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寮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历」的制作与编纂,不要小看这一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在农耕时代,历是指导农家种植、收获作物必不可少的工具。
日本历是根据中国的「太阴太阳历」,以月的盈亏(一周期约29.5 天)、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周期约365.24 天)为基本制作而成的历法。
因为月的盈亏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并不是整数,所以会产生偏差。为了修正这个偏差,就需要设置 29 天的小月和 30 天的大月,还要每隔两三年设置闰月。为了确定月份,这个时候就要以二十四节气调整偏差。
二十四节气是以回归年的长度为基本单位设定的。从冬至,约每 15 日为一节气,并以此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这样以月的盈亏为基础的历,会以对应二十四节气为指标进行调整,以此区分季节。
△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图》:第五圈标注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又一分为三在最外圈标注了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内侧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立春在艮(丑寅),立夏在巽(辰巳),立秋在坤(未申),立冬在乾(戌亥)。
按照制作好的历,每年在同一时期会在宫中举行「公式仪礼」,日本谓之「公事」「朝仪」。
如每年2 月4 日进行的「祈年祭」;11 月中的下卯日举行天皇向神敬献新榖,同时天皇也自食新榖的「新尝祭」;11 月中的辰日(新尝祭的第二天)天皇会将这些新榖赐予群臣分食,即「丰明节会」。这些仪礼对于以稻谷为主要农作物的日本是非常重要的。
年中行事是以农耕时令为基础,对神佛和祖先的祭祀、祓除污秽与罪孽的活动。
1 月1 日的「四方拜」、3 月3 日的「曲水宴」、5 月5 日的「端午」、7 月7 日的「乞巧奠」、9 月9 日的「重阳诗宴」,这些奇数重叠的日子都有各自的年中行事。
自古以来,祭祀、仪礼就是朝廷政务的一部分,通过年中行事显示天皇的权威与支配的正统性。而阴阳师制作的历,在此时也作为皇权的象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日节会」, 1 月1 日,在大级殿举行天皇、皇后接受公卿朝贺的仪式,随后在丰乐院举行宴会。
「曲水宴」, 3 日,在清凉殿举行曲水流觞的诗会。
「灌佛会」 ,为了庆祝释迦牟尼诞辰,会在清凉殿举行向释迦牟尼像灌甘茶的仪式。而寺院中举行的花祭,至今仍旧可以在日本寺庙中见到。
「献菖蒲」, 5 月通常被认为是鬼怪出没的日子,3 日由近卫府献上菖蒲,并于5 日的端午,在头发上编上菖蒲,用以驱邪。
「神今食」,11 日的晚上,将不净的火熄灭,点燃崭新的火,并以此来烹煮米饭。敬献给天照大神的同时,天皇自己也会食用。
「乞巧奠」, 7 日晚,中国传说牛郎和织女会在这夜相会。日本的习俗是在清凉殿举行管弦诗歌的游艺,这夜天皇也会观赏星合。
「驹牵」 ,16 日,从东国进献马匹的养马人会从逢坂之关牵着马匹来到京都,并以此敬献给天皇,天皇也会将马匹赏赐给大臣。
「重阳诗宴」, 在紫宸殿会举行饮菊花酒、祈求长寿的活动。
大雪·冬至
大雪·冬至「丰明节会」, 天皇将新谷赐予群臣分食的仪式,并有五节舞的表演,公卿们会吟唱催马乐(雅乐的一种)。
「追傩」 ,30 日宫中会举行追赶恶鬼的仪式,后来这也演变为民间的习俗。
许多人会把「节分」与二十四节气搞混,实际上节分起源于阴阳道,是日本杂节之一,取「分开季节」之意,指每个季节起始之日的前一天,从江户时代开始多指节气「立春」的前一天,即2月3日。
在「节分」这一天会有许多仪式,宫里会举行「延喜式」,在大内里各个门口装饰上用彩土制作的土牛童子;神社内会举行「节分祭」;寺庙内会召开「节分会」。
而在普通百姓的家中,日本人会边喊着
「福进来,鬼出去」
,边向地上撒煎好的福豆以驱鬼,一说由家里的父亲撒豆,一说每个人要撒与自己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当天,人们还会按照当年的吉祥方位摆好惠方卷,意在祈求平安健康;出门时,还要穿上与自己平时的打扮非常不同的服装。在东京浅草、京都花街等地,艺伎们也会换上其他服装出门。
林默成.text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picture courtesy
陈雪珺.illust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