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拟将锂电池相关的关键技术纳入出口限制范围,特别是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
碳索储能网认为,此举旨在保护国内尖端技术,应对全球技术竞争,或将对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产生影响,加剧其分化,从而推动中国锂电池企业市场份额的稳固。
出口限制并非储能出海“紧箍咒”
时间回溯到2024年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布总裁办1号文件提出“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的口号,“再不出海就晚了”成为国内锂电企业的共识。
碳索储能网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等较早出海的企业在境外市场的表现显著优于国内业务。2023年,宁德时代境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0.29%,毛利率为25.19%,2024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9.65%。相比之下,其国内业务营收同比仅增长7.25%,毛利率为21.8%。亿纬锂能2023年境外业务毛利率为25%,2024年上半年为21.73%,远高于国内的14%。
分析背后原因,海外储能市场向中国锂电企业磷酸铁锂(LFP)电池敞开大门是关键。以亿纬锂能为例,2024年其全资子公司亿纬储能便与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美国储能创新公司AESI分别签署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协议。
那么在锂电企业纷纷拿下海外储能大单的背景下,对磷酸铁锂等制备技术进行出口限制,是不是给锂电产品出海戴起了“紧箍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出口限制并非一刀切,而是出口限制的技术必须经过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的批准。
企业需获得技术出口许可意向书后,才能进行实质性谈判并签订技术出口合同。合同签订后,还需提交相关文件申请技术出口许可证。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将对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技术出口。
其次,
中国化学
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指出:本次被限制出口的无论是磷酸铁锂制备技术,还是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均有设定相应的技术指标。主要限制的是下一代高端铁锂制备技术,对于当前大批量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并没有限制。
限制出口技术指标
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厂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管控标准,许多海外布局也未涉及目录中限制的高端技术输出。因此,刘彦龙认为此次《目录》对国内一系列电池级锂化学品生产技术出口设下的层层关卡,并不会对全球锂行业和国内储能企业出海造成太大影响。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锂电池关键技术的限制出口不是给储能出海戴上了“紧箍咒”,而是为储能出海插上了“三根毫毛”。
“三根毫毛”:底气、元气、局气
2024年5月,曾毓群鼓励内部出海之际,欧盟调查小组却在向中国车企索要电池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
相关
消息
爆出后,也
引发
舆论
哗然。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电池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与此同时,我国锂电企业在海外绿地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鉴于我国企业在全球锂电产业端的影响力,以及欧美国家渐高的贸易城墙,碳索储能网认为,欧美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索要敏感商业信息的戏码不会断绝,中国锂电企业应未雨绸缪,寻求应对之道。
最新推出的限制目录或是一种解法。
该目录给出海锂电企业插上的第一根毫毛就是底气。
底气足了,话语权硬了,中国企业面对不公正待遇可以更坚定地说NO!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限制相关先进技术出口,有助于国内电池及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巩固我国锂电池产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此外,目录调整还给国内锂电企业出海插上了“元气”的毫毛。随着磷酸铁锂等电池技术出海,相关专利朝海外溢出也在所难免。但站在国家角度看,“其希望高端技术专利能够留在国内,率先实现生产,等技术成熟再向国外转移”,刘彦龙说。
碳索储能网认为,限制相关技术出口,将引导国内企业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保密性。高端技术专利留在国内,国内企业有望加大对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技术的创新研发投入,将锂电产业高附加值技术在国内转化应用,有助于保障储能企业出海时电池材料供应的稳定性。长远看,相关高端技术积累越成熟,供应更充足,储能企业出海之路的元气就越充足。
最后,限制目录的推出有望让锂电企业更“局气”。“局气”在形容企业时意味着遵守规则、一团和气、合作共赢。碳索储能网认为,目录调整或可对由追求盲目海外扩张导致的“内卷”现象起到一定遏制作用,引导行业资源向有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推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通过“组团出海”提高整体竞争力。
长远看,
“
局气
”
符合所有
锂电
企业共同出海、实现共赢的长远利益。正如目录调整的初衷旨在
“
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创造积极条件
”
。碳索储能网认为,在
“
三根毫毛
”
的
保驾护航下
,中国企业未来
有望完成国内创新到技术输出、产能出海,再到产业链整体出海的三步走。
(个人观点,或有偏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