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人物
每天最精彩最生动的原创人物报道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冰球? ·  昨天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  昨天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有人要举牌吗?”未成年人卷入网络软色情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最近的打工人,爱穿“县城女装三巨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人物

亲戚潘晓勇

每日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08-31 18:24

正文

这是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50强作品的 第28篇。


以下为作者原文,未做任何改动。

2011年,浙江温州经历了一场震惊中央的民间借贷危机。从4月份开始陆续出现企业家、老高(放高利贷的人)跑路、跳楼现象,人数在秋天达到顶峰。那一年的10月份,一直在做担保生意的程家女婿潘晓勇跑路了。笔者邀请程家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亲戚重新讲述潘晓勇从2008年至2011年发家、暴富直至没落的全过程,试图还原出那个一哄而上又节节败退的社会背景下,这个个体命运的起与落。





| 王呈伟

上海大学



亲戚潘晓勇



这是2011年秋的温州。


《温州晚报》上,快速出国与无抵押借贷、专业寻人一起拥挤在半版的商业广告中,摩肩接踵,又互不相干。翻一面,地方法院的公告依次排开,那些消失了的、民间借贷案的被告们被挨个喊出名字。


温州晚报9月商业广告版。图 | 王呈伟


温州19楼论坛上,人们相继转发一份“近期温州老板跑路清单”。这份按时间排列的名单中,第一个人名叫黄鹤,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跑路”清点帖之间又夹杂着几条对“跳楼”事件的询问,回复层里,几张跳楼现场照鲜红一片。


温州19楼论坛帖。图 | 王呈伟


这是2011年秋的温州——哭喊、血色与连夜遁逃,像极了一场江湖。


有人问,温州怎么了?有人说,温州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就是这一年,程家那个做担保生意 的女婿潘晓勇深陷债务危机,和妻子登记离婚。而程家各位亲戚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就多一个:今天阿勇跑了吗?



阿勇跑了



叙述人:程家大舅,61岁,建筑业。


那天我接到消息说阿勇最近要撑不住了,时间大概是2011年的10月份吧。


早些年,我大儿子把房契交给阿勇的担保公司让他拿去银行贷款。那时候银行的钱太难贷出来了,只有他们才有路子。


我听说阿勇可能要走,就赶紧去灰桥的农商银行要还贷,一问才知道事情不对。


那房子抵押时我们只拿到手200万,便以为只是200万的问题。


可那个银行经理告诉我,这张房契只是阿勇担保公司名下十多份产权中的一张而已,而且当时贷走了280万元。


所以我这里拿到了200万,剩余的80万还在阿勇手里。


我当下就赶去阿勇那个在六虹桥路的公司——门口挂着什么牌我倒是不记得了——只是里面可真豪华啊!


进门是一排排的电脑桌隔板,给员工办公的那种,电视里常见的。


穿过去就是一个秘书坐在那里。


那个秘书问我是谁,我说:“我是阿勇的大舅,我要见阿勇。”


那秘书就拨了个电话,告诉我:“他现在不在,三分钟之后能回来”,他让我进阿勇的办公室等。


我进了那间办公室,是真的很大,得有80平米吧。一片红木色家具的装修风格。一边是会客区,有冰箱、有电视、还有酒架。另一边是他的办公区,和会客区之间用一个拱门隔开,一张办公桌摆在一列列书架前面,没个3米宽也有2米8吧。


3米宽啊,那可是老板的腰板!上面两三台电话摆着,还有不少古董。


过了一会儿,阿勇就来了,他还是就那样笑眯眯地喊我:“大舅”。


我说:“阿勇啊,我那房子想拿回来了。听说还有80万是在你们公司这里啊?”


我当然不会说我是听说你快不行了才急着要回房子的,我只是强调,我需要把房契拿回来。


阿勇答应了。他脸上挂着笑,嘴里不停地跟我强调他最近很忙很忙,非常忙。


我们的对话过程中,他手机响了很多次。他也不按掉,就翻过来看了一眼,再扣回桌面上,任由它响不停。


那天最终的结果是,他跟我约了过两天去银行,把房契拿回来。临走前,他给了我另一个手机号码:“大舅,你打这个号码我就知道了,我会接的。”


过了两天,我们一起上银行,把该办的手续都办齐了,该盖的章也该好了。


我拿着我儿子的那张房契出银行的时候,大概是中午10:30吧。我也没问阿勇要去哪里,就跟他分开了。


后来有人跟我说,就是那天中午11点,阿勇的几个手机号全部关机,再没人见过他了。



发家致富



叙述人:阿勇,29岁(2008年)。


我的确是白手起家的。


2008年6月份,我从上海回来开始做信用卡发卡业务,手头只有原先信用卡套现来的6万,用大半年的时间靠做发卡赚了二三十万。


2009年有一天,我的表弟带我去看了一套房。我就把全部家当——20多万——全投了进去,没想到转手就被别人买下了,一下子赚了50万。


从此,钱就像滚雪球一般地来了。


两个月后,炒房让这50万变成了300万。


我的运气也确实很好,温州当时一个新楼盘开盘,我摇中了好几个号。这几套房子在短短一个星期里就以每套多加50万到100万的价格转手。就这样我的300万翻了一倍。


在滚雪球时,银行也在不断地放大我的勇气。


通常的套路是我先一次性付清一套房的房款,然后拿去银行抵押套现,通常这样套现的过程需要别人的担保,我们就一帮人之间互保,一起把钱放大。


一套1000万的房子,我们能在银行贷到1200万到1500万的现金。


那几年我名下有8家子公司,做鞋厂、珠宝、外贸、装修、太阳能……但是真的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我感觉,哎,这个钱非常好赚。


就这样一直到2010年,我拿下了一栋建筑面积1.5万平的写字楼。那时我的身家便上亿了。


潘晓勇资料图。图 | 中国经济网


叙述人:前妻,35岁,家庭主妇。


我其实对他生意的事情不太清楚的。他那时候不常在家。


要问他是什么样的人的话,我感觉,他特别现实。他在有钱了之后与所有穷朋友都断了联系,那些和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他总说自己是以前穷怕了。


可能他做担保之前就是这样的人吧。不过那时候他只是个厨师,所以没有展现出这种(特别现实的)人品。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负责厨房采购的厨师,轮到晚班了就去烧菜。后来又跟人合伙开饭馆。要说他有多努力的话也不见得,就是按部就班的来。


开始做担保是因为他一个伙伴带他去上海玩时认识了一些人。那些人看他口齿伶俐,外表形象也好,挺会做人的。他们就让他做一个担保公司的法人代表。那时候正好是2008年。


那段时间他除了做法人代表之外,还在做信用卡的套现生意——就是帮别人信用卡取钱。比如说一张额度是1万的信用卡,他帮人套现出来,那人拿回7千,他收3千。


也是偶然的机会,他用套现来的钱付了一套房的首付,转手卖给别人就赚了50万。这才开始了他的炒房生意。


慢慢地,他用炒房赚来的钱挤走了公司里原来的那几个股东,开始自己接手做。


那家担保公司就开在灰桥那里。后来他又开了个外贸公司,叫做潘发实业,办公室搬去了六虹桥路。潘发实业旗下还有些鞋厂、金店。那些年他除了赌博、毒品和股票不沾手之外,其他好像都做过了。


在六虹桥路的那家公司装得挺好的。一进去就先看见了一排包包、首饰的展柜。上去了才是办公区、秘书桌、他的办公室。他那间办公室很大,里面还有个暗阁,有床可以让他休息。


但其实,他还是做这个担保生意的。


再具体一点的事情我也就不清楚了,他那时候都是不在家的。


叙述人:程家三姨夫,66岁,五金杂货店主。


他那时候有多有钱啊?


他那个办公室装修花了900万咧。


叙述人:程家大嫂,49岁,家具业实业家。


阿勇我也不太熟啊。就是08、09年突然起来的吧,那时候整个温州都是这样的人。


第一次(见到发达之后的阿勇)是一次我和我老公去华侨饭店楼下的LV买包包,碰见了他。我们相互打招呼,他就是那样笑嘻嘻地喊我们:“大哥、大嫂”。后来家里的新年酒,就看到他开着他那辆黄色的保时捷来。


至于为什么他原先那样一个人能上这里买名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用问。那段时间温州这样的人太多了。


那时候民间有到3分息、5分息的,100万放出去下个月能拿回来三五万,什么钱能这么好赚?有些公务员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放贷了,还有人抵押了房子去放贷的。搞实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温州都是这样的人。


我?我当然也有啊(笑)。大家都这样。


但是我没有把钱放在阿勇那里,因为他这个人我们太清楚了。没有资产、没有房子也没有厂子,太虚了。他也不敢撺掇我们家的人把钱放他那里,大家都太了解他了。他的表面功夫确实做得很好,说话风趣、嘴也甜,不清楚情况的人会觉得这个人很会(温州话,表示一个人很能干、能说会道)。但是我们家不会被他迷惑,我们太清楚他的底子了。


其实当时我们都知道,这事情(民间借贷)就是做得越大死得越快,你看温州眼镜厂的那个老板,有多少资产在那里,那几年做借贷,到最后还是跳楼了。更何况阿勇他这样没有实业支撑的呢?


大家都知道那是不长久的。



阿勇其人



叙述人:程家侄女,23岁,学生。


我对阿勇有两个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次是他还在做厨师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很小。


我拿着他的手机在玩游戏,那手机边上都掉漆了。


他在一旁跟我说笑:“我读书的时候可不认真啦!”


“那你考试怎么办?”我问他。


“抄别人的啊!不过我最后还是被老师抓到了,你猜我怎么被抓的。”


我抬头看他一下,又忙着打游戏。他就自己接上话了:“我把他的名字也抄到自己的卷子上了!”


“哈哈哈!”我当时觉得还蛮好笑的。虽然从小到大有太多叔叔伯伯跟我说过类似的笑话了。


我记得那时是个夏天,大吊扇吱吱地晃,他那件拼色的polo衫透气不好,汗印在上面深一块、浅一块的。


另一次是他很有钱了之后,来参加我们家的新年酒席。他跟我大舅(即本文叙述者大嫂的丈夫)、舅公(即本文叙述者大舅)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房地产。我舅公他们都是做实业出身的,家业都很大,我记得阿勇做厨师的时候总会回避和他们在饭桌上交谈。


那次我听阿勇说:“现在的市场就是这样了,穷人买不起房就是买不起,就是我们有钱能玩玩的。”


他们喝得不少,每个人都脸红脖子粗的,阿勇也是。


这件事后来被我记进了周记里,所以印象很深刻。


叙述人:程家大舅,61岁,建筑业。


阿勇很会做人啊,但他酒量不好的。


以前做厨师的时候,他来参加我们家新年酒席,总是先把自己喝得大醉,然后就跑去隔壁房间睡觉。话也不多。


后来发达了,发达了也没敢跟我们炫耀,因为我们都太清楚他(的背景)了。那时候他来参加酒席总是很迟来,很早走。


开着他那辆什么牌子的车,哦,对,保时捷。


叙述人:程家大姐,50岁,公务员。


阿勇最发达的时候有次跑来问我:


“姐,你是要开奔驰还是开宝马啊?你只管说。”


我可不敢要欸,我赶紧告诉他:


“阿勇,你可别给我了,你给我了车,这油钱阿姐我都出不起啊。”


叙述人:程家嫂子,40岁,美妆店店主。


评价阿勇这个人啊?


胆子大!


胆子真的很大!


但我们都觉得他肯定只是个傀儡,一定有人藏在他背后悄悄获利,只有他被推到前排被人当枪使。


叙述人:程家三姨,64岁,前面点店店主。


阿勇都不是我们家的人了,问他干嘛?(笑)


回看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等字眼稀稀落落飘洒在报纸头条间。但那一年的潘晓勇还没有心思在意大洋彼岸发生了什么。他才25岁,正意气风发地筹办着一场暴富美梦。他还不知道,他的美梦早在开头便预演了结局。


2009年,温州的担保公司按估计约有200家左右,但在市经贸委备案的仅有40多家 ,更多的则像潘发实业那样蛰伏在一张实业公司的皮子底下,吞噬、暴涨、然后撑破,流出一堆脓液。


2011年的秋天,一场场劳燕分飞,抛妻弃子反反复复地上演,抹红了这座灰腾腾的浙南小城。


直到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的逼近和新的生活渐渐冲淡了血色。程家人开始讨论拆迁安置、晚辈结婚……潘晓勇这个名字终于消失在了酒席话语之中。


就像伤口结了痂一样,疤痕还在,疼痛淡去。


温州人不知道,2012年的秋天,一首电子迷幻突然传遍了中国中西部的大街小巷:“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啦……”


末日预言中的日子正在逼近,人们传唱着黄鹤和他的小姨子,大笑着,大喊着,忘记了过去和未来。


50强作品微信评选规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