温炎热,降水量增加,植物生长旺盛,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同时,芒种读音亦有“忙种”之意,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当此时节繁忙种植的景象。
那么,生命之根到底是什么呢?(资料图)
芒种仍在夏季,其节气养生基本当按照夏季养生要领。唯此时降雨增多,湿热大增,南方地区尤其如此,故在夏季养生要领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意清热祛湿。及时开闭窗户以及使用现代化设备,保证室内通风及合适的干湿度,太阳大时不妨将衣被好好翻晒一下,除霉辟秽;保证运动,多多出汗,增强体质也避免湿气阻遏人体气机运行;饮食上适当清淡些,以鲜味醒脾为主,大油荤、冰啤酒最伤肠胃,最生湿气,少碰为好。
今天我们要讲的养生要领,其实是与“忙种”有关系的。古代人很讲究“种”这个字,“种福”“种子”都用了这个“种”字。事实上,古代道医有一个观点,认为人是有“根”的——人如同一棵树一样,毛发肌肤是枝叶,气血阴阳是主干,但它们皆由“根”所生。根深蒂固,生命不息在于生命之根稳固,故古人之养生,无不重视“固护根基”,而今人则沉迷于各种具体养生方法,却失此根本要领,行各种保健法却无纲领以贯之,是以漫天摄生法门不知从何入手,常常养生而未见长生也。
先天精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也是需要补充的。(资料图)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天地之气作用于人体,并随父母之精血抟聚相搏而成胚胎,此为“先天之精气”(亦有将其称为“先天元气”者)而藏之于肾。先天之精气为一生之根本,而藏之于肾,故有肾为气之根的说法。同样,因其贮藏于肾,因此有时也以“肾中精气”代称。但部位虽然在肾,根本的实质则当是精气。
先天精气、肾中精气对生命的意义重大。首先,其中所蕴藏的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在这元阴元阳的不断交媾运动之下,才得以生成五脏六腑而成人形、有生命。几十年的生命维持,也有赖于元阴元阳的绵绵若存。人生时有病痛,若病痛未伤及元气,则虽然大病(不一定是重病)也可慢慢恢复;若耗损元气,则虽然小病也会有损今后健康状况。倘若元阴元阳耗散殆尽,或者阴阳离绝,则生命终止,可以说人之死亡,无不亡于元气尽也。
此外,人体阳气运行如日之东升西降,为一圆环状,而肾居于下部,即是元阳之气生发之处,也是其回归之处,此譬如于树,根是一切之开始,也是落叶所归还之地。肾中精气充盈,肾气固摄,则阳气生发有度,肾水上济心火、人精神饱满、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而不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月经淋漓不止、男子走阳等阳气疏泄失常的表现。同样也能保证阳气下敛有常,呼吸有深度,心火下暖肾水,不会出现大汗不止、呼吸短促等情况。使一身气机运行正常、环周不休。
当然,先天精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也是需要补充的。人体摄入饮食,其中的水谷精微在经过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即转化为后天之精,此后天之精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养先天之精气,使其生化不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我们临床观察发现,这种补充只能补充一定程度,先天体质太差或者年老、重病之后脏腑衰竭,后天的补养往往是有限的。
那么有什么情况会“动摇根基”呢?(资料图)
既然“根基”如此之重要,那么有什么情况会“动摇根基”呢?其实“动摇根基”的事儿还很多,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在动摇根基,当代人多疾病,也有许多猝死的案例,其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
首先,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精血,倒过来讲,性生活以及生育一事,也直接耗损肾中精气。道医认为,常人(没有炼气、修行之人)肾中精气充盈,自然有所欲求,这是阳气旺盛的自然表现。此时施泄,水火交融,尽心尽性,乃是顺应自然,有利无害。施泄之后虽有耗散,但是经过几日食饮补充,自然可以恢复。且正常人之性欲随体内精气充盈程度变化,精气充盈即便不受外界刺激,也会有所欲想,而施泄之后,自然欲想平息,这种频率和程度的性生活不会伤身。但若是常受淫邪刺激,精气不足而强行调动欲望同房,或频率过度,精气尚未恢复而频频交媾,则大损元气,动摇根基,尤以男性容易犯此忌讳。在女性方面,月经和生产过度则是较大影响。女性肾中精气充盈,天葵满、冲任二脉旺盛,则或为月经或养胞胎,此二者皆气血所生。故有的女性患月经淋漓不尽之症,未予注意,经年之后面黄枯瘦;或有女性不注意避孕、人流太多,往往出现肾脉空虚,虽用补益亦难恢复,月经提早结束,体弱早衰。
其次,情志思虑也会动摇根本。道医认为,肾精主骨生髓,上充脑髓。人的脑力劳动,需要肾精作为物质基础,用脑较多,则暗耗肾精。古时读书人常有读书读到面黄肌瘦、呕心沥血、形质不足者,即是因为耗伤肾精心血所致,因为这种消耗不同于生病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易被察觉,故古称“暗耗心肾”。另一方面,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情志舒畅与否与之有关;肾者属水,滋水才能涵木;心者属火,木旺则火生。因此,如果情志不畅,情绪不稳定,木气郁结,久则气郁化火动风,一方面木气拔根而起,消耗肾水,另一方面则心肝火旺,水火不济。当代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一方面多思多虑耗伤肾精,另一方面又内火上下攻窜,自然生命之根本常受动摇。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两个点也值得一提。道医有个观点“五脏穷必及肾”以及“久病及肾”,即肾藏一身根本元气,则五脏六腑,若有久病,最终都会波及到肾上来,消耗根本元气。许多人久病不愈最终离世,或者久病之人,即便逃脱大难,但体质也大不如前,即是因为损及根本了。另外,七情各有所主,惊恐为肾所主,肾气充足之人,不易惊恐,但惊恐往往也直接伤肾。俗语“吓尿了”,虽然是玩笑话,但其机理确有道理,惊恐之下,肾气乱而失于固摄,则尿随之出。小儿尿床一症,常有诱因是受到惊吓,但其根本,则是肾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