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废弃物的土地利用是重构人与土地间物质循环链条的重要手段。污水污泥经碱性热水解(
ATH
)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源微生物营养激励素(
SPB
),因吲哚
-3-
乙酸与羟基苯乙酸这两种农用高值化产物的检出,
ATH
已成为污泥土地利用的热点研究方向。但对
SPB
的物质组成缺乏分子层面的深入认知,且缺乏
SPB
施用后从全生长周期视角下对农作物的综合影响机制解析。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教授团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张悦理事长团队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秋瑾研究员团队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合作发表了题为
“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Sludge-Derived Plant Biostimulants on Crop Growth: Insights from Metabolomic
Analysis”
的研究论文
。
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定性准和靶向代谢组定量准的优势,基于靶向标品数据库的二级谱信息,在
SPB
中
51
种植物激素及
1,177
种功能代谢物被首次检出,将污泥
ATH
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水稻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发现较低浓度的
SPB
作用下对水稻根系、叶片及根系土壤产生多重复合增益效果。
IAA
等生长素的存在在水稻根系快速建立分裂的初始细胞群,有利于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的综合提升,根系生长与扩张性能呈现显著先发优势。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的提升,有效提升水稻防御活性氧以及其它自由基对膜脂的胁迫能力。
SPB
不光为土壤提供
DOC
来源,同时因为
ABA
、
JA
、
SA
和
CK
等组分的原因,土壤中磷等影响性组分转化为利于植物吸收状态,提升了水稻对养分离子及氮素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为污泥
ATH
过程代谢流解析,
SPB
土地利用提效机制及
SPB
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每年
360
立方千米。污水处理厂虽能削减污水中
90%
以上的污染物,但其中一半会转移到污泥中。污泥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也富集了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若污泥得不到有效处理,会重新进入生态系统,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的有效性构成威胁,还会造成生物质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污泥管理成为确保城市环境水质的关键因素。
传统农业中“用粪肥田”的模式实现了人与土地的循环,粪肥成为农业发展的资源,确保了土壤肥力,是传统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的标志性成就。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网络不断完善,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处理厂,打破了养分循环链。同时,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粪肥被大量取代,切断了其返回田地的路径,导致资源和能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利用污泥进行土地应用是克服资源和环境限制的关键策略,如用于农业施肥、土地改良、荒地区造林、育苗和景观美化等,能重构生活污水返回田地的循环,实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双赢,是有效解决污泥问题的重要途径。从部分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污泥土地利用率较高,但鉴于污泥来源复杂和污染物众多,在污泥土地利用后需定期监测和跟踪评估污染风险。因此,从污泥复杂的污染物体系中分离出对农业生产有益的物质,是污泥回归土地的核心技术问题。
2021
年团队利用
ATH
处理污泥,在可溶性有机物(
DOM
)中发现了吲哚
-3-
乙酸(
IAA
)和羟基苯乙酸等高价值产物,这使学者们更加关注碱性水热液中
DOM
的分子组成。
ATH
过程加速了污泥中有机絮体的分解,释放细胞内容物并水解大量有机物进入液相,主要成分包括含氮化合物、氨基糖、木质素类基团和脂质等,且含氮化合物中含芳香环和
N-
杂环的比例较高。从生产有机肥角度看,
ATH
处理
12
小时后的
DOM
环境可通过上调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增强植物效应,且“
ATH+
土地利用”过程在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方面具有优势,部分碳可通过碳封存转化为高价值资源。但此前研究在成分理解上未深入到特定分子水平,原因包括植物激素含量低、环境稳定性差、基质干扰多、标准物质获取难等。此外,环境研究者多关注污泥减污,对污泥资源化处理后的研究不够深入,虽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化合物,但未考虑其更广泛影响和应用。随着新型污泥处理技术发展,有必要深入了解
ATH
产物的物质组成,以及其对作物根、叶、土壤等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影响机制,为农业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图文导读
一、
SPB
的分子水平解析
1.1
理化及安全特性
成分分析:
污泥经碱性热解(
ATH
)处理后得到的
SPB
富含氮资源,其总氮含量高达
4598±129mg/L
,包含多种形态的氮,如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氨氮等。这与
ATH
处理过程密切相关,该过程能加速污泥细胞分解和有机物质降解,提高蛋白质溶解效率,释放有机氮并使部分微生物失活释放含氮物质,同时在碱性条件下细胞表面电荷变化促进了氮的溶解。此外,
SPB
中
N
、
P
、
K
元素含量(
>11.26%
,干重)显著高于农业有机肥工业标准(
4%
,
N+P
₂
O
₅
+K
₂
O
,干重),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
金属含量与安全性测试
:
SPB
中的金属含量尤其是有害金属含量较原始污泥明显降低,远低于多国有机肥产品标准。在安全性测试方面,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发现,当
SPB
浓度处于
0.33%-3.3%
时,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且促进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然而,当浓度升高至
10%
甚至
100%
时,则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
SPB
中特定物质浓度超过水稻种子耐受范围所致。蚯蚓急性毒性测试显示,
SPB
的致死浓度
50
(
LC50
)高于
5000mg/kg
,而实际应用浓度远低于此(
<10mg/kg
),表明从蚯蚓毒性角度看,
SPB
用于农业应用是安全的。不过,为更全面评估其安全性,后续研究建议纳入更多样化的生物测定方法,如微生物检测(如
Microtox
测试)、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如水蚤和鱼胚胎)以及高等植物检测(评估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同时开展长期暴露研究、详细化学表征和先进组学分析,以深入了解其毒性分子机制并确定生物标志物
。
植物激素:
研究利用高度敏感的
ABSciexQTRAP6500LC-MS/MS
平台和自建数据库,首次在
SPB
中定量检测到
51
种植物激素,涵盖
8
大类,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茉莉酸、赤霉素、水杨酸、脱落酸、乙烯等。其中,生长素类物质如
L-
色氨酸(
25849.6 ng/mL
)、吲哚
-3-
乙酸(
682.0 ng/mL
)等浓度较高,这些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如促进细胞伸长、分裂和分化等
。
功能代谢物:
通过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对
SPB
进行分析,检测到
1177
种代谢物。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为丰富,占比
34.02%
,与动植物蛋白水解产物中的相关成分具有一定可比性,表明特定肽类可能在植物防御、生长和发育中充当信使分子。此外,还发现了生物碱(
12.35%
)、脂质(
8.46%
)、萜类(
5.87%
)等具有生物激励作用的化合物。生物碱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和防御害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生物碱还具有药用价值;脂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能量转换、物质运输和代谢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萜类具有抗菌、杀虫、抗真菌和信息素等功能,在农药和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
ATH
过程代谢和污泥高值转化提供了关键的分子基础
。
二、
水稻对
SPB
的响应
SPB
浓度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影响显著。
在
0.04%-0.11%
浓度范围内,
SPB
能促进根系生长,如在
0.06%
浓度处理下,水稻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在第
10
天相较于对照组均有大幅增加,分别增长
111.16%
、
76.03%
、
25.03%
、
133.33%
和
302.60%
。这主要归因于
SPB
中含有的多种生长素,如
IAA
(
682.0ng/mL
)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且
L-
色氨酸(
25849.6ng/mL
)和吲哚
-3-
乳酸(
1428.3ng/mL
)可作为
IAA
生物合成途径的前体,为
IAA
的合成提供原料,进而促进根系生长和扩展,同时,磷元素的供应也有助于根系生长。然而,当
SPB
浓度达到
0.17%
时,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尤其是在生长早期。例如,在第
10
天,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减少
30.64%
、
21.72%
、
11.89%
、
20.72%
和
25.09%
。这可能与高浓度的
NO
₃⁻
有关,在作为营养物质时,其作用超过信号功能,从而抑制根系生长;此外,过高浓度的生长激素化合物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如高浓度
IAA
具有植物毒性,且外部
L-
色氨酸浓度过高(本研究中浓度约为
40ng/mL
,远超理论抑制浓度
2.04ng/mL
)也可能抑制幼苗根生长
。
根系活力是反映根系生长和植物发育的重要指标。
在水稻幼苗水培
10
天后,与对照组相比,
0.04%-0.11%
浓度
SPB
处理组的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其中
0.06%
浓度处理组根系活力增加最为明显,达到
98.09%
;而
0.17%
浓度处理组根系活力则显著降低,减少
31.04%
。这表明适宜浓度的
SPB
能促进水稻幼苗根系活力,有助于根系生长发育,可能与
SPB
中丰富的
Ca²
⁺
以及氮元素有关,
Ca²
⁺
可通过增强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减少膜脂过氧化等生理调节机制提高植物根系活力和抗逆性,氮元素也有助于形成结构良好的根系,增强根系活力。随着时间推移,
SPB
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到第
30
天,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指标差异较第
10
天有所缩小,这可能是由于水稻幼苗对植物激素的利用逐渐减少,且早期细胞对植物激素更为敏感,在生长素作用下,根系最初建立的活跃快速分裂细胞逐渐分化为侧根原基。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研究通过测量水稻幼苗叶片中的酶活性来评估叶片质量,结果发现不同浓度
SPB
处理组间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在水培
30
天时,对照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
CAT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分别为
11.35U/(g·min)
和
72.13U/(g·min)
,而
0.06%
和
0.11%
浓度
SPB
处理组叶片中的
CAT
和
SOD
活性显著升高,其中
0.06%
浓度处理组
CAT
活性增加
42.02%
,
SOD
活性增加
15.96%
。这表明适宜浓度的
SPB
能增强水稻叶片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抵御活性氧和其他自由基对植物膜脂的攻击,维持植物内部平衡,使细胞保持正常代谢活动水平,这可能与
SPB
中
Ca²
⁺
有助于维持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有关
。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变化:
在植物抗氧化系统中,
GSH
是重要的非酶抗氧化剂,其含量变化与
SOD
和
CAT
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与对照组相比,
0.06%
浓度
SPB
处理组在第
10
、
20
和
30
天的
GSH
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40.45%
、
39.55%
和
33.26%
,进一步证实了
0.06%-0.11%
浓度的
SPB
可增强水稻抗氧化应激能力。然而,当
SPB
浓度达到
0.17%
时,对水稻幼苗叶片中
SOD
和
CAT
酶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同时促进丙二醛(
MDA
)生成,在第
20
和
30
天,
0.17%
浓度处理组水稻全株
MDA
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
19.8%
和
17.8%
。
MDA
是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其含量变化反映了植物在胁迫下的受损程度,高浓度
SPB
可能导致高碱度胁迫,降低幼苗活性,阻碍植物生长,表现为新叶发黄、顶部枯萎和根部受损。综合考虑根系和叶片指标,
0.06%
浓度的
SPB
在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方面表现最佳,而
0.17%
浓度则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过高的外源添加浓度。
三、
土壤对
SPB
的响应
pH
、电导率和
DOC
含量变化:
施用化肥或
SPB
与化肥配施会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
SPB
的应用能优化土壤性质。在根箱实验中,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施肥)土壤
pH
分别为
5.67
、
6.11
和
6.03
,施用氮肥(化肥组)后,由于尿素氨化和硝化作用释放大量质子,土壤
pH
显著降低,各区域
pH
值分别降至
5.37
、
5.05
和
5.82
。而与化肥组相比,
SPB
组合组土壤
pH
显著升高,最高增幅达
14.97%
,这一方面归因于
SPB
本身的碱性(
pH=11.29±0.04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机提取物可增强氮转化酶活性,提高氮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酸盐含量,从而增加土壤
pH
。此外,
SPB
组合组土壤电导率在所有区域均显著降低,降幅为
28.77%-66.27%
,这与使用有机水溶性肥料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
SPB
可降低土壤盐分,减轻土壤盐渍化风险。同时,
SPB
组合组各区域
DOC
含量显著增加,增幅为
8.29%-68.03%
,较高的
DOC
含量有助于植物利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聚合物等物质,这可能与适宜浓度
SPB
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有关,植物激素在其中也发挥了塑造微生物群落和调节土壤功能的作用。由于根际效应,植物根系分泌物和渗出物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丰富碳源,驱动微生物群落向近根际区域聚集。
SPB
中的植物激素如
IAA
可促进有益根际细菌定植,为其提供碳氮源,而水杨酸(
SA
)和细胞分裂素(
CK
)等也可作为碳源,促进土壤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生长变化。在一定环境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可将生长素前体
L-
色氨酸转化为营养释放,诱导微生物活性,使活性微生物定植者更易建立。
氮含量及形态变化:
施肥或配施
SPB
后,土壤各区域氮含量均显著增加。在根际区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化肥组、低浓度
SPB
配施组(
LO
)、中浓度
SPB
配施组(
ME
)和高浓度
SPB
配施组(
HI
)的总氮含量分别增加
31.15%
、
30.26%
、
27.29%
和
6.4%
,表明外源养分添加有效。虽然三个
SPB
配施组与化肥组总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水平显著低于化肥组,且随
SPB
浓度增加,降低幅度增大。在远根际区域,三个
SPB
配施组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
86.17%
、
88.24%
和
92.29%
,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
11.64%
、
31.69%
和
36.49%
,这表明
SPB
应用可促进土壤氮转化为有机氮,有利于氮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对水稻氮吸收的影响:
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叶片氮含量密切相关,叶绿素浓度与氮营养指数呈正相关,土壤氮释放和施肥是影响叶片叶绿素浓度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与化肥组相比,
LO
、
ME
和
HI
组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16.67%
、
22.62%
和
28.57%
,这进一步表明
SPB
有助于提高氮肥农艺效率和氮吸收效率。在远根际区域,土壤保留相对原始的理化性质,硝态氮含量低于铵态氮,但水稻在根际附近主要吸收铵态氮,且在化肥组、
LO
、
ME
和
HI
组中,近根际铵态氮含量较铵态氮在根际附近被水稻大量吸收和利用,近根际铵态氮含量较其在远根际区域分别降低了
84.86%
、
93.36%
、
96.96%
和
97.20%
。这是因为水稻根表面存在特定的净化酶,在土壤高浓度钾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该酶可将铵态氮转化为电中性的氨和水,使根表面保持微酸性环境,从而增强对铵态氮的吸收。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与其他养分(如磷、锌等)的竞争力较低,因此水稻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铵态氮。
SPB
的配施能够优化水稻对铵态氮的转化和利用,且随着
SPB
比例的增加,这种优化效果更加显著。这表明
SPB
在调节土壤氮素形态和促进水稻氮素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水稻对土壤氮素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四、
SPB
对水稻的综合影响
SPB
通过优化土壤理化性质,如提高土壤
pH
、降低电导率、增加
DOC
含量等,以及提高氮利用效率,为水稻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使得水稻在
SPB
配施组中生长发育状况优于空白对照组(
BC
)和化肥对照组(
FC
)。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体现主要反映在地上和地下干重的积累上,地下部分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其干重与地上器官的构建和产量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与
BC
组相比,
LO
、
ME
和
HI
组水稻植株的地上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
15.49%
、
33.80%
和
46.48%
,地下干重分别增加了
25.53%
、
34.04%
和
57.45%
;相较于仅施化肥的
FC
组,
LO
、
ME
和
HI
组地上干重也分别显著增加了
10.81%
、
28.38%
和
40.54%
,地下干重增加了
18%
、
26%
和
48%
。水稻地上部分是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生产的主要器官,叶片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与
BC
组相比,
LO
、
ME
和
HI
组叶片面积分别显著增加了
13.67%
、
20.70%
和
21.12%
;与
FC
组相比,也分别显著增加了
11.91%
、
18.84%
和
19.25%
。植物激素在土壤
-
微生物
-
根系
-
地上部之间传递信号,影响水稻生长和防御机制,不同激素之间相互作用或拮抗,如
SA
和
JA
对特定胁迫的响应不同,
JA
与根生物量呈负相关,而
SA
含量与根生物量呈正相关。总体而言,
SPB
对水稻幼苗生长具有积极影响,促进了水稻早期生长阶段干物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潜力。一年的田间试验进一步证实,喷施
SPB
替代部分化肥可使水稻产量达到
663 kg/
亩,较
FC
组(
622 kg/
亩)增产
6.59%
。在水稻生长周期内,
SPB
处理组的分蘖数、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等生长指标均表现更优。台风过后水稻成熟时观察到,
FC
组水稻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
SPB
处理组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强。不过,对于
SPB
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具体机制,如对水稻形态、机械性能、基因表达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
SPB
促进水稻生长的机制
SPB
作为一种
“
多营养型生物激励素
”
,其促进水稻生长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其基本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支持,这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其次,
SPB
中含有的
51
种植物激素和
1177
种代谢物等有效成分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适宜浓度的
SPB
作用下,其中的生长激素如
IAA
能够启动水稻根系初始细胞群的快速细胞分裂,从而全面改善根系的各项指标,如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尖数等,使根系生长和扩展性能显著提升,并且有效成分的极性运输也得到增强。同时,
SPB
中高含量的
L-
色氨酸和吲哚
-3-
乳酸作为
IAA
合成的前体物质,为
IAA
的缓慢释放和持续作用提供了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根系的生长,还能提高叶片中
CAT
、
SOD
和
GSH
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有效增强水稻对活性氧和其他自由基对膜脂的胁迫防御能力,维持植物内部的生理平衡,确保细胞保持正常的代谢活动水平。此外,
SPB
施用后,一方面为土壤提供了
DOC
来源,另一方面,其中的
ABA
、
JA
、
SA
和
CK
等成分能够促进土壤中磷等养分转化为有利于植物吸收的状态,从而提高水稻对养分离子和氮素的利用效率。虽然本研究推测
SPB
可能诱导水稻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的招募,但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证实。综上所述,
SPB
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作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水稻的抗逆性和养分利用效率,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研究采用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定性与靶向代谢组学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揭示了
SPB
中
51
种植物激素和
1177
种代谢物的详细情况,清晰地展现了污泥碱性热水解(
ATH
)过程中的分子复杂性。研究结果证实,低浓度的
SPB
对水稻的根、叶以及根
-
土系统有着诸多有益影响。具体来说,水稻根中含有的激素能够有效促进根的生长与扩展,进而优化根的形态与功能。同时,水稻叶片内关键抗氧化酶活性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水稻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从而强化植物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此外,
SPB
不仅能够提高土壤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还可推动磷等关键养分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提升水稻对养分的摄取效率。这些研究成果突出了
SPB
在提升作物生产力、促进土壤健康以及推动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污泥
ATH
的代谢动态以及
SPB
在土地利用优化方面的效能,本研究有望为
SPB
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有效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