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篇文章,是我和谢天(《别说你会吃法餐》的作者)一起写的,也是我第一次想麻烦大家转发的文章,希望可以让中国烹饪协会的相关人员看到,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最近烹饪圈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烹饪协会发布“全国地域菜系”,相关负责人称,原有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只是民间说法,实际上中国各地饮食各有其特点,原有说法并不能全部概括,也难以体现中国餐饮文化的全貌和丰富多彩,因此全新推出“全国34省市地域菜系”。
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毛病。今年7月,泸州市政府就发布了《泸州市促进泸菜走出去行动计划(2018-2020)》……四川泸州《川江都市报》响亮地喊出“探寻泸菜的美味秘诀”。我专门看了看“泸菜味型的基因”,暂时没有发现与川菜有何不同,文中还出现了“一菜一格之局,百菜百味之境”,嗯,连口号都没有新意。
中国烹饪协会和泸州市政府作为不同层级的官方组织,纷纷参与到美食餐饮的发展中来,这是好事。中餐这么多年申遗屡屡失败,大家都很着急。遗憾的是,他们似乎都跑偏了。
首先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一个地域范围内地理条件、气候、物产、生活习俗、语言、政治经济等长时间的互相影响、沉淀积累形成的一种
民俗文化
。要成为一个菜系,必须要有鲜明的属性和特色。既然是“积累”,就需要时间,成都历史上多次被攻陷,也有了一次次的移民潮,川菜的博采众长与移民不无关系,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复合味型。
作为普通人,我们关心的只是菜品好不好吃,餐饮老板只关心赚不赚钱,改一个名字,市场就会兴旺了吗?公众号“老周说吃”的观点我比较认同:湖北菜是叫“鄂菜”还是“楚菜”,一点都不重要,它是不是一个菜系,也不重要。能否“打造百亿楚菜产业”,看文件没用,得看市场。
其次
,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从上到下都在忙于“创新”菜系名称?烹饪圈中的朋友一语中的:这样以后搞烹饪大赛,可就是34派系,从申报、审批、评比、认证、考核……每个环节都是钱啊!不禁让人想起,6月29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才通报了中国烹饪协会“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收取费用达444.71万元”。餐饮企业墙上挂的奖章都不可信了,还有人关心你是什么菜系吗?
四川回锅肉和重庆回锅肉的区别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重庆这些年也意欲创设“渝菜”,试图与川菜分庭抗礼。背后驱动力跟中烹协和泸州应该差不多。某些地方官员想要政绩,又找不到更能吸引眼球的东西,就从菜品下手,过去的一套通通抛弃,另立门户,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以此刷存在感。虽然文件发了不少,好像老百姓还是记不住。
此外
,“物以稀为贵”为常识,原本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行业品牌,中烹协完全没有考虑这部分的品牌折损。在邻国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每年都会举办“中国节”,堪称在日本品尝中国美食、体验中国文化的最大盛典,主办方也以“四大菜系”为卖点。我们试想,如果海报换成“34大菜系”,日本友人会不会有点头晕?
有人说,凭什么一直就是你们“四大菜系”、“八大菜系”,我们其他菜,就不是菜吗?就不该享有荣誉吗?当然不是,我反倒认为,如果真的要以“风味特色”来划分,远远不止4、8,甚至远远不止34个,比如广东一个省之内的广州、潮汕、东江菜明显不同;过去说到北方菜,也没有考量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其它北方省市的巨大差异。
区域性餐饮要发展,是不是一定要分门派呢?我们不妨看看世界美食大国法国的做法:
首先
,法国每个大区也有自己的特色菜。法国人认同“美食根植于民间”,法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小镇乃至村落,都能找到关于当地特色美食的协会、同好会、兄弟会等。有些是从业者联合会,起到统合行业资源、化零为整的作用,如香槟协会;有些则纯粹是吃货们聚集的团体,如青蛙兄弟会。协会成员或许是在行业中浸淫多年的从业者,或许是经验丰富的厨师或美食家,或者只是普通吃货。他们走到一起的唯一理由,是对某种特定美食的
热爱
。
法国老饕往往独沽一味爱蛙腿
当组织的专业性得到普遍认可,便会逐渐累积行业内部的影响力。例如“正宗肠肚卷同好会”就对全法的肠肚卷进行审查,达标者可获得“AAAAA”评级。如今“5A肠肚卷”已成为优质肠肚卷的代名词。而“卡昂炖牛肚兄弟会”的“金牛肚大奖赛”,则是代表该行业最高水准的竞赛。
类似的协会,在中国也开始起步。之前扬州市烹饪协会出台了扬州炒饭的制作标准,今年天津市餐饮协会成立了“煎饼馃子分会”。中国的专项美食协会通常为官方背景,起到加强质量监督、规范行业的作用。
传承饮食文化,
对食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不可或缺。很期待某年某日,我们也能拥有民间背景的“上海小笼包协会”、“四川回锅肉同好会”云云。
其次
,餐饮的一大块基础工作在于农业。没有好的食材,烹饪是无米之炊。法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农业大国,虽然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颇高,但总体仍以相对分散、独立的小农经济为主。为了鼓励农户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支持和保护本土农业,法国政府推出了多项值得借鉴的举措:
法国是第一个提出“原产地命名保护(AOC)”制度的国家。仅有在特定产区、按特定方式生产出的农产品,方能称作特定名称,可视为农产品的品牌保护政策。比如,唯有产自香槟产区的气泡酒方能称作香槟。为了维权,法国人甚至成立了香槟协会,专职负责跟“山寨货”撕逼。例如,某次美国国宴上用了“加州香槟”,白宫很快便接到一纸诉状。
法国取得成功后,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纷纷效仿。欧盟成立后统一了该项制度,根据限定标准的不同,分为PDO、PGI、TSG三大门类。
当“原产地”不再稀有之时,法国又推出了“红标(Label Rouge)”制度,对同类产品里品质出众的那部分颁发红标标志——也就是说,红标标志即为高品质保证。每年法国总统都会亲自莅临巴黎“农展会”,不是象征性地到场,而是认真视察、深入交流,甚至待上一整天都不足为怪。
中国于2005年也推出了“地理标志产品”制度。目前已有1000多项农产品获得专属名称,包括耳熟能详的山西老陈醋、金华火腿、郫县豆瓣、盱眙龙虾等等。
可惜,尽管“地理标志产品”已推出十余年,也确实将绿色标志印上了产品包装,却仍少有消费者以此作为高品质产品的象征。这是因为政府虽已建立完善的产品认证流程,却缺乏配套的监督机制与宣传力度。君不见每年都有大量的大闸蟹去阳澄湖“洗澡”,摇身一变地理标志产品。无论是政府还是消费者,都懒得去当“市场监督者”。
第三
,中餐至今都不是世界文化遗产:并非我们不屑于申请,而是屡次申请都铩羽而归。
目前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饮食类项目包括:法国的法餐、日本的和食、墨西哥菜、地中海饮食(7国联合申请)、中近东的薄饼(5国联合申请)、克罗地亚的香料面包、土耳其的小麦粥(keskek)、土耳其与阿联酋的咖啡文化(分别申报)、比利时的啤酒文化、韩国与朝鲜的泡菜(分别申报)、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披萨、马拉维的乌咖喱(nsima)。
对于中餐申遗失败,中国烹饪协会给出的理由,是政府层面不够重视,目前有太多国家遗产项目都排在中餐之前。牵头该项目的湘菜大师许菊云,就在全国人大上提出了“将中餐申遗提上国家战略日程”的提案。
参考法国,法餐申遗就是萨科齐“钦点”的重点项目,并取得成功;现在马克龙又力挺法棍开展申遗,每年巴黎会举行法棍大赛,优胜者能获得爱丽舍宫一整年的法棍订单。相形之下,或许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实在太丰富,政府也没有优先将中餐打造为国家符号的意愿,故而没能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但我以为,中餐申遗屡屡失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
申请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