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这个数据库的头等大事就是搞清楚,你想从这些收集的数据中得到什么,”Eisler说。“在这个项目中,不只是一些炫目的技术在起作用。”
数据库的重头戏是录入大量数据,且全都在电子表格中完成。“录入时,我们仔细处理每处信息,从地图上的邮编、案例编号、文件编号、新闻记录到其他细小的事情,”Eisler说。录入完毕,组员Grant Smith和Michael Pell再进行下一步——信息分析,合并成数据库。
建立有效机制便于跟进每个人的工作进度,Eisler建议在表格中的同一页面写清楚大家的分工,以及工作的流程。这样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职责和交接的人,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效率。
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路透社公开了一部分内容,供读者根据自己的标准,比如说案件受害者所在的地区、种族进行分类筛选。这意味着其他组织和个人也可利用路透社提供的数据,在某些特定的选题上另下功夫。
Eisler还给后辈另外提了三个建议:
首先,团队最好花一到两个月时间进行“谋篇布局”,确保收集、分类和分析的方式是可行的;
其次,收集数据时列出范围大纲,界定数据库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申请公开信息时应广而告之,比如说向各警局申请尸检报告时,让大家都知道你的用处和收集标准,更容易让相关部门同意请求并提供有效文件
。
然而,即便数据库能够成型并公之于众,团队却没法提出诉讼,或是要求法院处理。Eisler说:“我们希望看到他们的反馈,但他们通常只会说不。”
很难决定哪里是泰瑟枪数据库项目的“终点”,尤其是随着不断有人死于泰瑟枪,记录会不停更新。但对于路透社团队来说,他们认为数据库尽善尽美的那一天,这个项目就结束了。
“那个节点在于,我们不断说服自己已经把全世界能找到的案例都找出来了,”他说,“肯定还有被我们遗漏的案件。但是我们的数据已经相对完整了,它就得结束了。”
文/Michael Morisy,Liyi Huang
编辑/Ivan Zhai, 梁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