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美国的军需订单不仅金额巨大,且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领域,日本通过吸收美国的技术打通了生产消费的全产业链。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已进入良性循环,能通过消费和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进入“神武景气”时期。
但我们也要看到,正是日本统制经济打下的基础,才能完美承接美国的需求,不然运气来了,日本能否接住仍是问题。
此外,岸信介的影响并不止于此。
岸信介被美军赦免后,担任过日本首相;
他表弟的岳父吉田茂担任过日本首相;
他的弟弟佐藤荣作担任过日本首相;
他的外孙安倍晋三正在担任日本首相。
岸信介派系始终处于日本的政治中心,他搞的那套统制经济体制由此贯穿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无论是吉田茂的道奇路线,还是被日媒批为加剧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差距的安倍经济学,都有岸信介的影子。
日本的财阀们能基业长青,最终垄断日本的经济命脉,岸信介功不可没。
半导体作为技术、人才、资本三高产业,壁垒高的逆天。
美国半导体产业那么NB,在前期也全靠军方扶持,连风投都不敢参与。
岸信介集中力量办大事那套却能完美契合,成为日本半导体产业称霸世界的基石。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视为亚洲根据地,由打压转为扶持,国家关系进入蜜月期,各种先进技术成批量地转让给日本。
日本为吸收先进技术,设立了工业技术院,由财政全额拨款,负责推动日本整体产业技术的发展。
同时还颁布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限制外资进入,引导日本企业向电子行业进军。
1955年,索尼生产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开启了日本半导体产业在消费领域的称霸之路。
到了1959年,日本的晶体管产量已超过美国,但美国与苏联冷战正酣,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乐见其成。
当然,美国有这个底气,从集成电路的发明到超大规模电路的面世,美国一直走在技术最前沿。
日本虽然赶不上美国,但也很快研发出集成电路和存储芯片,并利用美国在民用领域的缺位,向全世界出口消费电子产品。
随着美日贸易逆差的扩大,美国逐渐回过味来,熟悉的配方来了。
1972年,美国通过反倾销制裁日本,停止向日企提供IC。
当时的日企可没
华为
的备胎,受创严重,生产计算器的
卡西欧
被
IBM
暴锤,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80%直接掉到27%。
从技术上看,日本企业刚能生产1K 的DRAM,IBM已计划在酝酿研发1M 的DRAM用于下一代电脑,这差距大的让人绝望。
日本当然不愿坐以待毙,这边熟悉的味道也来了。
1976年3月,通产省联合
日立、NEC、富士通、三菱
和
东芝
五大企业成立“VLSI技术研究所”,政府和企业再次以举国之力攻克半导体技术。
该项目投资额高达2.4亿美元,没参考物可能有点抽象,这样说吧,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1.8亿美元。
实践再次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毛病。
随后的四年里,研究所捣鼓出实用新型专利1210件,商业专利347件,并靠着这些专利开始逆袭。
64K DRAM时代,日本已能与美国并驾齐驱。
到了256K DRAM时代,美国才刚研制出来,日本富士通和日立的产品已经量产上市。
靠着政府的优惠贷款和补贴产业,一座座存储芯片厂拔地而起,日本开始全面抢占市场。
从良品率看,日本在1980年已远超美国。
从质量看,日本能拍着胸口说保质25年。
靠着质优、量大、成本低,日本把64K DRAM从100美元杀到5美元,硅谷被杀成了鬼谷。
AMD、英特尔、国家半导体节节败退,纷纷开启亏损模式。
到最惨的1985年,英特尔净亏1.73亿美元,宣布缴械投降退出DRAM存储业务。
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却占据了全球DRAM市场的80%,且70%以上的装备都已实现国产化。
志得意满的日本甚至准备把仙童半导体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