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上海开票 | 三部德语区青年编剧作品一次看尽!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4-10-15 17:00

正文


2024年秋,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联合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继续举办 “剧本市场”德语剧本朗读和工作坊系列活动 ,该项目获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以及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支持。


通过“剧本市场”德语剧本朗读和工作坊系列活动,来自德语地区的三部青年编剧的作品—— 《合唱团》 (多米尼克·布施,瑞士)、 《水》 (安娜·格施尼策,生于奥地利)和 《消失的艾丽斯》 (塞尔玛·凯·马特&玛丽·吕西安·维斯,瑞士)将首次被译介至中文,并分别由中国导演以中文剧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该项目旨在支持年轻戏剧创作者,促进戏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01

《水》


点击图片,即刻购票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26日(周六) 19:3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演出语言

中文


剧目介绍


雅娜邀请家人们相聚在湖边,共同参加新生女儿的洗礼仪式。妹妹克里斯不仅是雅娜的知己,在性情和世界观方面也是她一个好斗的对手。 姐妹俩都是家庭暴力的幸存者,但她们处理共同暴力史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记忆的碎片如惊雷般碰撞,聚会的和睦氛围岌岌可危。这个夜晚,旧日的阴影将在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诗意地浮现:羊水,湖水,童年的鱼缸……水中隐藏着一个家庭的秘史,水把我们连接在一起。


哪些结构使得暴力成为可能,而我们又怎样不自觉地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在代际创伤面前,受害者与施暴者间的关系难以厘清,如何找到一种共同语言来面对这个问题?该踏入哪片水域才能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


导演的话


以核心家庭中的 性别暴力事件 为切入点,《水》描绘了四代人跨越不同阶级与历史阶段的生活,以考察渗透于社会各场域中的结构性父权暴力:职场潜规则、校园霸凌、环境污染、侵略战争……创伤无处不在,且同根同源。编剧安娜·格施尼策在高度现实化的叙述中平行穿插了多声部、多视点的潜文本,以一种 去暴力化 的细腻笔法来揭示暴力的结构,这让剧本有了一种以柔克刚的诗意力量。


我希望能尽我所能,通过演出将这种抵抗的智慧转译给观众,向粗粝的现实释放净化的因子。

——导演 洪天贻


主创团队


编剧 安娜·格施尼策

Anna Gschnitzer


1986年生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目前生活工作于德国慕尼黑。她曾于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语言艺术学院学习比较文学,并获得LiterarMechana年度奖学金。作为剧作家,她的首部剧本上演于维也纳Drachengasse剧院与Werk X剧院。剧作《马儿们.充电一次并模拟孔雀》上演于德国斯图加特Rampe剧院。《堕落》荣获慕尼黑德语戏剧推广大奖观众选择奖、《单纯的人》获得海德堡剧本市场观众奖。她曾是斯图加特Rampe剧院的合作研究员,也是戏剧团体Bureau的联合创始人和Studio Furio艺术家团体的成员。

翻译 王雨宽



自由译者,戏剧爱好者。译作有:《散步》(罗伯特·瓦尔泽)、《一亿亿亿字节人生》(奥利维亚·文策尔)、《动物之名》(莱昂·恩格勒)、《死去的朋友们》(阿丽亚娜·科赫)。



导演 洪天贻


戏剧导演、编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伦敦大学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高级剧场实践硕士。作品有《你喜欢高椰子树,还是矮椰子树?》《花园》《幸运观众》《百词斩》等。导演作品曾受邀参加乌镇戏剧节特邀单元、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环境朗读单元、声嚣读剧节等。剧本见刊于《花城》、《中国作家》。她试图在日常叙事中捕捉当代人的内心风景,用非现实化的语法描绘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近期获选2025年瑞士文化基金会驻留艺术家。



执行制作 徐影


英国萨里大学-舞台与制作管理MA.曾于新加坡戏剧行业工作。参与过话剧,音乐剧,京剧,儿童剧,肢体剧,实验剧场,纪录剧场,沉浸式剧场,文旅项目以及音乐会等不同类型的演出。主要参与项目有:《湘江之上》《大秦》《辅德里》《拉赫玛尼诺夫》《伪装者》《水曜日》《十面埋伏》、《阿波罗尼亚》《道林格雷的画像》《只有河南戏剧幻城》《1949司徒公馆》《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女士优先》等。


舞台监督 李自超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红色沉浸式戏剧《代号1921》执行导演,沉浸式戏剧《风声》执行导演,实景演艺《水与火之歌》戏剧导演。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舞台监督,音乐剧《谋杀歌谣》舞台监督,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话剧《路遥的世界》舞台监督。


助理舞监 缪天瑜


南京传媒学院22级戏文专业在读。音乐剧《恐龙复活了》制作助理,话剧《别掰开我的胶囊》《挽黄昏》《高塔上的公主》舞台监督,中央电视台CCTV14《超级玩具店》策划及编剧,“庆祝南京解放75周年戏剧展演”活动执行。


灯光执行 王昊玉


上海戏剧学院灯光设计MFA.项目经历:《夺魂索》《秘密》《理发师陶德》《命运变量手册》《花果山》《太空白蛇传》《密室》《从天而降》。


音响执行 龚玲令


剧场人。曾在《一只猿的报告》《笑忘书》《罗密欧与朱丽叶》《禁闭》等国内外剧目中负责音响与音效执行、技术翻译等工作,导演作品《我找不到我的黄桃罐头盖子了》入选第二届GOAT青年剧展“戏剧在读”单元,参与项目《午夜电影》《做家务的女子雕像》。


服化执行 刘昱利


影视服装设计师,物理特效化妆师。先后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旗下伦敦时装学院,中央圣马丁以及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多次在伦敦时装周及上海时装周参展品牌中担任秀场执行及设计。作品曾在英国国家剧院展出,参与过湖南卫视百变大咖秀第六季的前期筹备。


演员 丁辰西


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主要作品:音乐剧《蝶变》《LIZZIE》《青春禁忌游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不好意思,生不生娃让我好好想一想》《疯子与赞美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速记员》《洗衣服》《我,堂吉诃德》等。话剧《疯人说》系列《归来》《不存在的对谈》等。


演员 陈熠红


双语演员、导演,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古典戏剧表演硕士,主攻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肢体编创剧)、《第十二夜》(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一报还一报》《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话剧《萨尔佩特里埃医院》《普罗米修斯实验》;沉浸式戏剧:《玩味探险家》;大型木偶活动编创《Walk with Little Amal》等。其主演的话剧《萨尔佩特里埃医院》获得了美国2024年度海伦·海斯戏剧奖的最佳剧目奖。


演员 马鸿飞


搞搞表演,搞搞肢体,鼓捣自己的这么一个人。主要作品:《欢迎来到人间》《在温暖的日子里》《我好吗》《白条肉》《红鲱鱼》《哈姆雷特》《本来我们应该跳舞》等。


演员 小米(曲义铭)


线下新喜剧演员,打击乐手,同时参与创作演出小丑剧及偶戏。主要作品:2018乌镇戏剧节作品《唱酱小镇》;2021乌镇戏剧节/上海国际喜剧节 小丑互动独角戏《暗恋狂想曲》;2022物件剧短视频《R U Blue?》获北京国际影偶节最佳潜力奖;2023创意小丑剧《我与你相遇又分离》上海文广SMG沉浸制造局参演剧目/深圳艺穗节展演剧目/2024上海郊野戏剧节一等奖。


演员 赵艺杰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木偶)系本科。曾参演:上剧场(刘晓邑导演版本)《鲸鱼图书馆》;上剧场《蓝马》;上剧场《暗恋桃花源》;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扶持项目(赵以导演)《梦中人》;棱镜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赵以导演)《桃花圆寂》;首届会昌戏剧季小戏单元邀约作品(李旻原导演)《白条肉》;杭州国际戏剧节《困》;沉浸式戏剧《金钱世界》;影视《那些年,我们正年轻》。


演员 廖浠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演员、导演、主持人、歌手。参演多部舞台剧、影视剧。主演独立电影《孤岛终结》获众多国际科幻电影节大奖。





02

《消失的艾丽斯》


点击图片,即刻购票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27日(周日) 16:0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演出语言

中文


剧目介绍


母亲艾丽斯消失了。 来自养老院的消息打乱了三个女儿的日常生活,她们不得不聚在一起,思考母亲、以及她们与她各自的关系。艾丽斯不是一直在出走的路上吗,我的意思是,通往另一条生活的路上?对了,她有一个隐秘的爱人,那个女裁缝,对么。当然, 这从来没有在家中公开聊过。女裁缝像一个影子,若即若离,正适合各种的投射。她们回顾着成长过程中确凿的记忆,不同的版本,也想象着那些潜在发生的遭遇。


母亲的消失,指向一片空白 ,共同生活中缺失的那些,沉默,关于家庭角色,归属与期待。微妙的暴力从这片禁忌的空白中发散出来,就像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洞?



导演的话


这是一个 很隐晦 的文本——充满了欲言又止和不可言说。正是这种隐晦,让我们找到了接入口。在我们的文化里,“母亲的情欲”是如此沉默;而剧本中的三个女儿,反复拼凑着母亲,却始终面目模糊,回忆的动作充满不确定的向外试探,和自我揣测。


同时,这也是一个 非常感官(sensual) 的文本,声音、触觉、气味……开始于语言碎片的缝隙,在能指与所指之间,母亲/女儿/母女最细微处的情感距离。咯吱作响的木地板,手指轻轻触碰垫肩,藏在樟木衣柜隔层里的信件,每周二响起的电话铃声,过往在当下呼之欲出——或许我们在找的并不是艾丽斯?

——导演 吕雨舟


主创团队


编剧 塞尔玛·凯·马特尔

Selma Kay Matter


出生于苏黎世。马特尔曾是2020年PROSANOVA文学节艺术指导团队的一员,并且是《BELLA triste》杂志的联合编辑。作为作家和戏剧构作,塞尔玛·凯·马特尔在不同的艺术集体和不同领域跨界工作。自2020年以来,马特尔与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Marie Lucienne Verse)合作创作。其共同创作的戏剧《爱丽丝消失了》获得了2022年托马斯·伯恩哈德奖学金,其最新作品《Alias Anastasius》于2023年3月在柏林剧团(Berliner Ensemble)首演。凭借剧作《Grelle Tage》马特尔荣获2022年汉斯·格拉策奖(Hans-Gratzer-Preis)和2023年内斯特洛伊奖(Nestroypreis)。



编剧 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

Marie Lucienne Verse


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在柏林长大,自2015年以来一直生活在莱比锡。她目前正在读大学,方向为文学创作和心理学。最近,她在第《28届Open Mike文学竞赛文集》中发表了《Wohnung》(《住所》)一文,并在2021年《诗歌年鉴》(Jahrbuch der Lyrik 2021)里发表了诗歌“Räumung”(《清场》)。她的随笔《揭秘人物》获得了2020年Wortmeldungen资助奖。塞尔玛·凯·马特尔和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共同创作的第一部戏剧《爱丽丝消失了》(Alice verschwindet)片段刊登在《DRAMA戏剧文学杂志》上,并在Kabeljau&Dorsch的播客中播出。



翻译 张灯



文字与剧场工作者,从哲学向文学和戏剧跨界,柏林表演团体“Nomadic Minutes/游牧分钟”主创,柏林文学研讨会(LCB)Fellow,德国联邦译者协会柏林勃兰登堡分会(BDÜ LV BB)理事会成员。


导演 吕雨舟


独立剧场创作者,当代表演团体老妖精ensemble联合创始人。剧场实践围绕“纪录剧场”、“集体创作”和“社会介入”展开,常在工作中使用“真实素材”(口述、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杂糅。作品曾受赫尔辛基艺术节、挪威易卜生奖,乌镇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机构邀演或委约;入选Theaterformen2017, 台北艺术节2019,柏林戏剧节2024 fellowship参与国际论坛交流。


声音设计 小白能Bi-NON


小白能Bi-NON是一位音乐人。2015年起,以“小白能”为代号开始进行声音创作,从微声、噪音、环境音乐,到如今的解构主义、电子、步法等,表演场所跨越艺术空间及地下俱乐部。与此同时,小白能Bi-NON也与剧场以及其他媒介艺术家合作,创作覆盖声音、视频、互动装置、表演和文本。其目前的创作研究方向侧重于个体身份、以及信息社会中的无意识效应。


演员 吕彦霓


吕彦霓,影像/行为/剧场创作者。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过往参展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建筑艺术节、NWHFF新浪潮青年作者影像展、「登 陆」水泥公园现场艺术节等。剧场作品有《禁闭所》《唤醒》《水中的歌利亚》等。


演员 杨西悦


杨西悦,戏剧导演/编剧/演员,现居上海。作品见于蛇口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酷儿影展、阿姆斯特丹独立电影节,等。她选取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却让演出的事物“看似真实”,以作品展现生活“清醒梦”一般的本质。近期创作研究方向关注视障、女性、酷儿及厂矿子弟。杨西悦持有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的硕士学位,重庆大学德语专业的本科学位。


演员 陈熠红


陈熠红,双语演员、导演,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古典戏剧表演硕士,主攻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肢体编创剧)、《第十二夜》(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一报还一报》、《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话剧《萨尔佩特里埃医院》、《普罗米修斯》;音乐剧《爸爸的信》;沉浸式戏剧:《玩味探险家》;大型木偶活动编创《Walk with Little Amal》等。其主演的话剧《萨尔佩特里埃医院》获得了美国2024年度海伦·海斯戏剧奖的最佳剧目奖。





03

《水》


点击图片,即刻购票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27日(周日) 20:0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演出语言

中文


剧目介绍


2001年10月,“9·11”事件一个月后,30名卢塞恩合唱团成员在瑞士阿彭策尔集结,计划在一周排练后举办音乐会。然而,就在他们排练的时候,卢塞恩发生枪击事件,一名男子将突击步枪藏在吉他盒中,借故进入前女友的合租公寓,杀害了两人,其中一人是合唱团成员的女儿。这位母亲被送回卢塞恩,合唱团陷入震惊。他们本来打算取消音乐会,但有人说:“我觉得我们明天应该一起唱歌。”这句话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多米尼克·布施当时是团员之一。二十年后,他重新联系了许多当年的成员及受害者亲属,创作了《合唱团》。这篇 多声部文本 反抗暴力带来的无力感和沉默,展现了思想、情感、身体、呼吸和歌声的交融力量,最终战胜了暴力、孤立和孤独。


主创们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