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库
果库 Guoku.com 精选最值得买的好商品,我们关注最新消费趋势,解决具体生活问题,让线上消费更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INISO名创优品  ·  CEO新年寄语:用非凡的勇气创造新的未来 ·  昨天  
刀法研究所  ·  新年快乐! ·  昨天  
MINISO名创优品  ·  董事长叶国富致全体名创人的2025新年寄语 ·  2 天前  
MINISO名创优品  ·  我「想开」了!全球盲盒节,开心出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果库

本土时尚的未来,绝不该是一场镜花水月的幻想

果库  · 公众号  · 购物  · 2017-06-01 21:21

正文


导语

作为引领市场的设计师品牌,一个想要走向国际的品牌,丢掉自己原有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能走得长远么?

原文转自:KC的时髦圈子

微信 ID:Chic_report


刚刚看完一部纪录片《五月第一个星期一 ( The First Monday in May )》, 它讲述的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览:“中国·镜花水月” 的整个策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在西方主流时尚圈人士眼里的中国是怎个印象。


安娜·温图尔、王家卫、卡尔·拉格菲尔德、詹妮弗·劳伦斯、碧昂丝·诺尔斯、蕾哈娜等人都是这部片子的主演人员


纪录片从令众人尖叫的红毯开始,明星们身着华服,自信地展示着自己对于“中国风”的理解。接着镜头切入了我们都无比好奇的幕后:距展览开始 8 个月,策展人 Andrew Bolton 对着镜头讲述自己想要展示西方设计师如何从中国元素中获得灵感。满满的照片墙上的设计,都是西方大师们对中国的 fantasy 。



但是展览到了近代中国,就戛然而止了。仿佛中国所存在的给时尚的幻想与美好,从现代化之后就彻底结束。大家可以先看一下策展人 Bolton 对于整个展览的介绍: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作为中方发言人不论是叶晓薇,还是香港时装大亨曹其峰和 Met Gala 联合副主席邓文迪,都无一不担心展览会过多地强调过去。


在叶晓薇所代表的中国记者采访时所提出的,关于当代中国部分内容的问题,被 Anna Wintour 直言不讳地回答并否认了会展出当代中国的部分


Met Gala 晚宴名誉主席曹其峰对展览不展示当代中国部分表示质疑


Met Gala 联合副主席邓文迪对于展品充斥太多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提出异议


然而当策展人提出:该如何通过时尚来展现现在中国时,场内陷入了一片令人尴尬的沉默。这时王家卫一语中的:


策展人提出了如何解决用时尚来展现当代中国的问题后,在座人士一片沉默


墨镜王一语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是什么样子,这目前还没有”


试想一下,如果展览主题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是不是至少会有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那一批日本设计师转战巴黎的那段,还有日本原宿风服饰元素的展示呢?但是,即使是愤愤不平,我们仍然无法立即想到一位艺术大师、时尚大师又或者是文学哲学大师来真正代表当代中国的审美。


郭培作为为数不多地入选 Met Gala 的设计师之一,她的作品风格还是在传承过去的工艺,以致于服装被放到佛堂一点都不感觉违和,就像是出自同一个年代


回顾时尚史,时尚界的核心,一向是巴黎、米兰、伦敦, 最近数十年因为经济地位持续上升带来的消费格局变化,新添了纽约和东京。


1858 年法国高定时装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件为顾客定制的“高级时装”


如果说巴黎、米兰和伦敦是因为欧洲历史的传承和贵族生活品味的延续,诞生出代表贵族生活方式的高端时尚品牌,那么只有 200 年历史的美国,和在二战中战败的日本,则是建立起了与崛起的中产资产阶级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品牌。


1903 年纽约一家名为艾里奇兄弟(Ehrich Brothers)的商店组织了一场时尚秀——这也是美国的第一场时装秀,其目的是为了吸引中产阶级主妇们走进商店


纽约的百货店从 1903 年开始自己的时装秀,将其作为促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契机,在 1943 年,约时装周的诞生,是纽约对巴黎“时装暴政”的一次反戈,成功将人们的时尚注意力从巴黎转向纽约。


1943 年纽约时装周场景


纽约时尚中心的崛起不是单纯商业发展的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真正的美国文化基因的形成:上世纪 50 年代是美国时尚获得自我身份,变得真正“美国”的重要 10 年。在过去,这个新大陆上的国家一直追随欧洲的风潮,就如同我们现在一直追寻着欧美和日韩风潮一样。但战争改变了一切。物资的短缺让“需求”成为创新之母,美国设计师只得从“欧洲母亲”处“断奶”,将灵感转向本土女性。


1930 年代的美国时装,基本和欧洲无异


此时运动着装变得强势起来——尽管人们并不会为此付出与“优雅着装”同等的代价;易穿的面料开始用来制作更为正式的着装;可分离的、“一件多穿”的裙子广受欢迎;夹克外套也变得流行,并在此后成为“美国范儿”的代表单品之一。


1950s 美国时尚(左) VS 1950s 巴黎时尚(右)


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帮助了美国,让它成为“引领世界的国家”——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狂飙突进,时尚只是相对滞后的一环。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中,纽约曾与伦敦在时尚领域一较短长,最终,伦敦在这场拉锯战中败下阵来。“嬉皮运动”终结了“摇摆的伦敦”。


1960s 的美国时尚,嬉皮中性风和牛仔裤盛行


对于整个时尚产业,70 年代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时期。嬉皮运动与女权运动的兴起,“反时尚”成为社会流行词,许多高级时装屋在此时倒下,高级时装几近死亡。但对于“美国风格”,70 年代却是极佳的年景。青年人追求狂野自由的风格,热爱牛仔裤、夹克和拖鞋——这些,正是美国风格的经典代表。


1970s ,美国年轻人的波西米亚风装扮


也就是在 1973 年,时装史出现了一场法国设计师与美国设计师之间的重要“对决”: 时年 11 月 28 日,为了凡尔赛宫筹备翻修资金,馆长 Gerald Van der Kemp 和美国时尚界大咖 Eleanor Lambert 决定从美法两国各挑出 5 位顶级设计师来办场时装秀,期望来一场深刻的时装谈话。


Yves Saint Laurent、Pierre Cardin、Hubert de Givenchy)、1960 年接任 Dior 的 Marc Bohan、Emanuel Ungaro 今日这些如雷贯耳的设计师们代表法国出战。


法国设计师的服装展示


法国设计师作品静态展


面对人才济济的法国设计团,美方这边则来了当时时尚圈甚是陌生的 Oscar de la Renta、Stephen Burrows、Halston、Bill Blass 与 Anne Klein(当时随行的小助理是 Donna Karen)


美国设计师的服装展示


美国设计师的服装静态展


在数百位来自于政界,时装界及社会名流见证下,美国设计师以简洁,务实的设计取得巨大成功。世界级的时装媒体,商人终于将视觉焦点转向美国时尚。所以直到 1973 年凡尔赛之战, American fashion 才真正得到世界的承认。


见证此次时装“对决”的名流们,包括安迪·沃霍尔,可见当时美国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如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它是美国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


美国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出席,代表着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的高度发达


日本时装同样也是在 70 年代开始崛起,在日本工商业实力强劲、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的基础上,日本设计们来到巴黎开拓事业。与美国设计师们先赢得美国市场,树立起“美式风格时尚”来挑战巴黎的时尚权威不同,日本设计师先是以获得以巴黎为核心的“国际时尚权威”认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后, 回过头攻占日本市场。


2006 年 8 月,市场研究机构 Ipsos France 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在世界奢侈品市场排名第一,占全球销量的 40% 。曾经在日本的奢侈品名店排起的长队(上图),现在在中国也非常常见,难怪会有这种说法:“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狂热。”


与美国设计师所创立的“强势美国风格”不同,日本设计师并没有通过外向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会将时装内的日本文化元素若隐若现地散发出。无论是高田贤三 ( Kenzo ) 的印花、三宅一生的褶皱、川久保玲的“破烂式”还是山本耀司的黑色主题和森英惠的蝴蝶夫人,每位设计师都有鲜明独特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辨识度高、独一无二,是刻在自己作品上的专属烙印。


这些设计师的作品虽然设计款式。风格明显不同,甚至相差甚远,但总是能从这些作品的内涵和设计理念中找到一种隐隐但固执的东方味道,一种禅意和返璞归真的意向。


相对于这两个后起之秀,我们并没有树立起自己的独特的现代服饰风格,也没有强势的本土文化作为后盾。能够走向国际的中国设计,要能够设计出既能传达中国文化精华,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的产品,并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才华,才能获得中国市场的喜爱和国际市场的认同。这一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备受瞩目的设计师:


从左到右分别为:马可、王陈彩霞、许建树、郭培、王汁、Masha Ma、张卉山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左边四张彩色图是本土土生土长的设计师,他们以中国风为代表的设计走出国门,在国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而右边三张黑白的图片所代表的,是三位海派设计师,他们分别在国外留学,受到西式教育后风格国际化,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


劳伦斯许的中国风设计和 Masha Ma 的前卫风设计


由于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落后,大批学生留学欧美,回国后纷纷成立自己的品牌。现在国内大小时装周中,活跃着大量的海派设计师,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洋溢者,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经验,生存状况不慎堪忧。


海派设计师集中的 Ontimeshow


而本土时尚企业面临转型,却因为缺乏设计和管理人才,而纷纷采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直接 copy 国际大牌成功转型的经验。表面看似“咸鱼翻身”但依然只是邯郸学步,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放弃自身原有的特色,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本土品牌文化越来越弱势,不仅无法被世界接受,即便在中国市场也无法获得认同。


国内成功转型和年轻化的代表品牌之一,采用的就是国际超模+ ins 网红集体站台路线


刚刚发布的大秀也是邀请国际当红模特,走的是欧美青年亚文化的风格


某国内品牌的国际化包装


一味包装成国际品牌,讨好市场的行为,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错。追求高利润和增长,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是这种畸形的市场策略反映的,却是我们畸形的心态。之前我就针对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写过一篇评论: “洋气”这个词,难道不是我们对本土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么?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国内某品牌的介绍,看了很让人寒心


前不久,我逛商场时看到这个国产品牌的化妆品,产品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但是店员口口声声说是意大利的彩妆品牌,让人觉得好像说是国产化妆品就很丢人一样


这是之前我在英国念研究生时,一位英国学姐为国内某实力雄厚的女装品牌设计的橱窗。她在向我介绍这个橱窗作品时,流露着她作为欧洲人的强烈优越感“这是你们中国的时装品牌客户,客户要求就是要把品牌橱窗设计得具有欧美感和国际范儿的样子,要让人看不出是中国的品牌, 如果以后你有认识这样的客户,可以多多介绍给我”


有趣的是,不光商业品牌,很多设计师品牌也在国外注册,商标上还会有 London 、New York 或者 Paris 的字样,生怕别人不知道是国外的品牌。国内对设计师品牌的扶持度,还有媒体曝光度可能不及国外。但是作为引领市场的设计师品牌,一个想要走向国际的品牌,丢掉自己原有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能走得长远么?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市场定位,设计师品牌在第二层级,是作为金字塔上层,引领市场的品牌,受众虽小,但是对于整个市场的意义却很重大


在中国制造正在转型的当下,中国设计只有真正“ Made in China ”和 “ Inspired by China  (受中国启发)”与“ Proud of China (为中国骄傲)”才能真正诞生出基于我们文化,代表我们本土走向世界的品牌不是么?



在中国·镜花水月的展览中,看到这么多西方设计师以中国为灵感而设计出的华服,我们的设计师们为何不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而骄傲呢?中国时尚的未来,绝不该是被一味牵着鼻子走的景象了。


Live Different

⇓⇓

推荐文章
刀法研究所  ·  新年快乐!
昨天
MINISO名创优品  ·  董事长叶国富致全体名创人的2025新年寄语
2 天前
MINISO名创优品  ·  我「想开」了!全球盲盒节,开心出发!
5 天前
美团技术团队  ·  Android硬件加速原理与实现简介
7 年前
银成医考  ·  【考点速递】四类流产的鉴别诊断
7 年前
跟大厨学做菜  ·  妈妈,您辛苦了!(看完不许哭)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