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人的眼光要放长远,不要盯着眼巴前的蝇头小利,要做对自己长期有影响的事,要深度投资自己。身边不少同学学起习来,一个比一个玩命,临到毕业,大多都选择了考研,大家都认为研究生毕业肯定比本科工资高点,好混点。是不是所谓的深度投资自己就是不断的刷学历?
当预期的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空气里弥漫的都是优胜者的优越感。往日的所有的屈辱都不值一提了,谁要是对这种模式说个不字,那就是他们天大的敌人了。很快的,尝到甜头的他们就成了利益维护者的一员,再也不容任何人置喙。
还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穷人家的孩子,多读书吧,潜在的意思是不是,你再拼也拼不过人家,那些不过过眼云烟,他们很多人即使拥有财富,最终也不过是个俗人,而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阅人无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位选修课老师,本来是理科类博士毕业,一切安定了吧,有时间看书了,确实也看了不少书,在校编辑部兼职,还开了门读书类的公选课。学校也有中文系,不过阴差阳错报了其他学科,就无缘认识一些本应该亦师亦友的师长了,算是一大憾事。这位老师是为数不多认识的喜欢读书的老师,借过三四次书,也回赠过一本,偶尔交谈。
多少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老师说,这门课还在开,哪怕对一个学生有益也是值得的。还说了今年的计划,上次是读三毛,这次是《读者》杂志。前两天,在给其领书点赞的时候,了解到,因为视网膜脱落,老师已经辞了编辑的工作,不过今晚刷朋友圈时看到老师又建了个读书群,凡是曾经听过他的课的同学,爱读书的,想分享读书心得的,都欢迎。
曾经对学生自杀一事予以讨论,老师说除了绝症患者外都是逃避作为一个人的责任,给我触动很大。老师还说,从来不以一个人能力大小来评判一个人,唯一的评判标准是一个人是否善良,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标准之一也是文章是否有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我为这份善解人意感动,平常所能听到的基本上都是抱怨就说明你是个失败者。
然而我还是有一个疑惑,看书究竟在看什么?真正的看书看明白了应该是一个有着自己趣味、独立思维的人吧,那么,当我看到国王不穿衣服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所谓的对一个学生有益处也总是好的,那益处是什么?
所有人都在演戏,都主动地配合,笑太久了,我感觉我的两颊都笑神经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在我强大之前,这个问题我依然会烂在肚子里,不就是装吗,今下午同事给我的评价就是,真会拍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