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量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世界首例支架变径治疗髂动脉假性动脉瘤;先心病+风心病,微创大手术一次性“搞定”;成功治疗全球罕见单手“蓝指综合征”患者;突破胃肠手术“高龄禁区”;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通过高技术手术得到救治,让患者获得生的希望。
73岁的患者被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CT检查发现右髂动脉有一巨大假性动脉瘤合并右侧髂内动脉瘤,随时有破裂风险,危及生命。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刘建林教授团队接诊患者后,综合评估认为若采用外科开刀手术切除动脉瘤,修复或人工血管置换髂动脉,手术风险极高;若采用常规介入方法用覆膜支架隔绝假性动脉瘤,对于髂总动脉开口直径与髂外动脉直径相差较大的患者,产生内漏的概率很高,从而导致手术失败。最终,刘建林团队决定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可变径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造影显示,变径后的覆膜支架位置准确,完全覆盖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口及右侧髂内动脉开口,无内漏发生。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天后痊愈出院。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
该手术在全球尚属
首例
。
“如果偶尔能治愈是一个奇迹,那么反复出现的奇迹,则让人对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医学技术越发有信心!”医务科科长张长山说。医疗技术不断提升,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自然会吸引患者来就医。
心血管外科王海晨主任团队完成陕北首例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三尖瓣成形+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填补了
陕北地区
心血管外科微创先天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手术治疗的空白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肋间伤口仅6厘米。术后患者返回心外ICU继续监护治疗,11小时顺利脱离呼吸机,面罩吸氧,呼吸平稳。术后2天床旁活动,术后3天搬离ICU至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术后一周顺利出院。作为建设中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心血管外科的开设填补了陕甘宁蒙晋交界没有心外科的空白。建科以来,科室开展了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微创瓣膜手术、先心病治疗等大量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
通过脊髓电刺激术,我院成功救治一名
全球
罕见单手蓝指综合征患者
。该患者1年多来左手多指剧烈疼痛、发紫发黑,辗转多处求医无果。“在各地治疗期间,我的病症不断加重,部分小指坏死脱落,发紫发黑的区域越来越大。左手皮肤冰凉,越向末端手指温度越低,夜间更是疼痛难忍,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难过地说。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被确诊为蓝指综合征,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王军介绍:“这位患者疼痛评分是8分。这是一种因末梢血管痉挛导致的手指或脚趾在寒冷或情绪压力大的情况下变白、变蓝、变红的现象,在临床上罕见。”为减少手术创伤、节约费用,经讨论会诊,决定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但是效果不佳,最终采用脊髓电刺激装置植入术进行治疗。经过术后持续脊髓电刺激脉冲治疗,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当晚便可以入眠。这是陕北地区首次救治单手蓝指综合征患者,提升了医院疑难病症诊治能力。
普通外科佘军军教授团队为一名90岁高龄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超低位保肛手术;心血管内科强华主任团队成功完成榆林首例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给
70岁
患者的心脏换上了仅有胶囊大小、强有力的“新马达”,助心律失常患者重获“心”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阳甜主任团队,成功开展了陕北地区首例”经支气管镜气管内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为一名大气道狭窄的患者带来了新生,开启了我市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新时代,将为区域内良恶性气道狭窄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坚实保障;西安交大一附院卢桂芳教授与榆林医院内镜中心刘小玉主任密切协作,顺利完成多例胃肠道复杂ESD术,并开展了一系列胃肠道复杂微创新技术,包括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细针穿刺活检术等治疗;成功开展陕北地区首例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手术,为低龄儿童、牙科恐惧症儿童、特殊疾病的儿童及成年群体进行舒适化牙病综合治疗提供了全新途径;骨科二病区成功完成陕西省首例投入临床使用国产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本部的顶级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临床业务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优化手术流程、加强医疗人才培养等措施,手术量实现了稳步增长,为区域内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在保障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行日间手术等新模式,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解决疑难杂症,进行高难度手术,不用往北京和西安等大城市奔波就医。”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榆林医院执行院长佘军军说,在国家卫健委分级诊疗制度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背景下,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作为地方三级公立医院,尽力承担地方患者手术需求,让患者尽量留在当地治疗,实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