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墨香中华
一磬砚,一柱墨,戗金“墨香研透写中华”! 我们的追求: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播撒现代文明之花,让书斋里的精华香飘天下! 我们的宗旨:推崇原创中国、文化中国!共建文明中华、墨香中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首印5000册10天售罄,传统文化图书这样“破圈” ·  22 小时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今日元宵节 | 花好灯好 好梦皆圆 ·  2 天前  
河北新闻广播  ·  元宵节:灯火映万家,团圆共此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墨香中华

看了某地「红马甲」送温暖的尴尬一幕,才理解在大学教室里落泪的董宇辉…

墨香中华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23-01-18 11:18

正文

作者:王耳朵,来源:王耳朵先生


01


1988年,中央广播电台有档《午间半小时》栏目。


有天看听众来信时,一只信封上娟秀的字迹吸引了主持人。


那是封来自黑龙江的信,写信的是个高三男生。


信中说,自己马上要高考了,但他心里知道,家里很穷,即便真的考上了大学,可能也读不起。


写这封信,就是为了在回乡干农活前,跟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主持人看完叹了口气,心想这个孩子字写得这么好,学习应该也很认真吧?要是就因为没钱而不能读书,实在是太可惜了。


于是按照信上的地址,打电话到男生的学校询问情况。


果然一切如实,他当即提笔给男孩回信,让男孩安心学习,自己会资助其读书。


后来,男生考上了大学,他又继续资助对方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毕业。


转眼10年过去,某次主持人到黑龙江办新书签售会,一位老人突然赶来现场,跪在他面前哭了起来,口中句句喊着恩人。


这位老人,正是那个男孩的父亲。


人们这才知道,这位主持人竟默默资助了一个学生许多年。


之后,他每次到黑龙江,男孩都会去拜访他,每次都特地带着礼物。


他心里明白,男孩是想“还债”。


这么多年,朴实的父子俩感激着他,同时也背负着深深的亏欠感,不知如何偿还。


于是主持人问男孩:“工作了挣钱了吧?挣钱了就把钱还给我吧。”


男孩从口袋里摸出两千块钱交给他,主持人点点头:


“差不多了,这下我们就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说完这些,他再也没和男孩联系过。



这位主持人帮了这个孩子,两次。


一次,是让他在物质上得到了援助;一次,是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隐匿起自己的功德,也隐匿起别人的窘迫,这是他的善举里,最打动我的地方。


之所以写起这段35年前的往事,是因为这几天看到了一段视频。




02



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某个地方,一帮穿着红马甲的人排着队,浩浩荡荡走进一户房屋破败的人家。


他们的衣服上写着“XXX志愿者”字样,每个人手里都拎着饼干、牛奶等。



下一个画面,这帮人把一个老人围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给贫困老人送温暖献爱心的。


但光看望、送东西不够,还要把老人从屋子里拉出来,搬来椅子,让他坐在院子里。


然后举起手机,仔细拍下他们是怎么贴心地帮老人穿鞋、穿衣服。



老人明明行动挺自如的,但由不得自己动手。


只能任凭自己被团团围住,在大家你一手我一手的争先帮忙下,难受得皱紧了眉头。



一旁,还有人摘下口罩,美美自拍。


抓紧记录着自己怎么参与这一场爱心活动。



十几秒的视频,把人看得哭笑不得。


眼下正是腊月,还是新冠感染高峰期,却非得把一个老人拉到屋外吹风受冻,一窝蜂抢着做穿衣服这种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手机还全方位拍摄,把一个孤苦老人的模样展现得一览无余。


处处透露出一层意味:


老人是不是很可怜?志愿者是不是很温暖?大家是不是很感动?



几千条评论,几乎全是嘲讽。


说实话,我相信这些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然大冷天的,谁也犯不着不在家待着,跑到外面折腾。


但为什么翻了车?


当镜头举起,没人在意老人需不需要、愿不愿意,也没人关心他是不是局促、难受。


他们只陶醉在完成了一件好看善举的自鸣得意中。


一件好事就是这么变味的:


当你的善意,完全不在意别人能否承受,就会让人窘迫。


当你的温暖,只是想彰显自己的时候,就是一场自我感动。




03



早年间看到新闻:


某贫困山区学校,举办捐赠仪式。


全校师生站在黄土飞扬的操场上,西装笔挺的企业家将捐赠的现金码得高高的,拉着受助的孩子站在钱堆中拍照。


几十台摄像机前,企业家意气风发,而一旁的孩子却连眼皮也不敢抬,窘迫地攥着衣角。


因为每办一场这样的“公益活动”,每接受一次闪光灯下的采访,就意味着他们得再一次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悲惨家境。


讲生病的娘,瘫痪的爹,漏风的家。



想起新东方董宇辉在直播时说过一个故事。


他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同学提供助学金帮助,但名额有限。


老师就想出个办法:让大家投票选出最需要帮助的人。


也就是说,贫困生们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扒光自己,诉说悲惨,任人品鉴。


当时有个从大山里来的同学,父亲患有尘肺病,家徒四壁。


他其实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少年,但现实的条件让他不得不重重地垂下头。


在每一年的助学金申请会上,一遍遍地撕开自己的伤疤,哀告自己的痛苦,“情真意切”地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乞讨一些怜悯。


董宇辉听着听着,就哭了。


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觉得残忍。


最后,他跑去找了老师,说服对方取消了这个环节。



董宇辉的“多管闲事”,是因为他深知,谁都有不愿公诸于众的窘相,不希望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困苦,不想为外人道的难堪。


你的善意,若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强行将受助者的苦难当作观赏品。


那带去的,就是压力、难堪和负担。




04



我曾因工作原因,受邀去一间特殊儿童学校参加活动,报道爱心人士对这些孩子的帮助。


当时我觉得这应该是件大好事,能让更多人关注,孩子们也能感受温暖。


结果到了会场,我只看到尴尬和心酸。


那些孩子被晾在一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大气也不敢吭。


而“爱心人士”们谈笑风生,相互递着名片,好不热闹。


要拍照了,他们立马就换了张脸,满面慈祥地和孩子谈话,陪孩子看书。


结果孩子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茫然地望着他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