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立足电影本体,探索未来影像,聚焦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优势的创作群体,建构作者意识与诗性美学,打造小而精的国际一流电影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回应:招聘不存在违规操作 ·  11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分享图片 -20250222212332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回顾|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术周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 公众号  ·  · 2024-05-23 16:34

正文





5月10日,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摄影系与艺术人文学院联合创办的“摄影实践与理论工作坊”正式开班,拉开了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术周活动的序幕。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术周


5月14日起,中国美院电影学院摄影系在电影学院举办了摄影系学术周活动的系列讲座。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院长 为活动致辞,他从本雅明将“摄影作为艺术”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看法改变我们对艺术的整个理解说起。认为摄影是时间的种子,同时它又是时间的摆渡者,它在过去、现在、未来间摆渡。它要比“snap”的这一瞬——扑击、捕捉要大得多,它就像一个时间的黑洞,里面有无数种可能……


他提到,今天我们中国美术学院面对一个共同的大命题是今天的艺术家如何来推进我们的社会感知,如何养成我们的现实感觉,如何把自己放到社会之中,并且让这个社会中的种种的事态、历史进程能够凝结成型。艺术家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媒介,一个感知社会的媒介,一个通向现实的媒介。


他说,在我们摄影系,一直有一个传统:媒介考古的传统。因为今天的摄影太轻易了,每个人拿着手机无限制的拍摄,拍摄变得非常轻易、非常现成,完全的自动化。但实际上,我们要不断地回到这个技术的源头,去发现它的起点是什么,它的初心是什么;让这个世界的景观成为一个图像,让它凝结下来就是摄影的魅力。魅力一方面是面对它在构造我们的现实感知和我们称之为事实的东西,但这个事实是辩证中的事实;另一方面摄影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剧场,它虽然看起来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剧场。这里面凝结着种种社会的动力、潜能和势能。


最后高世名院长说,非常欢迎李舸主席加入中国美术学院,期待能够跟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做一些事,并助力我们每一个同学能够把自己放到社会之中,能够面对我们共同所处的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智海教授致辞


电影学院刘智海副院长 也为活动致辞,他讲到本次学术周从“摄影实践与理论工作坊”为开端,以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为核心,将摄影作为观察社会、感知社会、重构经典,共同探讨摄影传统与新兴议题,回馈摄影教学、摄影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邵文欢老师主持学术周







01

守正创新:以新质生产力建构中国摄影融创美学


第一场讲座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李舸老师 立足自身丰富的纪实摄影经验,一方面从摄影记者的角度出发,用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实例,为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身处学院体系内未能接触的体验。讲座中他分享了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深入到医疗卫生第一线的经历: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深入武汉,历时66天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2千多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并将动人的照片制作而成的短片在讲座现场进行了放映,呈现了摄影镜头记录的最接近真实、鲜活的影像,在场的许多师生因此被打动。



另一方面,李舸老师从摄影作为媒介的角度,分享了他创作和展览的另一脉络,例如他常年深入社会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


在讲座中他还提到面对AI等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摄影作为直面现实的艺术方式,有别于美术的其他造型艺术,有别于大众娱乐,有别于虚拟幻像。他还谈到传统写意与摄影创作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他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法的文房四宝、木牍竹简、烧陶制瓷等手工技艺融合,形成了独幅的新型跨界艺术作品。


李舸教授作品



02

社交媒体与AI时代的摄影


第二场讲座的嘉宾是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蔡萌 。他围绕“把灰烬还原为火:社交媒体与AI时代的摄影”这一主题,来探讨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情境时,在这个“后摄影时代”,是抵抗还是顺势而为?站在摄影的废墟上,我们该如何看待摄影的遗产,及其对未来的意义和价值?



蔡萌老师提到,在今天,摄影已经非常“古典化”了。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自1839年,摄影被宣布发明以来,无论是它在广泛意义上,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还是在精英范畴,与艺术创作的密切联系,摄影为人类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技术与视觉革命。经过185年的演化,时至今日,摄影正迎来它在全球范围内和全领域的“名词化”、固化以及退化倾向。仿佛那个我们熟悉的“摄影艺术”,开始行将就木,或寿终正寝,一个属于摄影的“垃圾时间”或“后摄影时代”,悄然而至。


一方面,特别在进入社交媒体与AI时代到来以后,摄影变得越发便利,门槛也大幅降低,进而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影像书写、视觉生产、图像生成与日常表达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摄影有成为比古典写实绘画更写实的二维平面“绘画”倾向,很多当代摄影展越发变成一种二维高清图像展,时常令人感到乏味。


在此基础上,蔡萌老师试图将摄影的意义和价值,置于摄影之上、之外的某种存在去加以讨论,并抛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找到我们的态度与立场?如何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辨认路径选择的节点?如何把灰烬还原为火?




03

无首、裂口与消失的脸


第三场嘉宾为 写作者、新锐艺评人和独立策展人王欢 主讲,讲座聚焦面部被模糊的文化图式,结合摄影特性, 围绕“消失的头颅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他首先对“无头”的文化小史进行了回顾。在对一些经典“无头”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王欢老师加入了摄影照片中面孔消失的案例,来探讨“无头人”在媒介意义上的死亡,并引出了“无头”与身份叙事的必然相遇——“无头”作为消解形象、抹除身份的象征,也提供了一种讨论照片、身份与记忆的语境。


在讲座的最后,王欢老师回归到摄影创作的角度,引用了摄影中关于摄影“失焦”的注解,为“失焦的人脸是否也模糊了人类主体性”这一问题提供了讨论的空间。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消失的头颅,在苦苦借着身体‘还魂’的同时,也在等待着前所未有的新叙述的到来,这并不全然在于对某一种特定图式的特定阐释,更是对所有特定图式得以成规模集结与起义的理由与勇气。”




在三场讲座的末尾,摄影系主任邵文欢老师对本次学术周活动作了总结。


他对在场的同学们说道:“在讲座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超出我们理解之外的东西,这便需要我们安心回味与沉淀一段时间,在脑海中形成意念和力量,不久的实践过程中这些都会显现出来,成为创作的灵感或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