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好奇心研究所
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和岛  ·  OPPO出海攻略:如何“拿下”墨西哥? ·  昨天  
纯银V  ·  #有效努力训练营# ... ·  3 天前  
差评  ·  人人都骂拼好饭,人人都用拼好饭。 ·  4 天前  
纯银V  ·  #有效努力训练营#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好奇心研究所

为啥人们停不下买买买的手,还不想让人知道

好奇心研究所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09 09:06

正文


就和少女加了锁的日记一样隶属于秘密!




亨利福特说,“如果我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速度更快的马。”

他的意思是:“消费者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把东西摆在他面前。”

在商业主导的消费时代,全世界的商家都在削尖脑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需求。

24 小时便利店、购物中心、霓虹灯、导购小姐、街拍模特、大画幅广告,一个被这一切包围着的都市人,要怎样才能从炫人眼目的万花筒中,只伸手拿他原本需要的那一点,屏蔽掉那些过多的扩展消费?

真相是,人们并不介意拥抱整个万花筒。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狂欢之后:国际时尚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 14 个一二线城市抽样访问的 20 到 45 岁的 1800 人中,有 59% 中国大陆消费者表示他们无法阻止自己冲动购物,即使知道自己已经买得太多。四成的德国受访者、三分之一的意大利受访者、42% 的香港受访者及 46% 的中国大陆受访者都表示他们买了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东西。

我的手早就被砍去,是“生命最原始的冲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下的单

黑色星期五、天猫双十一、京东 618、苏宁 418、特价、秒杀、满减、团购、红包、种草、拍卖、优惠券、饥饿营销,不断有新的购物节新的促销策略加入豪华剁手套餐,不停刺激消费者的购物神经。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的结合,也为购物增加了一层交互属性。绿色和平发布的《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消费观念与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82% 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买一件,72% 的受访者看到穿搭种草文就会激起购买欲望,将近一半(49%)的大陆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而冲动买下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适的东西。

在追求立即满足的消费社会,信用卡、白条、花呗,各式各样的提前支付手段也让人们乐于把“被砍”的手伸得更长一点。报告显示,一般消费者平均每个月购衣 1-2次,但在台湾、香港和大陆一二线城市,都有 40% 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不到一周就会买一次新衣服。中国大陆消费者平均每天花 2 小时逛网店,11% 的中国青年女性每天会花 3 小时,近三分之二的中国大陆和香港民众,以及 55% 的台湾民众,都坦言自己曾在上班或上课时间网购。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的一项名为“你都有过哪些跟初衷完全走偏的体验”的调查,收到 15668 个反馈,其中 11.3 的人曾有过“只想买一个杯子,结果下单满满一购物车的厨房用品(和零食)”般的扩展式消费。此外,有 4175 位读者参与了“你觉得哪些东西越是买不起越觉得有效?”的调查,认为“不买一点超出经济能力的,一般察觉不到好得多美妙。”


买了那么多, 不是积灰就是拿去盖泡面了

好奇心研究所一项名为“你买过哪些鸡肋的东西?”的调查中,4457 个受访对象有过“不买不开心,买了用不着”的经历。在手机几乎成为人的新器官的当今,能被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的 kindle、单反、数码相机都很容易就成了一种越不用越耗电的电子产品,在角落积灰。

绿色和平的数据也显示,衣物过剩在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的受访消费者中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近一半消费者的衣柜里有未拆标签的衣服。

不论是象征“知识升级”的 kindle、屯而不读的书,还是彰显品味风格的衣包鞋,对于当代具备一定消费能力,却在身份认同上找不到坐标的中产和准中产阶级而言,消费越来越不是一种以实用性为目的的购买行为,而是一种表达自我身份的文化行为和修饰自我形象的审美行为。人们想要“在消费上超过物质享受所需要的程度”,不仅从商品,而是在购物本身获得快感。

控制不住自己去买买买,很多人也并不想让人知道

绿色和平的调查表明,虽然人们的购物热情高涨,但近一半的消费者并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消费状况。

50% 的受访者会担心周边的人责备自己乱花钱。试问有谁想听到男友指着衣橱里那件半年前买的连标签都还没撕的连衣裙,来上一句反问,“哈,又买衣服?”

26% 的受访者觉得购物相关的内容是个人隐私,没必要让人知道。在自恋文化兴起的当代,越来越多的人把自我身份等同于向别人展示出来的那个形象,人们更想让人看到的是加过滤镜的自己。至于躺在手机里的原图,就和少女加了锁的日记一样隶属于秘密。

23% 担心周围人说性价比低,另外有 23% 的人担心花费高,怕别人觉得在炫耀。大卫·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中将当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他人导向”。在他看来,“他人导向”意味着过分重视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分在意自己呈现于他人的形象。对总是标榜与众不同的当代年轻人而言,所谓的不同往往也只在以群体为单位才有效。在他人的点赞数和留言评价里找到自我认同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许多浮夸求快的都市人没能形成稳定而系统的价值观的一种展示。

(END)



- 动图来自:giphy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