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收藏
中华收藏网以“互联网+艺术品+金融+拍卖”创新模式, 是一家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交易、艺术品拍卖、鉴定评估、书画定制、网上开店、网上展览、手机版鉴宝、软闻发布、行家交流等线上下合作共赢平台。欢迎您,尽在“玩收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注意!这些股拟遭减持 ·  17 小时前  
揭幕者  ·  洗一洗! ·  昨天  
节点财经  ·  「2025崔十条」: 企业增长的新思路 ·  2 天前  
北京交通广播  ·  判了!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 ·  2 天前  
北京交通广播  ·  判了!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玩收藏

中国人何以喜欢画山水?山水画的收藏价值在哪?

玩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2-29 12:08

正文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画为什么最爱画山水?其实,就像西方宗教画,是因为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中国的山水画里,是“高士”们对于自我同样有着精神追求和修炼。看看下面的内容,估计你就能深刻理解了。


宗教画和山水画,东西方都各有执念

1,《般若心经》

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1,《般若心经》

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画山水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这是教科书里的词汇。可是为什么王朝时代的所有杰出的头脑都热衷于此,且一画就是一千多年呢?


“热爱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变地画了一千多年,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他们难道没有想过用些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在欧洲也有过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画种,那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画……”


拉斐尔《西斯庭圣母》


宗教画?脑海里浮现出在慕尼黑美术馆里见到的精美的作品,被它们的气息深深打动。这样的绘画是用来进行精神修炼的。


山水画难道是古人进行精神修炼的工具?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中国王朝时代的山水画难道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在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


是啊!光凭“对自然的热爱”是不能解释这一千多年的执著的。而且,古代中国的词汇里面是没有“哲学”这两个字的。“表现了画家的个人情感”,那为什么所有的山水画都以“士夫气”和“逸品”作为自己的旨归呢?


难道现代中国的艺术理论故意地隐去了山水画背后所强调的?他们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宋 赵伯驹《仙山楼阁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的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精神修炼为什么就一定要画山水画?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局部


据资料﹕王维—习禅,苏轼—习禅,黄公望—修道,倪瓒—习禅,吴镇—习禅,董其昌—习禅。


噢,原来是这样!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山水画只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罢了。


“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的。


“心性”的精神修炼才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五代荆浩《匡庐图》


也是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内在动力。古人原来不是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那么,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标准,当然也是山水画的标准了。这套精神修炼法的追求,当然也是山水画的追求。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最高境界,也会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难怪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那么地强调“静淡远”的气息了。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原来如此!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才是古人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宋郭熙《早春图》轴


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


在中国的精神发展史上,不仅出现了像敦煌石窟、永乐宫壁画那样的“宗教画”,通过“士”人们的努力,还发展出了一种更直接的形式——用山水画的“意境”来表达人类精神的实相!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进行着对“神”的崇拜,并以此来锻炼西方的精神。


而是演绎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具体的训练方法,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与艺术,锻造出了一个与“神”不同的精神世界。

溯本还源才发现,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媒介和语言,把“心性”修炼体系中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传达出来呢?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答的。


古代山水画的“玄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