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了没
社会有学问,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郑钦文,闯入中网女单半决赛! ·  3 天前  
新华社  ·  国庆假期第2天,来这里遇见美食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价格大跳水!正大量上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了没

为什么我们总会感到空虚?

社会学了没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2 22:03

正文


推荐

作者:吉姆•霍尔特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ID:pku-press)

编辑:

雨萱


社长说

”最近累啊,感觉身体被掏空。“


”你可能是 虚无主义 了……“


●  

为什么我们总会感到空虚?



什么是虚无?


麦克白的回答简洁优美令人叹服:“虚无就是一切都不存在。”

我那本字典上就写得比较矛盾了:”虚无(名词),一件不存在的东西。”


古代爱利亚的智者巴门尼德宣布谈论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这也违背了他自己的格言,那就是平凡的人更有知识。


虚无就是没有什么


虚无就是没有什么。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是比干的马提尼更好的,没有什么是比床单上有沙子更坏的。穷人拥有它,富人需要它;如果你一直吃它,就会饿死。


有的时候,没有什么离真相更远,但是到底多远,却没人说得上来。没有什么可以既是黑色又是白色。在上帝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最无能的人没有什么却又易如反掌。你可以任选一对相互矛盾的属性,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同时体现它们。


由此可见,“没有什么”是神秘的,但这又证明了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虚无大概也是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世间充满了以“没有什么”作为知道、理解和信仰对象的人吧。注意不要用亵渎的口气谈论没有什么,因为这世界上还有许多傲慢自大的人——不妨称之为“没有什么爱好者”――他们老是喜欢宣布,没有什么是神圣的。




虚无何其费解


古代的哲学家们断言:没有什么是凭空产生的,李尔王也附和这个说法。这句格言似乎赋予了“没有什么”一种非凡的力量:它能够创造自身,能够像上帝一样,成为自身的原因。


哲学家莱布尼茨又给没有什么增添了一条赞誉,说它“比有什么要简单容易。”(生活的艰辛给了我们同样的教训:没有什么是简单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实际上就是没有什么什么的这种简单性,使得莱布尼茨问出了为什么是有什么而非没有什么为什么是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问题。


毕竟,如果没有什么,就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了,也就不会有人要求解释了。


如果虚无是这么简单、这么自然,那么,它又为何显得如此神秘呢?17世纪20年代,约翰·多恩在神坛上布道的时候说出了个似乎有点道理的答案:“事物的内容越少,我们对它知道得就越少,这样看来,虚无这东西,又是何等的无形、何等的费解呢!”



世界仿佛是封装在一只小小容器内的存在,

漂泊在一片浩瀚的虚无之海中。


存在主义者不信仰上帝,但他们也对虚无怀着同样的恐惧。让保罗·萨特就在他那本厚重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宣布:“虚无纠缠着存在”


在萨特看来,世界仿佛是封装在一只小小容器内的存在,漂泊在一片浩瀚的虚无之海中。就算是巴黎的咖啡馆,在一个“充实着存在”的好日子里,一个个包厢,一面面镜子,烟气氤氲缭绕,客人热烈交谈,玻璃杯叮当作响,餐盘咯咯有声,就算是这样一个所在,也未必能使人逃开虚无。


一天萨特到花神咖啡馆去和朋友皮埃尔会面,但是皮埃尔不在那里!于是围绕在存在四周虚无就伸出了一小块,侵入了存在的领域。由于虚无是经由破灭的希望和落空的期待侵入世界的,因此需要怪罪的的正是我们的意识本身。萨特写道“意识可以说是“位于存在中心的一个空洞”。


同样身为存在主义者的马丁·海德格尔也是一想到虚无就满心焦虑,不过这倒没有妨碍他写下大量关于虚无的文字。他写道:焦虑体现了“虚无”还用斜体以示着重。


海德格尔在恐惧和焦虑之间做了区分:恐惧是有特定对象的,焦虑则是模糊的,是一种身处世界的不适感。我们在焦虑状态时怕的是什么?没有什么嘛!我们的存在从虚无的深渊开始,在死亡的虚无结束。


因此,每个人在智力上遭遇虚无的时候,都会因为自身的非存在日渐逼近,而在心里充满恐惧。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还萦绕着许多问题:


虚无是一种实在吗?

虚无可以证明吗?

虚无该如何定义?

我们该如何找到存在的意义?


与其在问题里打转,不如推开哲学的大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 版权信息 -

作者:吉姆•霍尔特

编辑:marryshu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  

1

社长问:

你是怎么理解虚无主义的?

我在评论区等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