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辰院士率先提出“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全面健康照护的“六字箴言”
2022年1月9日,在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王辰院士率先提出“防诊控治康”理念,几个月后增加“健康促进”部分,确定了“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实施全方位、全面健康照护的“六字箴言”。呼吸界、医学界开始从主要关注诊疗、防治向全面关注“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即“促防诊控治康”)转变。“六字箴言”成为指导医学学术与卫生行动的重要思想观念与方法。
1月10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近年来,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对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进行了重新修订。该指南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
3、国家卫健委发布《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2月1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基于2016年国家将慢阻肺疾病纳入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以及国家提出的「大病不出县」两大背景之下,结合目前已有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医院专家团队受国家卫健委委托执笔撰写完成。本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各县域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一体化医疗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4、《柳叶刀》子刊:感染1年后新冠康复者体内仍存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
3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单位在传染病权威期刊《The Lancet Microbe》在线发表论文,揭示COVID-19康复患者在感染1年后体内仍存有SARS-CoV-2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5、《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新增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4月21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做好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实际情况,国家卫健委组织对2017年版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及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2022年版)》和《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新增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
6、王辰院士团队《柳叶刀》子刊发文首次明确我国烟草依赖的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
5月3日,《柳叶刀-区域健康》在线发表了由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英华研究员团队完成的《中国烟草依赖的患病率与影响因素:基于201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结果》。该研究首次明确了我国烟草依赖的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对我国控烟,特别是临床戒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7、《柳叶刀-呼吸病学》:新冠肺炎住院患者2年纵向随访研究揭示新冠远期结局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2日,《柳叶刀·呼吸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日医院曹彬课题组联合中国医学医科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课题组等团队共同完成的新冠康复者2年随访研究。该研究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已经详细介绍了新冠康复者急性感染后半年和1年的临床结局,此次完成的2年随访对于进一步明确新冠康复者的远期结局,了解新冠长期影响的纵向改变,完善新冠感染的自然史十分重要。
8、《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发布
6月22日,《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定。其以国家批准的应用指征为原则,以国内实际可应用的药品为基础,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整合了近年来肺癌筛查、诊断、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以及随访等诊治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合理的推荐建议。
9、《PCCM科规范化建设标准2.0》7月1日正式实施,1万6千家医疗机构参加规建
7月1日《PCCM科规范化建设标准2.0版(二、三级医院)》正式启用。1月9日,新标准在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正式公布,经过了半年的试用期,新标准围绕六大核心内容进行补充修改,以完善PCCM专科内涵和「促、防、诊、控、治、康」为原则,从「信息化、医疗质控、人才培养和平疫结合」四方面进行更新。
此外,第十七轮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二三级医院认定于2022年6月30日结束,新增255家二、三级医院。同时对125家医院进行复审。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有15996家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
10、呼吸道过敏原十年流调成果发布,螨类仍为我国主要致敏原
8月12日,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2008年至2018年间中国哮喘和/或鼻炎患者的环境和致敏情况的改变》研究结果,解答过去10年我国哮喘和/或鼻炎患者的屋尘螨、花粉以及动物致敏率显著升高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解读中提醒,螨类仍为我国主要致敏源,当下需要调整相关政策以缓解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适当减少沙蒿的人工种植,以限制对尘螨和蒿属植物的致敏。
11、新一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名单公布,瞿介明主委当选总编辑
8月20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在北京召开第九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九届杂志编委会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当选第九届杂志总编辑,曹彬、陈良安、陈荣昌、李亮、李时悦、李为民、沈华浩、孙永昌、唐神结当选副总编辑。
9月5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重大报告:致力于消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提出了这一框架。报告建议,应根据主要危险因素(遗传、生命早期事件、肺部感染、烟草暴露和空气污染),将慢阻肺病分为五种不同类型,以引起人们对早期干预和预防所能发挥潜力的关注。
11月15日,2023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lobal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Disease,GOLD)正式发布。相比GOLD2022,GOLD2023对慢阻肺定义做了较大幅度的更新。GOLD2023的定义为:慢阻肺病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况,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特征,是由于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肺气肿)的异常所导致持续性(常为进展性)气流阻塞。
11月7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胸腔积液是多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诊断具有挑战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组织专家,充分评估了胸腔积液诊断领域最新的研究结果,基于GRADE证据分级的原则,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胸腔积液诊断的专家共识。该共识符合我国实践情况,将有助于促进胸腔积液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相关临床研究,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规范诊断胸腔积液提供参考。
14、《大空间建筑改建方舱庇护医院技术规程》发布施行
11月22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正式发布实施《大空间建筑改建方舱庇护医院技术规程》(T/CECS1206-2022),该《规程》由首先提出方舱医院概念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亲自牵头,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下达计划,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相关权威单位共同编制的。该《规程》是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规范方舱庇护医院的设计和建设,促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科学指导。
15、《柳叶刀》子刊发表中国研究:吸烟可显著增加56种疾病和22种死因的风险
12月1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一项包含五十余万人的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陈铮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教授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的研究团队共同牵头完成,系统地分析了吸烟与470多种疾病发病及80多种死因的风险关系。研究发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不仅仅限于过早死亡,还会显著增加罹患各类非直接致死的疾病的风险,例如哮喘、消化性溃疡、白内障、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
16、新冠防疫政策与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新冠肺炎更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日晚,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此前,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做出重要部署;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条”。随着政策调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高峰,呼吸界同道勇担重任,承担了大量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展开实施了科学、规范的有效治疗,充分展现了呼吸学科近年来建设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