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去一线了,很多朋友都想不通,放弃在研发相对确定通畅的发展通道,一把年纪折腾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
“不归路”,为了什么?我总是笑笑说,就是想要点激情吧!就是想让自己在不确定性中,激发年轻的激情,而不是现在就能想象8年后的自己在干什么。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自己“老”,还有好奇心,学得进、拼得动,为什么不出去看看。
变革有风险,总要有人去趟“地雷”。每个华为人都面临选择,是站在岸边感叹逝者如斯夫,还是跳进滚滚的变革洪流去勇做弄潮儿?和许许多多渴望年轻的研发老兵一样,我的选择是成为战略预备队的一员,再出发,踏上新征程。
顾不上春节和家人团圆,作为第一批预备队员,我开始了阿联酋的项目实战。机场出来一路所见,绿树成荫,街面整洁,高楼林立,温度适宜,是我意料之外的沙漠景象。
关于“预备队是炮火还是炮灰”之类的各种议论,无形中给人很大压力,让我担心在一线会不会不受欢迎。事实说明我想太多了,队里在我们出发前做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一线领导对我们很重视,不但解决好衣食住行,项目经理很快指派导师制定作战任务书。我们BU的主管非常热心,尚未谋面就邀请我们几个无线队员一起吃火锅迎新年。把我们的工位和BU的一线兄弟安排在一起,每次业务例会和团队活动都拉上我们几个训战队员,遇到困难会及时帮我们解决。半年后我再回忆起这段经历,更能理解这种氛围对我们当时融入一线,实现转身是多么重要。
排除心中杂念,我发现真正摆在面前的是项目本身的挑战性。最初我的想法很简单,以为已经和客户高层完成移动视频发展的战略对标,我们的任务是放手去具体落实。但进入项目才发现客户对发展移动视频的意愿并不清晰,客户的ARPU(每个用户每月贡献的业务收入)值很高,市场竞争不激烈,对自己的4G网络又非常自信,4G投资大幅收缩。
整个项目需要从零开始,如何找到切入点引导客户大力移动视频,如何一起定义商业目标帮助客户成功,移动视频如何体验建网?都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的挑战。
正为无法打开局面而苦恼时,契机忽现。因CTO对视频非常重视,客户技术团队要求华为做一次移动视频E2E解决方案交流,涉及内容和产品网元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只有4天的准备时间。
视频是一个新领域,我牵头准备材料,并负责英语主讲,另外一个预备队兄弟负责其中一部分。尽管行前突击英语托业成绩还不错,经过集训营的强化训练,英语宣讲能力也有了一定提升,但第一次见客户,就得用英语长时间交流,而且还听说有人因为英语不好被客户投诉赶回国,压力山大,首战必须告捷。
尽管产品经理一再安慰客户很nice,不用紧张,但我还是不敢怠慢,做足功课,确认每个技术细节。去客户办公室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段时间也被拿来临阵磨枪。正式交流,我主讲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有时候也会卡壳,还不能完全适应有些客户的口音,但整体交流还比较顺利。在这个过程中,也领教了客户的认真。客户对一页材料有疑问,足足讨论半个小时直至搞明白;对一个特性有不同的理解,立即打开华为产品文档当场确认;对一个结论不相信,现场用手机测试验证结果。幸好准备充分,而且良好的产品解决方案质量,这些考验一一过关。客户对整体的交流比较满意,会后确定了一系列的遗留任务。我也获得客户的认可,有了这个基础,后续一线也敢放手让我独立去见客户。
尽管我以前作为研发专家和客户有过多次交流,但作为一线行销人员感受还是很不一样。客户界面工作要举轻若重,每一次交流、每次客户界面的材料都应认真准备反复推敲,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次次的成功,累积客户对我们的信任。
为了让客户愿意发展移动视频,愿意和华为合作,项目组组织了很多次头脑风暴,一个月过去,依然没有找到一击致命的好点子,大家一度很迷茫。
领导们果断提出不能再闭门造车,要踏出第一步,主动接触客户MKT部门,一方面听客户在想什么,一方面也秀秀肌肉展现能力。于是在移动视频MET专家的带领下,很短时间输出一份高质量的材料,精选了符合ET特点的商业案例以及现场讨论的大家的一些想法,也包括我的一些建议。和客户几场交流后,尽管没有达到直接拍板发展移动视频,但毕竟建立了交流渠道。
如何进一步撕开缺口?经过试探,客户的MKT部门对简单拷贝其他市场经验案例不是很感冒。看来,我们必须针对客户关心的专题体现专业能力、体现价值,设立专项课题,由专人负责。考虑到MKT部门对网络的情况如用户行为等应该会比较感兴趣,我来负责这个专题分析。首先结合客户推出的一些1GB
free的促销活动,分析用户行为和对网络的影响,发现资费敏感用户在移动视频的消费潜力,尤其是YouTube的增长潜力很大。所有这些专项工作的输出结果都得到了客户MKT团队很高的评价。作为成果之一,最终客户同意和YouTube合作推出视频定向套餐。
然而,我们和客户无线技术团队的交流却一波三折。第一次和客户关于移动视频的成功交流后,我们以为找到了突破口,想按照国内通常的建立视频体验标准和容量规划,牵引客户的建网规划。但发现客户不是太感兴趣,主要是想让华为支撑客户的内部汇报。即便如此,我们没有功利地放弃对客户的支持。
同时,我们重新梳理项目拓展思路,确立了“双V体验精品网提升品牌”及“发展视频激发流量,提升视频体验既释放视频流量压抑”的价值主张。紧接着就是技术攻坚。有很多方法都是第一次使用,比如YouTube视频流量压抑分析。
OTT为了保证流畅观看,在体验差时会调整清晰度,从高清降到标清就意味着流量的损失,但之前没有量化评估过,这次我们吃了螃蟹,做了评估;其次,针对客户关心的投资收益问题,提出根据价值综合排序的思路,综合Video/VoLTE多个维度价值排序,也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
在确定相关技术方案后,我们集中研发、服务等资源,现场开发小工具,推敲整个方案的各个疑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研发领导和兄弟们的鼎力支持,我最终拿出一个区域的完整提升方案建议,开始了漫长的“打怪”过程。
客户的传统是在和大BOSS交流之前,需要先说服他下属的团队和主管,否则容易引起投诉,因此常用的自上而下布置任务的方式在这里行不通。我们只能沉下心来,梳理出所有相关的关键客户,开始了马拉松的交流,从各区域经理、领域经理、E2E部门、IBS,到主管的高级Director。从系统部办公室到对应客户办公室往返需要5个小时,我已经记不清楚跑了多少次,因为客户的时间不固定,需要见缝插针的等机会,经常是空等一天。
经过高级Director的首肯后,我终于面对了第一个大BOSS:负责MBB的副总裁。那个早上空调似乎开得格外的冷,预计半小时的汇报一直持续了一个小时。副总裁听得很仔细,中间还参与讨论,提了几个问题,最后要求我们提交全网规划方案,但没有其他更明确的表态。说实话,我心里很忐忑,对交流效果没有底,但同行的网优主管很高兴地告诉我“效果不错”,因为这个副总裁的习惯是他不感兴趣的话,立马会走人,更不用说参与讨论。于是,我们又加班加点完成了全网提升方案建议,提交所有相关的文档给客户。客户根据我司建议调整其下半年及2018年H1扩容规划,其中已经有一部分今年已经采购落单。
近半年时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点点成果。我更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认识到贴近客户是项目突破的第一步,只有充分理解客户的痛点,以及当地的市场空间,才能找到让客户感兴趣的价值主张,提供让客户肯定的方案建议。
第一次交流中,我们介绍了视频体验评估解决方案,客户很感兴趣,要求立即在样板区域验证,由我负责落实。这样验证涉及采集数据、导入数据以及工具运行的完整过程,原以为很简单,万万没想到,差点被“自己研发的降落伞摔死”。
研发提供的视频体验评估方案本身非常强大给力,但数据采集工具操作很麻烦陷阱太多。不但需要手动勾选采集的内容,而且只能靠拖动下拉框肉眼一条条寻找,更崩溃的是,一条内容一次还显示不完整,需要左右拖动,我和本地员工两只眼睛盯着,最后还是有遗漏;不同的基站版本需要选的内容不一样,每次采集还要重复勾选,不能导入模板;还不支持在线校验,采集对错也只能在采集后离线检验。也许,当初设计初衷就是来“考验使用者意志”的。
开始我和本地员工一起逐条确认,出了几次错,换成和中方网优工程师搭档也还是不行,任务进度整整耽误两星期。数据采集问题在后续工作又不停制造麻烦,耽误了大量时间。我反馈了这些问题,研发非常重视,成立了“锄奸团”,很多问题已经在下一个版本改进,并在持续改进。回过头来看,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品解决方案的易用性和可复制性设计不足,在研发强调创新的大氛围下,固然0到1很重要,但在1->N过程中如何精雕细琢,使解决方案真正好用、容易批量复制也不容忽视,如何牵引和鼓励兄弟们在1->N的努力和贡献也非常重要。
训战期间有幸结识了很多一线兄弟姐妹,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值得我这个市场新兵学习。
子网无线产品经理既要统筹策划子网大小项目的拓展,日常面对公司内部的各种流程和汇报,又要处理来自客户的问题甚至是投诉,维系客户户关系。工作没有框定的边界,为了成功,交付、采购、机关协调各种事情都要管,我就和他一起去考察预定过workshop的会议场所。最深印象就是他太忙了,每次和他一起去见客户,只见他的手机连着充电宝,一路电话不停;笔记本列着的同时处理的事情有十几件。
导师刚从国内调到系统部,经常和我分享在国内泡在客户那里的故事:如何在国内和同城友商竞争,;勤于思考、经常拉着我一起推敲项目拓展思路;为了准备和客户的一次技术交流,拉着本地员工反复练习推敲;为了输出高质量的系统部产品上市策略,数易其稿。
我隔壁的商务专家,经常为了排除商务条款中的一点点风险隐患和子网项目经理反复PK,坚持原则不退让,但每次请教商务问题总是热心回答。还有MKT专家,为了策划好一次展会的重大演示,一个个电话确认每个细节,联系外部的各种资源……
华为的成功也离不开本地员工的奋斗。项目组的视频BC专家是个常驻英国的英籍马来西亚华裔,大半年时间出差阿联酋支持项目。任何材料经他修改就立即逻辑清晰、简单明了。经常引导我们转变技术思维习惯,建立商业思维方式。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通过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在BC方面才取得了突破。无线产品经理老A在华为12年,服务过多个代表处,周末经常见他来加班。导师请他一起评审和客户的交流材料,我开始以为只是走个形式,没想到他很认真提了很多意见,在第一页就和我产生分歧,急得嗓门越来越高。评审结束时,他非常肯定我的报告逻辑很清晰,只是要在细节上修改,因为他知道客户会关心哪些问题,所以必须较真。
本地网优主管小A,说话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良好配合。他侧重客户界面的沟通和计划制定,我侧重整体技术方案准备和技术交流,这也是我们的方案建议能够被客户认可的重要基础。还有新生代员工Y,在项目中承担了很多仿真和分析的具体工作,工作认真负责是个拼命三郎,为了按时输出经常工作到很晚,让我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华为的成功,就是这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们所铸就的。很荣幸能够成为一线的一员,也很自豪自己能为打粮食贡献一份力量。
世界很大,我想出去走走,感谢公司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阿联酋是一个处处争第一的国家,世界第一高楼,第一大商场,最快的过山车等等,也让我有机会实现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仿佛年轻了几岁。
在这里,第一次面对广阔无垠的沙漠,我体会到驰骋在沙丘间的颠簸刺激,爬上高高的沙丘极目远眺,心中激荡着一名新领域探路者的豪情壮志。在这里,我有了第一次手枪实弹射击,连续打出9环时被教练鼓掌祝贺,迫不及待在朋友圈显摆耍酷,圈粉无数。在这里,我突破自我克服恐惧,尝试世界最快的过山车,体验到前心贴后背的失重感觉。我还结识了很多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战友,讨论各种话题,尝试不同地域的美食——香嫩的埃及烤羊排,金黄的伊拉克烤鱼,怪味的黎巴嫩烤鸡。
这就是火热的一线生活,我想说,来吧,一线比你想象精彩。
近半年的训战,经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充分感受到一线工作不确定性的魅力,也体会到打粮食的艰辛。我深知前路荆棘坎坷,充满挑战,我会竭尽全力,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我想,10年后再回顾这段历程,只要拼博过,就不会留遗憾,回顾不断被甩在身后的自己,就会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