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司法部暂停执行《反海外腐败法》(FCPA)。
这一消息很快刷新在了不少外资所和“红圈”所律师的朋友圈:作为一项成熟业务,FCPA给他们贡献了相当一部分收入。根据知名博主“敏大是一只柯基”的说法:
“
不少项目外所拿大头,红圈所拿中头,律师干苦力,为各大律所的合规团队贡献了不少创收。有的合伙人还戏称FCPA项目是 ‘印钞机项目’。
”
既“涉外”,又以美国为主,这项条线清晰且收益可观的业务,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端业务”的身份标签。只是,政治巨手一挥之下,便似乎要倏忽间陷入停滞。
抛开原本踌躇满志打算长期从事FCPA的萌新律师何去何从不谈,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当海外政治风向都能一键清空律所的金库,那些关于
业务如何分三六九等
的傲慢标签,是不是也该被扔进碎纸机了。
尽管从未有明文规定,但每个法学院毕业生可能都听过前辈的谆谆教诲:"做IPO的是金领,搞离婚官司的是蓝领,至于蹲看守所门口发名片的......大概算灵活就业人员。"
客观来看,
律师行业长期存在着一套心照不宣的业务分层逻辑
:
低端业务
常被视为律师执业的“底层基石”、万金油律师的首选优选,比如基础的合同审查、简单的民事纠纷调解等。这类业务,门槛低,工作量大,收费低廉,往往是年轻律师、小律所的“主战场”。律师们埋头苦干,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只能赚得微薄报酬,是行业“食物链”的底端存在。
高端业务
则头顶光环,身处金字塔尖。诸如复杂的跨境并购、大型知识产权诉讼、高端商业谈判等,技术含量高、专业要求严、收费昂贵。能涉足其中的律师,无不是业内资深大咖、知名律所合伙人,他们凭借深厚专业功底、丰富执业经验、广泛人脉资源,为企业巨头、跨国公司保驾护航天价交易、棘手官司,动辄收取天价律师费,是行业仰望的“高收入阶层”。
中端业务
夹在两者之间,处理一些常见但不算简单的公司法务、常规诉讼案件等,收费中等,专业要求中规中矩,是众多中小律所、有一定经验律师的“主阵地”,默默支撑起律师行业的“中部脊梁”。这种分类模式在过去的市场环境下似乎运行良好,不同层级的律师和律所都能在各自的业务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套分类的本质,是行业对资源分配与身份认同的隐形标尺,这种鄙视链堪称法律界的"五行相克":
非诉瞧不起诉讼,涉外俯视本地,公司业务碾压个人客户。
某红圈所合伙人曾调侃:"我们按小时费率和西装价格划分业务段位。"
当然,熨得再挺的西装,也扛不住市场的西北风。随着市场格局的分裂和重组,这种“阶层固化”正被现实瓦解。
整个2024年,律师行业的“寒冬期症状”更明显了,市场环境越发严峻和复杂多变——就像饭局上最受欢迎的祝酒词不再是"业务高端化",而是朴实无华的"苟住别死"。
比如
供给过剩
:从业人数像吹气球般疯涨,全国律师人数突破75万,增速屡创历史新高,但案源的增速却远远跟不上。法律专业毕业生年年创新高,大批非法律专业人才也跨界涌入,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试图分一杯羹。
再如
多道竞争
:法律咨询公司等泛同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它们以更灵活的运营模式、更低的成本结构,抢食法律服务市场份额。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业务高端还是低端的标签,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或如
客户变化
:企业法务预算收紧,某央企招标文件中甚至明确要求“同类业务报价不得高于市场均价的70%”。盈收压力之下,小律所、年轻律师不再幻想一步登天,承接高端业务平步青云,而是俯身深耕基础业务,挖掘其中潜在价值,用薄利多销积攒口碑、积累资金;大律所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拓展中低端业务版图,以量补价,维持营收稳定。业务高低端的划分,在生存面前,沦为笑谈。
显然,客观趋势面前,主观意愿无足轻重。
“
管他高端低端,能变现的就是好端。
”
在成都某看守所门口,刑事律师老王可能每天举着“取保候审咨询300元”的牌子蹲点。同一城市,某红圈所刑事团队的负责人李律师或许刚签下一单受贿案,律师费600万元。
这种差异的根源显然不是业务类型:同为刑事辩护,谁更“高端”谁更“低端”?
当然,也可以拿客群和业务细分找补,但一个难以辩驳的事实是,
律师个体的收入更多受制于身份定位,而不是业务高端还是低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拉案-办案-跑腿”的基本分工体系中,你的定位是哪一种?
这是个大竞争的时代,与其纠结业务档次,不如想清楚自己能吃哪碗饭:
擅长交际、人脉广的律师,可将重心偏向“拉案子”,凭借敏锐市场嗅觉、卓越沟通能力,挖掘潜在客户,为律所、团队输送优质案源,以提成、分红等形式获取丰厚回报。
精于法律专业、庭审应变能力强的律师,专注于“办案子”,打磨专业技能,将复杂案件抽丝剥茧,用专业胜诉率赢得客户信赖、同行尊重,口碑相传,案源滚滚。
至于仍困在“跑腿”环节的律师,与其于行业内卷的负面信息流里持续内耗,不如早些拥抱技术,更高效地完成证据收集、文书送达等基础工作,为办案律师减负,也为自己争取更多学习成长的空间。
至于未来,只需记住:
律师个人的定位和能力决定了其在行业中的价值,而非所从事的业务是高端还是低端。
有人专攻企业家涉刑案件,靠的是顶级学府教授组成的专家论证团;也有人深耕社区,靠的是和辖区派出所民警二十年撸串交情。当寒冬来临,后者可能反而会因为"刚需赛道"也活得挺滋润。
最后谈谈AI:
如果说大环境的变化是分解高低端业务体系的土壤基础,那DeepSeek的出现应该算是给这套鄙视链的终结一拳。
原因无他:当人们发现AI已经能清晰明了地拆解问题并将推理过程原原本本地呈现给你,当AI在码字撰文乃至吟诗作赋上的质效超过了9成真人——如果再进一步解决掉数据库时效性和幻觉/编造问题,律师的唯一优势是不是就只剩下硅基生命所不具备的人格温度和情绪价值了?
所幸,盲目的恐慌并不多,毕竟人类对于“工具”仍有着几万年使用经验所延续下来的掌控力。许多清醒的律所管理者已经意识到,AI对于机构运作的提效必然指向整个业务分类和执行流程的变化——智能系统完成海量合同条款比对、风险点标注的时间以毫秒计,律师只需稍作审核、补充个性化建议,服务质量不降反升,效率却提高数倍。
如果不将业务分类转向更体系化、务实的维度,依据业务价值、技术含量、创新程度等多指标综合评判,如果不能顺应潮流,学习并掌握AI技术应用的主动权,那在未来业务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也注定会是个时间问题——即便守着传统高端业务的资源或人脉优势,也因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在长期竞争中难敌善用AI的同行。
“
未来律所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业务档次,而是将技术嵌入工作流的深度。
”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律师行业“低中高端业务”的分类模式,已然过时。从传统分类的约定俗成,到行业寒冬期的失灵危机,再到特朗普一纸行政令的启示和DeepSeek等新生代AI的冲击,这套老旧分类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
或许,我们期待已久的这个传统行业的“寒武纪大爆发”,已经不远了。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请谨记以下三条建议:
1. 抛弃"逼格幻觉":
能帮客户在直播间避免法律翻车,或许比起草华丽的英文协议更有价值。
2. 重构能力坐标系:
与其纠结业务段位,不如算清自己在"案源-专业-执行"铁三角中的生态位。
3. 拥抱科技平权:
不久之后,会用AI的初级律师,可能比二十年经验但坚持手写答辩状的老法师更抗周期。
一句暴论:行业寒冬期,最先冻死的往往是那些穿着"高端"皇帝新衣的人。毕竟市场很现实——它从不为情怀买单,只对生存智慧颁奖。
毕竟在这个时代,真正的"高端"或许是——活下来,并且活成别人付费学习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