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不倒翁、多样的海洋生物、层层褶皱的枕头、遍布坑洼的星球模型、一张张工匠脸谱、印有指纹的风铃……这些竟然都可以用白瓷来进行表现。据悉,德化白瓷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白色釉面,被法国鉴赏家誉为“中国白”,是最早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的瓷器之一。如今,“德化瓷烧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这些白瓷与现代艺术思维的结合创意,来自1月1日在CCTV-12社会与法频道、央视频开播的节目《中国手艺——东方既白》。节目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高校的师生,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普通工匠跨界合作,在“中国白”的故乡福建德化共同创作联名作品。
通过深入产业一线,《中国手艺——东方既白》不仅展现了“中国白”瓷艺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其在新时代下的创新活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不仅如此,节目真实呈现了当代艺术师生走出象牙塔学习传统非遗的过程,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刻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弘扬工匠精神。
01
艺术融合:
一次关于德化白瓷的传承与活化行动
节目开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展出了400多件精美绝伦的白瓷作品,“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展品让数百万游客惊艳不已,成了网红打卡点。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组成了社会美育工作站,师生需要在短短的10天内深入学习国家级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并创作出一系列全新的作品。
来到德化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瑞峰以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等大师的作品都令师生叹为观止,更让他们有所触动的,是制瓷人的匠心——许瑞峰烧制数年才终于烧成大型实心瓷塑,苏献忠反复试验直至达到最佳效果,让学生们了解到德化白瓷在细节处理上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也领悟到白瓷这种材质的独特魅力。
如何结合当代艺术理念,赋予传统技艺和产业新的发展动力,是节目关注的重点。在导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挖掘白瓷这一艺术创作对象的质感特征,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德化白瓷技艺与不同元素相融合,最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作品。
节目在制作上力求真实呈现白瓷技艺的各个流程和产业状况,详细记录了师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点滴细节,包括与工匠们的交流、作品的构思与制作、烧制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等。在第八集中,消防员使用特殊摄影器材首次为观众展示了400多年炉火未熄的古龙窑神秘内在,窑火的猛烈燃烧、釉面那细微的流动,这种罕见细节的真实呈现,也拉近了普通大众与非遗之间的距离。
02
步履蹒跚:
走出象牙塔的创作实践
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是本次社会美育工作站的带队老师,他认为,“艺术家首先得是匠人,这样一种工作传统,其实在现当代的教育里面,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他用不停地创作来给学生进行示范,“直接用手劳动,用手去接触材料,直接去发现在劳作中所孕育出来的创新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创作的第一步,就是不停劳作,做到忘我的境界,就自然而然熟能生巧、技进乎道。
这七名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就是在十天内将创意稿变为作品,他们不仅要不断请教、学习相关的制作工艺,克服时间紧张和工序繁杂的种种客观难题,更要尽量减少“社恐”、执拗、完美主义等性格对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这次制瓷实践,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动心”。
节目真实呈现了在创作过程中的大量细节,这既是创作现场,也是教学现场。节目完全不避讳展示创作过程中的失败和遗憾,真实地展示了同学们如何在实践中去了解白瓷材质特点,以及最终成品中的不尽人意之处。
《中国手艺——东方既白》节目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技能教育对美育精神的推动力。它提倡艺术家首先得是匠人,通过动手创作来激发创新思维,反映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柴窑与电窑如何抉择,为制作《涅槃·海浪》作品收集瑕疵瓷器和碎瓷片的波折等。在第八集开窑时,李泽明的作品《枕头》再次扁平塌陷,枕头变成了“枕头套”。“一种压力也好,挫折也好,它对我以后的创作会是一个警醒,我下次再做作品会更有一些经验或者考量。”李泽明说。
“很多时候,一次失败比一次成功的收获更多。成功,你收获的只有掌声,但你失败的时候,你获得的是很多很多。”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客座讲师叶楠表示。
通过大量的真实流程细节呈现,节目突出展示了艺术学生走出象牙塔所遇到的种种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留下的遗憾,都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他们创作生涯成长的重要养分。
03
致敬匠心:
前所未有的联名作品实验
《天工开物》中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从选料、揉泥、拉坯、上釉到烧制,这些制作工序背后,是无数默默无名的匠人,他们很少留下姓名,只是一代代传承着陶瓷工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极致。
社会美育工作站的师生计划与各流程制瓷工匠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联名创作,主题为“我们”。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宋振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提出,《我们·脸谱》以“瓷泥面膜”翻制人脸的方式,邀请各个流程的制瓷工匠参与联名创作。
这场好戏,就是将瓷艺创作中那些籍籍无名
的“配角”请上“主角”的位置。宋振和苏献忠多次邀请烧窑烧了近半个世纪的窑工冯清芳,都遭到了拒绝,原来低调的冯师傅一是不清楚这联名的意义,二是对“塑像”一事有所忌讳。之后历经波折,苏献忠和宋振又找到修坯师傅、翻模师傅、匣钵师傅等,为打消顾虑,他们会陪着师傅们一起敷一张“瓷泥面膜”。终于,思考良久的冯清芳师傅决定参加联名创作,他的加入也弥补了之前的遗憾,让《我们·脸谱》汇聚了更多的制瓷记忆。
受此启发,杨柏滢同学启动了《我们·风铃》创作计划,她邀请上百位陶瓷厂工人在白瓷坯上留下指印并签名,烧制后制作成风铃。制瓷人常年与泥为伴,指纹会逐渐变浅甚至被完全磨平。杨柏滢同学希望通过保留这些指纹和签名,来记录和展示工匠们在作品产出中的辛勤付出。
《我们》系列作品,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联名创作,是对劳动者的尊重、铭记,也是可以一直保持“正在进行时”的实验作品——每年都能增加新的内容,注入更多的情感力量,它将继续一点点汇聚平凡劳动者的微光,并在未来愈加闪亮。
04
社会美育+技能教育,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水在海里,木在林里,火在夕阳里,我在妈妈的怀抱里,妈妈在煮汤,我飘在云上。”——陈瑞希《家》
在第四集,来自四川大凉山和福建东山的孩子们以“火与陶瓷”为主题展开创作,在张梓倩老师的带领下,从对火的感知入手,逐步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文字。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对家乡、亲人、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国手艺——东方既白》对于工匠精神、艺术创作、融合美学的真实表达,让节目整体上形成了极强的临场感,观众仿佛也成为了这场社会美育、技能教育的现场参与者。“这次美育行动是一个现场。在这个现场里面,每个人都是教学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每个人也都是美育的获益者。”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表示。
节目让我们看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自于劳动大众,它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方式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成为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真实展示德化白瓷的制作流程细节、真诚记录学生们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成长,《中国手艺——东方既白》以“四两拨千斤”的巧思与巧力揭开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神秘面纱,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这无疑有效扩大了德化制瓷工艺的知名度,也为当地如何吸引更多的旅游和文化关注、相关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手艺——东方既白》结合了当代艺术理念和教育理念,以社会美育和技能教育为载体,在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弘扬、美育推广和产业创新等方面多点发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了显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