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的书友朋友,周四早上给大家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人家词话》这本书,建议共读从第194页至224页的精彩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起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人生不过百年,什么是你心中放不下的忧愁?
2、你想过忘记忧虑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吗?
冯梦龙《警世恒言》第十一回《苏小妹三难新郎》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苏小妹才学卓著,到了婚配年龄,父亲苏洵为她选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名字叫秦观。
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来考一考这个新郎官。秦观思索再三,嘴里念着这一句上联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窗外的苏东坡听了为他着急,捡起一块石子投入院中的鱼缸中。水声一响,秦观恍然大悟,立刻对道:“投石击破水中天”。
关于苏小妹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据史料记载,秦观遇到苏东坡的时候已经28岁,是一个早已娶妻生子的人了,而且,苏东坡有三个姐姐,两个夭折,一个嫁人没多久就被折磨而死了。
最重要的是,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叫苏小妹的妹妹。但是,我们仍然还是愿意相信曾经有那么一个聪明伶俐,活泼美丽的女子,真正地存在过,也愿意相信那些美好的传说,只因为她很美。
提起一生坎坷的秦观,必定会联想到苏东坡。
秦观,字少游,江苏高邮人,1078年苏轼从密州辗转到徐州上任,秦观前往拜见,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从此两个人结下不解之缘,苏东坡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并把他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
后来苏轼推荐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读一读秦观的《踏莎行》这首词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浓雾锁江,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想找一处桃源无处可寻,只能孤独地守住春寒萧索的孤馆,杜鹃声声泣血飞入暮色苍茫之中。
情境不堪的生活中,幸好有朋友的来信聊以慰藉这苦闷孤寂的心,朋友的慰藉却不能解开遭到贬谪的苦闷心情,反而勾起更深的愁思恨意。
郴江水本来是绕着郴江山而流,它这是为了谁流到湘水去了呢?
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苏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王国维本身也是没落的大清帝国的臣子,觉得秦观的孤独和苦闷的诗句好,因为这些情绪写出了他的心照。
苏东坡喜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并将诗句写在扇子上反复欣赏,并且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用现在的话说,秦观已经去世了,虽然一万个人也不能赎他回来了,是一种师生情谊的悲切悼念。
说到秦观的死,也非常有传奇的色彩。在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当政。许多被贬谪的大臣被召回,秦观也在其中。
他回京城的路上经过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感到口渴想要喝水,等到家人把水送到手边,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去世了。
那一年他51岁,可以算得上无疾而终,也可以算得上含笑九泉了吧。
秦观在宦海沉浮中忧愁孤寂,把心情都写在诗词中表达出来。
苏东坡一生也是历经波折,老年被贬黄州的时候,是带着棺材去的,他跟家人交代好后事,恐怕自己这个年纪是有去无回。
真到了黄州的苏东坡还是活出一副欢喜自在的样子,可见他是一个生性豁达的人,活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忧愁不能解决问题,却能置人于死地,并不是耸人听闻。美国作家卡耐基曾经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上帝可能原谅我们所犯的错,可我们自己的神经系统却不会。”
忧虑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水,通常会使人神经失常以至自杀。
有些残酷的战胜者在折磨俘虏时,常常把俘虏的手脚绑起来,放在一个日夜不停地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
水滴不断地落在头上,听来像是一次次的锤击——最后总能把人给逼疯。这种折磨人的刑罚,在西班牙内战及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集中营都曾使用过。
杀死他的不是水滴,是他自己的忧虑和恐惧。
汉朝无名氏有一首诗《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人生在世上通常也活不了百岁,心中却常常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
人生应当及时行乐,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已经把这样的大智慧告诉了我们,所谓的“知能达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