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最后一场研讨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林志猛
教授主持,学者们围绕“古典学的未来”展开了热烈讨论。林志猛教授强调,当前古典学学科化的契机已然来临,而如何将古典学建设为一级学科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应当进一步思考古典学与国家战略的关系,把握机会,有所呼应,充分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确立古典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面貌和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吴功青
教授注意到教学实践中经典文本对学生吸引力下降的困境,认为应从古今问题、经典的解释以及文明意识三个方面反思未来的古典学发展。教学上可以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近代文本反推到古典时代,对经典文本的阐释坚持“极高明”与“道中庸”相结合,最终在判摄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古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孟琢
教授认为,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自身有着非常深厚的“经典与解释”的传统,和古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先天关联。而传统经学需要借鉴古典学自产生之初便具有的古今视域、义理自觉以及汇通格局,在古典学的精神高度上寻求自我突破和历史的扬弃,以此再度激活中国传统学术的生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
熊文驰
老师重点讨论了古典学的教学如何与现代大学体系相融合的学理问题。古典学的建设还需要富有人格魅力的“克里斯玛”型学者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动力。古典学还应当面向实践、面向现实,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提供思想和教化,其作用绝不能被局限在学科的藩篱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震
老师指出古典学的未来应当从“中西”“内外”和“虚实”三个方面加以考量。要充分认识到西方古典学和中国古典学各自的优势,同时按照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再到明清的经学发展三阶段的提议吸引更多学者进入古典学,而有意无意的“复古倾向”可能会使古典学面临激烈的批评和挑战。
中山大学哲学系
苏杭
副教授认为古典学应当是利用古典思想资源进行教化的活动,这就需要寻求有趣和开放的古典学,例如以近来颇受关注的“庄子是不是躺平主义者”问题来吸引学生自发地进入先秦诸子的思想对话。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既要守住古典学“正”的精神,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去实现教化的目的。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黄俊松
副教授通过回顾西方古典学的学术源流,探讨了古典学发展中所蕴含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他提议古典学研究要按照李学勤先生的方法,突破信古、疑古,最终走向释古。这需要采用新的心态和方法,重新关注经典的连贯性和整全性,以现代视野总结之前的方法论,从而对经典展开再阐释。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陈慧
副教授认为,研究宗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古典性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对象的古典性更加重要。古文本身是“依经而立”的,古文之学同时也是理学的先声和载体,是从经学到理学的关键过渡,这样一个沟通经史子集的学术形态和文章形态,是古典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