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李文桥的工作经历、职业态度、办案方法和成绩,以及他在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中的贡献。文章强调了他的办案质量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他在处理案件时的人性化方法和司法温度与力度的平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物介绍与工作经历
李文桥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一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他先后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等职务,参与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被赋予‘全国模范法官’等多项称号。
关键观点2: 工作成绩与办案特点
李文桥注重办案质效,追求公平正义,强调不能单纯追求指标,必须高质量办好每一起案件。他平均每年处理诉前调解案件600余件,诉前财产保全案件150余件,审理诉讼案件超过500件,服判息诉率超过90%。
关键观点3: 家事审判改革
李文桥就家事纠纷进行了大量梳理研究,推动家事审判改革司法实践,形成了具有‘德州模式’的家事审判方式。他意识到家事纠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并始终以感情修复为第一位。
关键观点4: 办案秘诀与人性化方法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李文桥的办案秘诀是“人心换人心”。他通过耐心沟通和理解,成功解决了多起纠纷。他强调司法力度与温度的平衡,坚持秉公执法,同时注重人性化方法。
关键观点5: 更多案例介绍
文章还介绍了李文桥处理的其他案件,包括一起离婚案件和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等。他通过精细的调解和公正的判决,成功解决了这些案件。
正文
2010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毕业后,李文桥考入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等职务,参与了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2017年9月,经遴选考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现任该院立案庭副庭长、一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他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法院诉讼服务示范先进个人”“德州市最美法官”“全市法院十佳青年法官”“全市审判执行人才”等多项称号。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李文桥仍在办公桌前忙碌。
“急脾气,办案不等、不抻,不积案子。”熟悉李文桥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
每天6点下班,但李文桥几乎没在8点前回过家。一天的喧嚣结束后,他开始细细斟酌起当天开完庭的案件。“对法官来说,今日事今日毕,永远不可能,但要尽力多做些工作。”李文桥说。
2024年3月,A公司以借据、转账记录等为证据,向经开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B公司偿还借款5000万元。庭审当天,被告未到庭。
原告的证据非常完整,当庭判决看似合法合理。但职业敏感让李文桥心生疑虑,他意识到,近乎完美的证据背后必有隐情,重点围绕款项来源、交付方式、还款情况、有无其他关系、经办人员等细节问题,他向原告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一无所获后,他又拨通了被告的电话,“我们无任何关系”“对债权债务无异议”,双方表述出奇一致,这让李文桥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休庭期间,李文桥和同事前往多家银行调取原被告的银行流水明细,最终发现,A公司于2022年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借”给B公司的资金,事后又通过B公司控制的案外人银行卡转回至A公司账户。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资金交易,通过案外人账户最终形成一个闭环,涉案借款实际并未发生。双方通过此种转账方式,虚构了债权债务关系。
两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也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损害了真实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这起诉讼被认定为虚假诉讼。
法官是“刀尖上的舞者”,李文桥在审理每一起案件时都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态度。他说:“审理案件不能单纯追求指标,不能为快而快,必须高质量办好每一起案件,在向时间要效率的同时,也要让公平正义抵达。”
自2019年9月以来,李文桥平均每年处理诉前调解案件600余件,诉前财产保全案件150余件,审理诉讼案件超过500件,服判息诉率超过90%,无错案、重大过失、重大舆情及违纪违法等情况,审判质效在全市名列前茅。
“特别要强调的是,你们的孩子已经八岁了,你们心里应该清楚,其实孩子的心理已经受到了严重创伤。无数案例证实,草率离婚只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伤痛!作为该案的主审法官,但凡有一丝机会,也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冲动离婚而变成问题少年……”这是一段附在判决书后的判后语,出自李文桥及其团队之手。
2017年5月,李文桥接手了一起离婚案件,女方情绪激动,坚决要求离婚。审理过程中,李文桥了解到,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只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发生争执,导致夫妻感情降到冰点。
“多大点事?就来闹离婚。”这是李文桥的第一反应。冷静下来后,他想到,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大量存在,这是无数家庭面临的共性问题,慎重考虑后,作为主审法官,他认真倾听双方意见、梳理矛盾焦点、疏导双方情绪、稳定孩子情绪,虽没能换来原告的主动撤诉,但李文桥采用了最后的一招,作出不予离婚的判决后,写下上述判后语。
这份用心用情写就的判后语发出后,终于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双方都给他打来电话表示感谢,感谢法官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悉心关注他们的小家庭,三口之家又回归正轨。
这起“小”案件实现了双方当事人“破镜重圆”,这让李文桥重新思考家事纠纷,离婚当事人,加上未成年人子女、双方父母等,因为离婚所搅动的人群数量巨大,因婚姻破裂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抚养、家庭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等社会问题。他意识到,家事纠纷,已不仅仅是个人私事,而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
此后,李文桥就家事纠纷进行了大量梳理研究,始终把感情修复摆在第一位,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推动家事审判改革司法实践,多次完善后,原有的对抗式庭审模式转变为修复感情、弥合亲情,逐步形成了家事审判改革的“德州模式”,全国二十多个省近二百余家法院前来参观学习。
李文桥手中每年有几百件案子,一千多当事人,绝大部分都是“小案”。他说:“我们办理的案件,也许很‘小’,但是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打一次官司,这场官司关系他们的人生冷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起案子都是‘大案’。同时,办好‘小案’,总结好经验,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推进司法进步与社会和谐。”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李文桥的办案秘诀是“人心换人心”。
2022年4月,一起“钉子案”摆在了李文桥面前。因为历史原因,某村村民王某长期无偿占用集体土地种树,村集体欲将土地收回,但王某开口要2个亿,否则拒不清除涉案土地上的树木及其他附属物。多次好言相劝无果后,村委会以排除妨害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在将案件材料烂熟于心后,李文桥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对方是将近80岁的老人。得知来意后,老人态度强硬:“少了2个亿,免谈!”
“大爷,您别多想,我们今天来就是陪您老唠唠家常,帮您出出主意。”在李文桥耐心沟通下,老人慢慢放下戒备心,话渐渐多了。他跟李文桥聊起村庄历史、年轻时的辉煌、自己在村里的威望。一上午的时间,李文桥在旁边耐心听他讲。
临走,李文桥嘱咐:“大爷,后期咱还有程序要走,我再跟您老人家联系!”“好嘞,李法官,我在家等着你。”老人爽朗地说。
这次走访,让李文桥摸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他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调解,一方面启动司法程序。
随后,李文桥找到村委会,跟村干部讲了沟通过程。最终,村委会同意拿出一笔钱补偿老人。
“大爷,咱的林地没有承包合同,依法判,您不但要砍树,拿不出有利证据的话,还得返还承包费。”第二次上门,李文桥给老人讲了利害关系。看到老人态度有松动,李文桥趁热打铁,“不管有没有合同,树是您的,谁也抢不走。咱先找懂行的人来看看,你这20亩树值多少钱,卖了,钱归您。村集体另外再补偿您一笔钱。咱先这样,您老看行不行?”
评估过程中,李文桥全程陪同。“哪怕是一块砖头,一棵草药,只要您觉得值钱的东西,都算上!”他在一旁不时提醒老人。
因为补偿未达成一致,案件如期开庭。考虑到老人腿脚不便,李文桥提前申请,安排专人上门接送。庭审后第二天,李文桥再次找到老人及其儿子,把情理、法理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讲给他们听。就这样反反复复做工作,最终,在李文桥的主持下,老人与村委会达成和解。
化解纠纷仅用10天,但过程却一波三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用“人心换人心”的方法,李文桥磨掉了一件件“钉子案”“骨头案”。
李文桥待人温和,但面对要挟恐吓,他不惧打击报复,坚守法律底线,坚持秉公执法。
他曾办理过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接手之初,被告人就通过各种方式给他施压,并扬言“想出名就让你彻底出名”。李文桥秉公执法,因对审判结果不服,被告人提出上诉,法院维持原判。此后,被告人多次闹访,由于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改变不了“铁案”的事实。
“法官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司法机关的信誉,影响着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作为一名法官,要以为民情怀传递司法温度、以担当精神彰显司法力度。”李文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