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夫人现名卓琳,原名浦琼英。多年来,许多人并不了解她与云南名绅、北伐军少将和著名实业家浦在廷的家庭关系。1993年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述了母亲卓琳出生于“著名实业家”家庭。从此,邓小平岳父浦在廷的身份简要地凸现出来。最近,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史志的研究成果,不仅弄清了浦公身世,还发现了他投身革命并带出一个革命家庭的如烟往事。
从1939年开始,邓小平档案中开始出现妻子卓琳的名字。同时,在“社会关系”一栏中,注明了岳父浦在廷。浦公系出名扬东南亚华界的云南宣威浦氏家族,浦琼英(卓琳)是浦在廷三男四女中的最小的一个女儿。
如今,简单地说出一个浦在廷的名字,已很少有人知晓。但提起云南火腿,无人不晓。而在当年,凡提及将先进真空工艺引进传统食品制造业,并生产出宣威火腿罐头,就必然要说起浦在廷。
据浦家后人回忆,浦在廷在家中排行老二,其父浦春澜的其他三个儿子都子承父业,惟其道路独特。浦在廷自幼不喜文墨,而且生性矫野。14岁那年,他踏上了一条与父辈和兄弟完全不同的道路。那是在1885年的一天,浦家出了一条特大新闻:二少爷加入马帮走了!
现在,已经没人能弄清浦家的二少爷加入马帮的原因。人们只知突然有一天他踏着马帮的哨铃声上路了。浦家也算书香门第,获知这一消息时的情景可想而知。
据说,浦老爷曾命人将二少爷抓回来一顿猛训,无奈,此时浦在廷志向已定,什么压力也改变不了他。不久,他再一次出逃,又加入了马帮。这时,浦家也只得承认人各有志的现实了!
马帮是一个艰辛的职业。穿越东南亚苍莽森林的万里险道,面对的是土匪强盗、毒蛇猛兽和瘟疫疾病。每一趟出征都险象环生。浦家后人至今还常忆起浦公当年遭遇的险情。
毫无疑问,常年的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磨炼了浦公的意志;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增添了他的胆识;激流险滩、绝处逢生使他的生活充满激情。
在上一个临近世纪之交的多变岁月,英法帝国势力已在东南亚地区蔓延,西风东进,商业往来自然多了起来。外国人喜欢中国土产,中国人喜欢外国洋货,货物往来主要靠马帮。马帮总是在帮人发财,但在马帮中也有一个人在思考自己的发财之路。这就是日渐成熟的浦二少爷。
据记载,云南马帮过去除运进洋纱、洋布和洋碱之外,运出的是川盐、火腿和桐油等物。川盐和桐油等物,需从四川筹集,而云南火腿则是当地所产。就是这云南人日常随处可见的火腿,让浦在廷找到一条转而从事实业的工商之路。
在长年的跨国行走中,大量的火腿贸易使浦在廷了解到自己生长的城池就有无价之宝!宣威有宝,浦在廷运宝、押宝、贩宝。但在运输中,他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火腿——这从生猪身上砍下来的大块僵硬什物,非常不便运输。于是,他开始琢磨起改变这个东西的形态。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促使他下定决心转入实业。一是长期的马帮生涯使他多少生出了厌倦情绪。而那时,他受父母之命,已娶乡下一个雷姓女子为妻,并很快添了人丁。面对妻儿,他不想再在外面风里雨里地冒险拼命了,他决定用积攒的钱财从事正当的职业,做一点安稳的事。二是西方文明的传入,生产机器的出现,促成了他改变火腿形态,以促进运输、保存和食用方便。
大约是在20世纪初,浦在廷便邀请一些有钱人共同商议集资办厂的事情。
据史志记载:1902年,他同名绅张守一等人筹资在宣威修了著名的石龙桥;1906年,他又与人捐资修了大屯桥;192O年,他与人捐资修建了保安桥。连续几年,他还与名绅徐东源等发动捐资,修成了城内西、北两街,上下堡大街和西门横街。浦公为大家修桥铺路的事在宣威城几乎家喻户晓。也让他的威望与日俱增,他的构想也渐渐实现。
在得到众人的支持之后,他专门派人到广州学习,并很快从香港买进一套生产罐头的机器。他要将宣威火腿变成罐头,然后以一种新的商品换取财富。
假如马帮生活锻炼了浦在廷的见识与智慧,那么建立罐头工厂就是他想挖的第一桶金。1920年,股份制宣和公司正式成立,浦在廷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第一批宣威火腿罐头由此问世。
据说,宣威火腿罐头上市后,深得东南亚和国内客户的欢迎。它不仅运输、保存和食用方便,那用洋铁皮制成的罐装外形也深得大家喜爱。
从此,宣威火腿罐头与浦在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浦在廷的远见和胆识是成功的。宣威火腿罐头的品牌和效益,一度将他推至北伐军滇军总军需局长、全国总商会副会长的位置。
多少年后,许多地方物是人非,但宣威城上堡街的“少帅府”依然保留着当时的情形。六大院落、占地2500平方米的府邸,展示着浦家18世的辉煌。
在中国革命史上,宣威城并不陌生,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路过宣威。当时,宣威人绝对也没想到,城中望族的浦家三个女儿,将会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三朵金花”。就如当年浦在廷绝未想到自己日后会追随中山先生闹革命一样。
浦家后人分析,在那个特殊时代,作为一个商人,要想不和军界发生联系而图谋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这道出了乱世之中民族工业的单薄,也道出了浦公从军兼商的经历过程。
有资料显示,浦在廷于1916年就涉足军界事务。大约在这一年的元旦,前云南都督、陆军上将蔡锷率军经过宣威,需设宣威兵站筹措后勤给养,当地就推举已任宣威商会会长的浦公为兵站负责人。那段时间,浦公积极筹款派捐,为部队采买粮、布、茶等军需物资。他像处理自己的生意一样,勤政廉明、一丝不苟,深得军队和百姓信赖。
打那以后,宣威兵站几乎成为常设机构,一直为浦公所料理。后来,浦公又与驻防的定时威镇守——即曾与朱德在讲武堂学过军事、并有袍泽之谊的范石生将军结为好友,并在几年的合作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日后范石生拥戴孙中山护驾北伐时,便力劝浦公留在军中,共举大业。
在这时,浦在廷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正义感和革命性。面对军阀混战,民族涤新,浦在廷毅然接受了范石生的邀请,他将公司交给兄弟打理后随范东征。
滇军日夜兼程、直逼羊城。这时滇军总司令为张开儒。经范石生举荐,浦公被任命为旅粤滇军军需处长。在滇军驰援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征途上,他夜以继日地履行职责。
兵马末动,粮草先行。旅粤滇军急需的大量粮秣和物品,浦在廷尽全力动员开明绅士、黎民百姓和亲朋好友共同筹集,为部队征战取得首功。
由于滇军的护驾,孙中山重新回到大本营,主政大元帅府。鉴于此次救驾之功,浦在廷获得一枚五等嘉禾奖章,并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
滇军入粤后,浦在廷晋升为军需总局长。作为一支铁军的后勤总管,他一方面在广州设立了战略后方基地,支援前线。同时,他也忙里偷闲,发展自己的生意,在广州和全国许多地方设立了自己的商号。
在广州期间,浦在廷组织了一次全国食品赛会,云集全国食品接受国人评判。这样,不仅弘扬了民族产品,也为军品订购创造了条件。在他最得意之时,他被推举为全国总商会副会长。
也就是在这次盛会上,他的宣威火腿罐头受到大家赞赏,孙中山和驻粤各军总领纷纷祝贺。其中,孙中山还特别题写了“饮和食德”的匾文。
受中山先生的器重,浦在廷的革命热情特别高涨。在创办黄埔军校时,浦公专门让儿子报考效力。除此外,他还为革命捐资捐物,并动员了大批有钱人支持革命。
然而,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暴风雨来临。
1924年,孙中山进北京,曾叛变革命的陈炯明在北洋军阀的资助下,乘机反扑,广东政府决定东征讨陈。在此过程中,担任东路军的滇军杨希闵按兵不动,并于1925年4月占领广州。当时,负责军需工作的浦在廷对其有违中山先生意愿的背叛行为极为不满,杨希闵觉察后,马上以“莫须有”的贪污罪名对浦公进行了抓捕和审问。很快,浦公被开除出军队,并被关押起来。
许多材料证明,还是范石生解救了浦在廷。不过,也有材料证明,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范石生等镇压叛乱滇军夺回广州,杨匆忙出征,才使浦公幸免横祸。
一场风波,有惊无险。但在浦公入狱时,叛军已查抄了浦公在广州的公司,他的财产基本上丧失殆尽。几乎一夜之间,他变得赤贫如洗。
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浦公终于明白了政治的险恶和世事的沧桑。这时,他终于明白与军阀打交道的血腥。于是,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解甲归田。
据浦家后人回忆,浦公是1925年底回到宣威的。当他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时,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一场讼事。这大概就是中国人讲的“祸不单行”。
当初,浦在廷起家于合股的宣和公司,几经战乱,公司己倒闭,只留下一堆从香港购进的机器。眼见一堆机器成为废铁,股东们干脆把机器一古脑交由浦在廷去处理。于是,浦公便成立了自己私有的大有恒公司。
多少年后,己无法弄清当初股东让机器给浦公时是否有相关的协议。但持股股东遭到损失是肯定的。当初,由于公司倒闭无力偿还,加之浦公又在军旅,估计宣和公司的债务就成了一笔糊涂帐。
或许,股东们是这样想的,浦在廷若发达了,他们还是要归还本金的。事后看,浦公的确发达过,但待他回到宣威时,财产在广州已损失殆尽。
然而,股东却一直没有忘记追缴这笔债务。
于是乎,世态的炎凉、商人趋利的斗争、私人面对金钱的贪婪狡黠都演变成公开的诉讼。就在浦公回到宣威不久,原宣和公司的股东们共同起事,在当局告发了浦在廷。
不过,难关很快过去。此时的浦在廷已谙熟世事的各种规则,丰富的人生历练,已使他能够设法渡过难关:浦在廷收集家中财力,拼命买通官府,让浦家一个老管家代为坐牢,从而使一场诉讼得到平息。
处理债务纠纷有惊无险。虽然破财却换回平安。嗣后浦在廷何去何从呢?这时,浦公天然的冒险精神与善良的天性又故萌重发,他没有甘于沉沦,又选择了一件人们意外的事情去打拼。
1926年,宣威收成无望,百姓眼看断粮。这时,许多不法商贩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时间,宣威粮价成倍上涨。这时,刚经历讼事的浦在廷马上想起前些年宣威遇灾时,他同绅朋救济危难,深得百姓欢迎的往事,决定再当济公。
他当即抛下手中业务,主动联系士绅亲朋筹集资金,从越南购米入境,他将购回的大米一部分在市场平价出售,抑制了奸商;一部分在街上设锅熬粥,施舍穷人。这一项义举,对穷苦百姓而言,如降甘霖。
那年,宣威粮价狂涨几倍,但从越南来的“东京米”救了灾荒,浦在廷一时被大家称为“救世仙翁”。他不仅挽回了往日的脸面,也重新获得与命运相争的勇气。
在千变万化的20世纪20年代里,浦在廷由平凡到高峰,再从高峰到低谷,继而又把昔日的威望失而复得。这其中有浦公的冒险精神,也有当时一个民族工商业者的必然命运,所幸的是在他拼搏人生之时,一个鲜活的家族正在脱颖而出。
从邓榕回忆外公的文章中可见,浦公三男四女此时都已长大,先是长子浦承统,已成人有家。他从小随父经商,子承父业,一直是父亲办厂和打理商号的助手。早在兴办宣和公司时,他是其中一员,利用宣和公司剩余机器创办大有恒公司,他是骨干;浦公在广州时,他随父经商。而在广州遇险之后,他率母亲和妹妹平安回滇,一直支撑着浦家在云南的最后一处商号。
次子浦承纲,被浦公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毕业之后参加了北伐,还担任了连长之职。当初,浦公还是一个具有雄心的人,他深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社会里,必须有军界支撑,所以他希望有个儿子立身军界。但是,北伐革命转眼回到低潮,蒋介石篡改了孙中山的意愿,浦承纲也便心灰意冷,脱离军队回到家中,随父亲和兄弟经营产业。
浦承绪是浦家最小的儿子。浦公从广州回滇后,毕竟开阔了眼界。他从孙中山等在日本的活动感到东洋的复兴力量,于1927年将最小的儿子送到日本。浦承绪到日本后受父亲的革命精神和进步思潮的影响,参加了进步组织,从事爱国活动,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党做一些地下工作。
在社会上流传的浦氏三姐妹,实际上是四姐妹。一般主要提到的是浦公后面的三个女儿。据浦家后人回忆,浦家还有一个大女儿叫浦承静,早年曾嫁给一位云南讲武堂的军人,起初生活还好,后因婆媳关系紧张以及丈夫纳妾,后半生过着凄惨的生活。殊不知正是姐姐的悲惨命运,促进了妹妹们对人生的认识。
所谓浦氏三姐妹是后来参加革命的浦黛英、浦石英、浦琼英。此时,她们均已进入读书之年。而她们的思想正在为浦家带来巨大的政治变迁。
关于浦家后人的回忆,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对浦公充满敬佩和评判。而对母亲雷氏,则洋溢着爱戴和崇拜。
雷氏是宣威农村的一个女子,嫁给浦在廷之后,以勤劳的习惯和宽广的胸怀担起了照料这个庞大家族的重担。浦家后人对其称赞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是一个不知道疲倦的人,既要带孩子,又要操持家务,有时还要干一些田间农活。不仅如此,她是全部家族女性的主心骨,谁有困难都找她,她见谁有困难就会帮着出主意,或贴钱送物,使家族中的女性得到良好庇护。
她出生贫苦,了解穷人,从不让佣人称家中儿女为少爷、小姐,对贫苦人家菩萨心肠,是浦氏家族中最善良的女主人。她虽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护新生事物。一生力主送儿女入学,而且赞同放足,终于使女儿们免受缠足之苦。
雷氏文化程度不高,却深知“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她宽于待人、严于教子,恪守妇道,自己常把“忍字高,忍字高,忍字比天高”挂在嘴边,并以此作为人生哲学。
雷氏在家中威望很高。浦公曾向她求教:“为什么孩子们都那么喜欢你,都不喜欢我?他们和你在一起那么活泼,见我为什么就不说话了?”浦公要得到的答案很简单,他注重的是身教,而雷氏更多的是身教与言传的结合。
1925年,雷氏从广州回云南后,便住在昆明的浦家商号。同长子、小女一块生活。由于她已目睹了广州大都市的生活,她主张把孩子们从乡下县城接到省会昆明来上学。她这一主张得到经历人生一波三折的浦在廷的支持,这也使家人得到真正的团聚。
1926年3月,浦在廷带领女儿浦黛英、浦石英等人来到昆明会合,并把几个女孩子由私塾带进了新学。
正在浦家男子从商、女子好政的局面形成时,浦在廷又回到宣威乡下,进入了他人生又一活跃时期。
1930年,滇黔公路勘测到宣威,这让当年的马帮青年浦在廷有了用武之地。或许正是他对马帮生活的了解,他十分注重修一条公路,结束云南封闭的历史。年已花甲的浦公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翻山越岭设计最佳路线。据说,他还因地制宜促成公路沿县城西河东构筑,防止了城区水患。
接下来,他焕发青春似地出任过宣威县慈善主席、救济管理会理事长及经理,主持操办过救济工作。他还出任过宣威团防局长、火腿同业公会负责人、妇女放足促进会主任、地方风俗改良会名誉会长等职。据《宣威县志》记载,他在抗战期间,担任过宣威抗日救国会常委。
可能是由于广州的经历,浦公看淡了政治,不再怀恋官爵。据说,在龙云主政云南时,曾多次邀请浦公出任曲靖专员,但被其婉言谢绝了。
到了晚年,当年革命军的少将处世准则逐渐系统化了。在他主持修撰的《宣威浦氏家谱》中,他倡导同族的人要光大美德,做到“三要四务”:“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有四务:曰矜幼羽;曰恤孤寡;曰周害急;曰解忿争。”
他这一套仁爱、敬老、修德和济弱扶贫、勤俭持家、善待他人的行为准则,在现代仍是受人推崇的优良传统美德。
浦公见过世面,思想开明。即使退隐田园,也不忘子女的教育和发展。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旧式人物向新时代迈进的过程。而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梦想,促进了子女进步成长!
据浦氏家谱所记,浦在廷夫人雷氏在抗战后因挂念浦氏三姐妹抑郁而终。临别之前,还做了一个三姐妹回到怀中的美梦。而浦公去世时间在1950年,当时卓琳正随邓小平进军西南。卓琳获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带着一个女儿日夜兼程赶赴家中……相信,九泉之下的浦公见到几个女孩子完成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浦家现在在西南还有一些后人,更为称道的是浦氏火腿、罐头现在仍是一个民族品牌!
摘自:《陕西党史》
作者:冯志明
了解更多:
历史巨人
小杨与老爷子的忘年交
放弃斯坦福的伟大女性
2019年院长新生致辞: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中美国运大博弈4:香港这点事3
美军战俘对中共就一个字:服
金灿荣教授段子合集,比相声还精彩!
港剧落幕,深圳更兴,雄安天下
改变世界空运豪赌,绝密飞行美军助攻
财富自由的开端——探寻康波周期中的下一个风口
邓毛谢古打头阵,三落三起三夫人
苏铸之路会启发当年的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