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在2017年中小银行发展论坛上的报告)
“
我想说的是,现代零售银行有自身的规律,用批发银行那种大干快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
今年的中小银行论坛年会,题目是大零售转型,打造新型价值银行。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契合当下的形势。价值银行的理念,实际上以前一直就在提,但是我觉得今年提特别有意义。而且今年的主题不仅提出了这个理念,而且提出了打造价值银行的手段,那就是向大零售转型。但我想说的是,现代零售银行有自身的规律,用批发银行那种大干快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
灭失价值还是创造价值
近年来,银行业为了追求财务收益,不断的在同业上加杠杆,小银行想快速做大规模。我认为这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灭失价值。我做过一项研究,从2013
年开始,把银行营业利润背后的驱动因子做了一个简单的拆解,一个是利差,一个是规模。我发现从
2013
年开始,净息差对利润的贡献基本上是负的,也就是说从
2013
年以后银行就是靠规模的粗放扩张,来弥补净息差的快速收窄。
这就引起金融加杠杆的问题,引起资产负债结构扭曲的问题。一旦利率不再下行,原来的资产负债结构将会被打残,净息差急剧收窄。现在很多小银行净息差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我们把资本成本、风险资本、存款准备金、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放进去,我估算盈亏平衡点的净息差大约在
1.2
到
1.5
。所以说银行
是
在灭失价值,靠规模来补价值,因此只能靠走价值银行的道路来创造价值。当然,所谓的创造价值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创造利润,它应该是经济增加值
EVA
,或者是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
RAROC
的概念。
02
—
银行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的逻辑是不同的
那么怎么从灭失价值来重建价值?今年年会提出来向大零售转型,但是不是大干快上就能做成的,零售银行一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还有一个问题,传统的零售业务是费用驱动的,因此ROE
和成本收入比的压力很大。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发展零售业务,既不赚钱,而且传统认为零售存款稳定、成本低,似乎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实际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零售的负债成本都是高出对公负债的,而且它的存款也不稳定。现在移动金融非常发达,存款搬家太容易了。过去要换存款到别的银行,要跑实体网点,要排队做一系列流程。但现在都用手机银行,有些人手机上有三四个银行的
APP
,哪个价格高就转到哪家,存款波动的非常厉害。
因此当前来看,大部分银行零售业务的负债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成本收入比很高,这是很现实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从价值银行的视角去理解。用鸡汤的话说就是,做零售银行是一种修行。实际上就是这样,零售银行人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零售业务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否则老百姓不会买账,因为零售业务是最市场化的。
我们青岛银行有家支行零售业务做的特别好,还创造了一个品牌叫“
小麦家
”
,全国的国有银行都去学。这家银行的支行长特别重视管理,特别重视团队建设。她的支行也特别努力,比做大对公客户的支行都辛苦,但是她的员工特别快乐。她管理的理念是,只有员工快乐了知道感恩了,才会传递到客户。做零售银行是这个逻辑,跟喝酒关系营销大客户是不一样的逻辑。
03
—
现在我们再看价值银行,怎么去构建价值银行。我觉得做大零售,做新型价值银行要有三个“
心
”
。
第一个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商业银行的本心。因为银行的本钱、资本是股东给的,你必须首先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做零售业务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公认的。青岛银行在港股上市,募资完全是市场化的,就是因为股东看重了我们做零售银行的能力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