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童年记忆:包书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这一届唐朝宰相、高考状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纪事(二)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11 13:33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学生廖有方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落第了。 好比现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难免要颓丧一阵子。 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动身去蜀地游玩。 途经宝鸡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马乏,就近找了一间旅馆投宿。 谁知,刚进房间躺下,突然听见几声瘆人的呻吟声。 尤为诡异的是,再仔细一听,那声音又消失了。 换成别人,可能会立即蒙进被子里瑟瑟发抖,但廖有方很勇敢,还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 他出门察看,在另一间居室里找到一个贫病交加的少年。 在廖有方关切的询问下,少年告诉他: “我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第了。 ”随后郑重拜谢,把身后事托付给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云阳县令廖君墓铭》:遂馆于郡学,由是仍振文笔,闻□交趾。次游太学,知文战可必。】


廖有方急忙为他请医求药,可惜为时已晚。 不一会儿,少年病逝了。 路费并不宽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马和鞍具,换来财帛安葬了无名少年。

想到死者与自己同为高考落榜生,如今阴阳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绪起伏,为病殁少年写了一首挽诗《题旅榇》: “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 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这首诗作为墓志铭,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 按照当时的风俗,墓志铭应该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从而把他的善举传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殁少年的亲属听说了此事。 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东川灵龛驿担任管理驿站的官员,时刻留意有关“廖有方”的消息。 当廖有方从蜀地旅行归来,路过灵龛驿,戴克勤就将他请到家里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对待阔别重逢的亲人。 也正是从戴克勤夫妇这里,廖有方获知那位和自己有缘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绾”,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辞时,戴克勤夫妻赠给他一驮价值千百贯的丝织品。 他坚辞不受: “我身为一个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来一些基本的道理。 只不过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举不第的同道之人,实在不能接受如此贵重的礼物。 ”戴克勤也很坚持,带着礼物骑马送他。 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经过下一个驿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礼物。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无奈之下,戴克勤只得与廖有方握手道别,各奔西东。 礼物就这样扔在了荒郊野外。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次,他胜利闯关,进士及第,成为这一年的高考状元之一。 廖有方金榜题名,义葬胡绾的佳话随之传遍全国。 人们称赞廖有方为义士,胡绾的妹夫戴克勤也获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业。 后来,《题旅榇》被收入《全唐诗》。 (注: 以上综合《太平广记》、《云溪友议》和《唐诗纪事》相关记载整理而成。 )看到这一切,早早驾鹤西游的胡绾想必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他缥缈空灵的临终回忆里,廖有方急切的声音永远不会抹去: “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闾阎医工!

他记得,廖有方说话时,带着一口长安、安南混合口音。


廖有方,字“游卿”,后以“游卿”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护府的高考状元,其祖籍地为交州(古称“交趾”),地处唐朝最偏远的南疆,今属于越南。 假设廖有方生活在现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云阳县令廖君墓铭》:君讳游卿,字秦都。本讳有方,字游卿。2.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远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当地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与其他地区考生一视同仁,做同一套试卷、适用相同的评分标准。 在报考名额上,由于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学生还要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唐朝规定,安南府每年选送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不得超过八人,明经科不得超过十人,与岭南等地区并列全国倒数第一。 因此,在安南府,家长们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线,光是争取一张高考准考证就足够把发际线逼退二十厘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云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所送人数,其国子监明经,旧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请送三百人;进士,依旧格送三十人;其隶名明经,亦请送二百人……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 明经不得过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线比同乡学子高。 他的父亲廖伯元任职严州刺史(今广西省柳州来宾县),品秩最低为正四品下。 廖有方作为“文武五品以上子孙”,有资格投考太学。 而考取太学生,不但让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给了他更多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额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云阳县令廖君墓铭》:曾祖怀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阳(缺二字)。父伯元, 严州刺史, 君严州次子。2.《旧唐书》:太学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从七品上),学生五百人。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教法并如国子……正第四品下阶。尚书右丞(永昌元年进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旧)、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上。《贞观令》,一切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职事官。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也)……】

尽管如此,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不容否认: 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区之初,该区域仍是蛮荒之地,“人如禽兽, 长幼无别”。 到了唐代,以廖有方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够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离不开中原地区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历史沿革、经贸发展参见《走!有大唐做后盾,我们去交州发大财|安南纪事(一)》;2.《后汉书》:凡交趾所统, 虽置郡县, 而言语各异, 重译乃通。人如禽兽, 长幼无别。项髻徒跣, 以布贯头而著之。后颇徙中国罪人, 使杂居其间, 乃稍知言语, 渐见礼化。】


这种支援,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唐朝及历代前朝对安南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积极作为,有意识地推动安南社会风貌脱胎换骨。

西汉末年,锡光任交趾太守,重视以中原礼仪文明教化民众。王莽篡汉之际,锡光忠于汉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绝承认王莽政权,一直坚持到光武中兴,才慨然献土归汉,受封为“盐水侯”,以实际行动给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儒家伦理道德课。与此同时,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锡光分别在各自辖区开办学校,推广教育,引导当地百姓逐渐改从中原风俗。
【《后汉书》: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阯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三国时期,苍梧广信人(今广西省苍梧县)士燮担任交趾太守,研究、注释《春秋》,在当地广泛流传,让中华文化在古安南地区开出了第一朵绚烂的花朵。 后世越南人感怀士燮的恩德,尊他为“士王”。


而最为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唐高宗年间。 位列“初唐四杰”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闯下一场泼天大祸,害惨了父亲王福畤(一作“福畴”),却在无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也许是因为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绝唱而激动得发了昏,狗胆瞬间膨胀,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达,把他藏匿起来。 第二天冷风一吹,王勃的胆量急剧收缩,深恐引火烧身,头脑一激灵,又杀害了曹达,妄图灭口,掩盖自己的违法事实。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败露了。 案情重大,情节恶劣,加上他过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点被定为死罪,幸而赶上大赦,才免于一死,但遭到革职处分,从虢州参军贬为一介白丁。 其父王福畤本来担任雍州司户参军,受王勃这个不肖之子连累,发配安南,降为交趾县令。
【《旧唐书》: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但是,王福畤没有自暴自弃,在交趾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深受当地士民景仰。 虽然后世疆域变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纪事第(一)篇 走! 有大唐做后盾,我们去交州发大财 一文中介绍过的张舟,也对安南地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针对安南土著官员文化素质较差的问题,唐朝除了从中原地区调拨王福畤等能员干吏“援建”边疆,也着力完善当地官员选拔机制,培育、发掘安南本地人才。 唐高宗于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对落后的南疆地区设立南选制,每四年举办一次人才选拔。 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强干的官员担任选补使,负责南选事务,并有御史同行辅佐。 安南士子通过“南选”脱颖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职,服务桑梓。 具体任用方案根据入围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艺能、政术”)与拟任职务的匹配程度决定。
【《唐会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广交黔等州都督府。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任官简择。未甚得所。自今已后。宜准旧制。四年一度。差强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选补。仍令御史同往注拟。其有应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条景行艺能政术堪称所职之状奏闻。】

透过南选制,安南人尝到了读书上进的甜头,学习儒家经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风。 关于这种景象,用安南诗人阮公简的诗句来描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威仪共秉周家礼, 学问同尊孔氏书。 ”对,就是这样。

及至天宝年间,安南人的文化素养显著提升,唐玄宗据此拓宽了“南选”入围者的发展空间,赋予他们北上中原任职或进京为官的资格。 廖有方的祖父廖芬获授衡阳某官职,应该也是受惠于唐玄宗的上述举措。
【《唐会要》:天宝十三载年七月敕。如闻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自今已后,其岭南五府管内白身,有词藻可称者,每至选补时,任令应诸色乡贡。仍委选补使准其考试, 有堪及第者,具状闻奏。如有情愿赴京者, 亦听。其前资官并常选人等,有词理兼通,才堪理务者, 亦任北选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无疑进一步激发了安南人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 随着当地士民教育水准不断提高,科举制在安南落地实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是润物细无声的民间交流。

秦汉以来,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战乱、流放、贬谪、任职、经商等缘故来到安南,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璀璨的中原文化。 他们与安南原住民共同开发建设该地区,经过长期的杂居、交流,潜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 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热衷于北上内地学习,与中原文士结下深厚的友谊。 “心到长安陌, 交州后夜钟”,从中唐杨巨源赠别安南奉定法师的诗作里,我们可以看见,安南高僧、士人从长安传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挚的情谊,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安南学子廖有方与河东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证。 柳宗元作过一篇《送诗人廖有方序》,赠予廖有方,文中记载交州“多南金、珠玑、毒瑁、象犀,其产皆奇怪,至于草木亦殊异”,称赞廖有方“刚健重厚,孝悌信让,以质乎中而文乎外”,诗如其人,都具备“阳德之炳耀”,犹如“纷葩瑰丽”的奇花异草。

“刚健重厚,孝悌信让”,柳宗元对廖有方的评价,与后者义葬胡绾的事迹高度吻合,如实呈现了一位安南学子深入血脉的儒家价值观。


透过廖有方墓志铭有关籍贯的表述,更可窥见廖氏家族对于唐朝人身份的高度认同。 墓志铭写道: “寻其乡贯,今户籍既易,君有项田於杜陵南一里,父母(阙二字)葬其中实曰(阙)原,虽板图无等,是宜为京兆人也。 ”由此可见,廖有方的父亲虽然居官严州,毗邻交州故土,但选择以唐朝帝都长安为埋骨之地,廖氏族人也乐意被视为京兆人,以此为荣,对于安南祖籍逐渐模糊化这一点,他们反而不介意。

廖有方的宦海生涯并不显赫,终官于京兆府云阳县令。 但这与他的安南籍贯毫无关系。 另一个安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安南人在中原职场非但不会遭受地域歧视,还能扛起大唐宰相的重任。


姜公辅,安南都护府爱州日南人(今越南清化一带),和廖有方一样由科举考试出身,进士及第,才高识远,颇受唐德宗赏识。 姜公辅亦以忠直回报德宗的器重。 泾原兵变(783-784年),他扈从德宗逃难,屡进忠谏,劝说德宗信任各道勤王兵马,允许军队进入御驾所在地——奉天城驻守,德宗欣然采纳。 姜公辅的这项建议对抵御朱泚叛军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事后,德宗晋升姜公辅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新唐书》:姜公辅,爱州日南人。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帝知群臣多劝杞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内诸军。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泾原兵变平息十四年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三月,一群安南人在今越南河内市以南约40公里的随喜社合资捐铸了一口铜钟, 其上以汉字镌刻一段铭文: 维贞元十四年岁次戊寅三月辛巳朔卅日庚戌, 随喜社五十三人共造洪钟一口, 用铜九十三斤, 流通供养(注: 下图出自梁允华《越南出土之唐代贞元时期钟铭——青梅社钟》,本文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据钟身铭文记载,社主名单如下:

社主(正): 将仕郎、前守思陵州安乐县尉杜仙夔;
副社主:散将守左金吾卫仪州清谷府别将黄太极、守沁州安乐府折卫都尉郭子刚。
社众名单摘录如下:尊侍老王辩真;前摄长州文阳县令杜仙宁;判官、守文州阴平府别将赏绯鱼袋杜备;
社录事:杜游秦;沁州安乐府折卫郭游理;将仕郎、前守为州汉会县尉黄汉忽;上柱国李天幸;守左骁卫绥州万吉府别将吴进仕;
社评政:黄智待;盐州盐川府折卫高橾;贵州龙山府别将杜朝良;绥州万吉府别将李天阳;守左骁尉绥州万吉府别将黄太备;沁州安乐府果毅陈期……

仅凭铜钟形制、行文及社主、男性社众的头衔、姓名,已无法分辨此地是中原还是安南。 唯有“李氏平、高氏寿、杜娘溢、杜娘难、郑氏制、杜娘连、杜氏瑛……”等女性施主的名字保有安南地方特色。

后人把这口唐代铜钟命名为“青梅社钟”。 它傲然伫立在岁月长河中,钟声隐隐,厚重悠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 中原是大唐,安南也是大唐。

历史风云变换莫测,汉唐故事俱往矣。然而,文化记忆却烙印在青梅社钟及其他古人遗存中,永不磨灭。

参考资料:曾小梦《论唐代中原文化在安南地区的传播与接受》、梁允华《越南出土之唐代贞元时期钟铭——青梅社钟》、张安兴《诗人、义士、交趾人廖有方——从一方新出土唐基志说起》、黄国安《姜公辅籍贯辨析》、高烈《唐代南选制、科举制与安南文学》,古籍《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唐会要》、《唐摭言》、《后汉书》、《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