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人
从这里开始自由的理解政治,自由的感悟政治。在这里为学术与公共生活搭建起平台。你的公民身份从这里再一次启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如何有效搞定申论提出对策题? ·  6 天前  
底线思维  ·  “重塑”孟加拉国,美国又快人一步 ·  1 周前  
长安街知事  ·  逆转战胜马龙,19岁林诗栋夺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人

特别对话|这件事,为什么我们一干就是十年?

政治学人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10-07 09:59

正文



一秩岁月,轻步而过,“政治学人”业已十载。秉“不止于学术,不限于态度”,我们深耕学问,却不止步于书斋;我们坚守严谨,更拥抱烟火气息。十年风雨兼程,我们因热爱而坚持;时光岁序更替,我们因期待而守望。

八年前,为了在学界与公众间寻求连接,让每一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政治学人”团队首创“学人专访”栏目。在这里,我们聚焦于学术、学人、学科与学问,于国家间求索、在社会中洞见、以人性知微著,在学术公益的接续探索中,形成了“名家专访”“青访专栏”“系主任说”“周年专访”“作者零距离”“学人说”“优博专访”“热点专访”“专访札记”“编译专访”等十余个特色栏目,备受关注。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满怀感激,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读者与朋友致以诚挚谢意。我们深知,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爱,汇聚成了“政治学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将深刻的学术内容化繁为简,用易懂的语言传播政治学知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一学科的魅力;正是你们用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成就了“政治学人”今日充满活力与深度的学术社区。

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我们特推出此文,回访那些曾经在这里为学术公益发光发热的小编们,倾听他们最初的赤子之心、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


— 访 谈 嘉 宾 —

[ 张   兰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欧阳星 ]

就读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曾于2020年7月-2023年7月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徐佳怡 ]

毕业于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曾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H学长 ]

毕业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曾于2020年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高梦冉 ]

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学专业,曾于2021年4月-2022年10月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史清渠 ]

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曾于2022年10月-2023年7月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Zack ]

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曾于2023年7月-2024年3月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张杨子涵 ]

就读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现担任政治学人团队轮值主编、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 李晨怡 ]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现担任学人专访部门负责人。





Part.

[ 01 ]

政治学人:前辈们你们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政治学人”十周年、“学人专访”八周年特别访谈。回顾您当初加入“政治学人”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初心和契机驱动您作出这个决定?


1.“竭尽全力想做出一些原创性成果是我们成立并推动‘学人专访’的重要驱动力”


·张 兰:“政治学人”平台创立之初,更多是转载优质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思考“难道政治学人平台只是知识和文章的‘搬运工’吗?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原创性的产出?”因此,我们开始尝试开设“学人专访”和“圆桌论坛”两个新栏目。就学人专访而言,在赵吉老师的联络下,我们访谈了第一位学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伟老师。竭尽全力想做出一些原创性成果是我们成立并推动“学人专访”的重要驱动力。


2.“‘倒逼式’学习方式是宝贵的提升机会”


·H学长:刚加入“政治学人”的我才考取了政治学研究生,怀有强烈的“补课”愿望。通过参与学人专访工作,我得以与真正的学界“大咖”进行深入对话,并且每次采访前都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准备。这种倒逼式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提升机会。


·徐佳怡:我一直相信良师引领是深入学习一个学科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而“学人专访”有机会让我与政治学领域的学者直接接触。通过广泛了解被访对象、拟定调研提纲,再进行整理从而形成访谈成稿,这整个过程都能够让我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知,积累学科知识,并领略不同学者和学派的风格魅力。


3.“对政治学的兴趣和对‘学人专访’的热爱”


·H学长: 在当时的学术类公众号中,专门设置学术类专访栏目的寥寥无几。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性、挑战性、突破性的工作。我认为学术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创作形式,柏拉图的作品主要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它是双向、多维、甚至是立体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学问。当时的我也怀有情怀,希望能够为学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欧阳星:如果说是什么初心驱动,我觉得是对政治学的兴趣、对“学人专访”的热爱和年青时的勇敢尝试。


Part.

[ 02 ]

政治学人:在团队中,您从志愿者编辑逐步成长为部门负责人,这一路上是什么力量支持您坚持了下来?


1.“追求学术成长与知识传播”


·张兰:政治学作为一门治国理政的学问,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经典思想家开始,便在研究如何实现良善。“政治学人”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群体,通过自组织的形式践行善的理念。政治学人平台所做的工作,是与学界共同推动公共知识的生产,本质上也是在探索,如何实现政治学所讲的良善。


·高梦冉:加入“学人专访”是期望利用空闲时间做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积累经验和技能。在专访发出后,获得访谈对象、读者以及团队小伙伴肯定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抑制,而这也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2.“坚持学术公益精神”


·史清渠:是对公益更深刻的认知。公益是很强大的信念力量,你在做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有意义、是留痕迹的。专访的学术公益得以实现更得益于老师们的无偿支持。老师们尽管忙碌也会抽空接受专访,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畅谈着自己的学术关怀,并对政治学界的年轻一辈充满了关心与期待。我能从专访中看到传承的力量,借此机会我想再次郑重感谢一下我曾经对接过的每一位老师。


·Zack:“政治学人”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相关专业的同学,大家都有着学术公益的情怀,所以在团队中的工作会让人感受到归属感和责任心。

 

3.“享受工作过程与团队合作”


·H学长:本身我很喜欢这项工作,工作本身的价值感和新颖性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当看到自己付出心血的作品被平台刊出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大于一切的。客观来讲,这项工作是有难度的,不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可能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就感、获得感、价值感的源泉。


·高梦冉:专访部门融洽与和谐的环境让人收获良多,也让我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Zack:我觉得“坚持”一词可能背后包含着一种艰辛的意蕴,但是我觉得我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彼此学习、彼此交流也是促使我不断努力和提升的动力。


“学人专访”成员在各地相聚


政治学人: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担任负责人期间最骄傲的一次工作经历?


1.“推动原创知识生产与学术传播”


·张兰:多年前,我和赵吉老师便产生了“办一个政治学人自己的刊物“的想法,到如今通过《政治学通讯》网刊实现了这一愿望。我们的“学人专访”取得了丰硕的原创成果,今年更是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成书出版。回顾“政治学人”的十年历程,从最初的愿景,到一点点实现,我们备受鼓舞,但同时也有更多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Zack: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是围绕学术发表进行专访。我们在读完一篇感兴趣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后,往往会产生进一步探究或者与作者进行对话的冲动;另外,对于青年学者或者学生而言,学术发表的经验和研究心得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部分。很幸运的是,在子涵和伟林两位总负责人的带动下,在“学人专访”与“编辑部”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齐开创了“作者零距离”这样一个板块,并获得了很不错的反响。

 

2.“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专访稿件”


·高梦冉:不仅是部门负责人,专访的每一位小伙伴都有自己心仪的访谈对象,也希望能借此机会与自己喜欢的老师或学者面对面地进行访谈。当这篇访谈最终发布并收获读者的夸赞时,专访小伙伴往往能自豪地说出:“这篇访谈是我做的!”这一点我也不例外。


·H学长:2020年,在我读研的第一个寒假,我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提纲的终稿。正值春节假期,在某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惊喜地发现,老师向我们发送了回稿,且回稿得非常认真细致。后来,这篇稿件还有幸得到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转载,也很荣幸被收录到《政当其途》一书中。

 

3.“促进团队协作与成员成长”


·欧阳星:每次和小伙伴们一起工作时,我们经常谈到一句话:希望大家不仅是工作上的同事,更要是生活中的朋友,还要是学术上的合作者。这个“既要、又要、还要”听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在某一段时间我们基本上达到了这种理想的状态。


·徐佳怡:团队运营是与访谈完全不同的工作内容,说实话我感觉压力感大于成就感,我不能确定我的想法对于团队来说是否是正确的、合理的。所以,在担任负责人期间,我最骄傲的时刻应该是当我的经验让其他成员感到有收获、有价值,以及成员的作品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的时候。


Part.

[ 03 ]

政治学人:回顾您在“政治学人”的经历,您认为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最深刻的影响或收获?


1.“既是家人也是朋友,培养了深厚的团队友谊”


·欧阳星:当年不经意间的出发,如今已是满眼繁华,希望我们的专访照片墙越来越长。通过“学人专访”的共同工作,我们不仅成为了工作上的同事,还在生活中建立了如家人一般深厚的情感。我们经常一起合作撰写访谈稿,每去一个城市就会和当地的小伙伴聚餐聊天,彼此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度过了许多为政治学事业奋斗的快乐时光。


·史清渠:“学人专访”最妙的是,在共同的工作之后,我们的私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大家开始慢慢变成朋友,每到一个新地方必能约几个专访的小伙伴吃吃饭、聊聊天。


 2.“与学者对话,汲取学术思想的深刻洞见”


·高梦冉:“学人专访”的工作是“与学者对话”,我们可以直接汲取学者对自我的人生经历的思想体悟,也能了解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深刻反思,感受到他们作品之外的宝贵经验,获得对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深刻洞见。


·徐佳怡:“学人专访”是一个政治学领域的“知识库”,相当于“学者导航”,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认识一个领域和一位老师。与学者的直接对话,不仅加深了我对他们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理解,也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3.“坚持与创新,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张兰:“政治学人平台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便是如何突破自己的学术舒适圈,也帮助团队成员养成坚持的好习惯。此外,学者们对政治学的热爱和坚守令我们非常感动,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力量与信心做好学术公益。


·徐佳怡:“学人专访”还训练了我对新媒体运营技巧和传播方法的掌握,在当时互联网最火爆的时期,新媒体运营的技术为我敲开了进入“大厂”实习的大门。


Part.

[ 04 ]

政治学人:您如何理解“学人专访”部门的意义与使命?

 

1.“激发学术对话,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徐佳怡:“学人专访”的意义和使命,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个栏目比其他任何一个栏目都更能让人了解政治学,爱上政治学,致力于政治学,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高梦冉:“政治学人”的slogan是“不止于学术,不限于态度”,这同样也是“学人专访”的准则。我们试图在与人的对话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以此激发出学术思维上的火花,“学人专访”不仅仅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


·史清渠:帮助大家真实立体地认识我们曾经从书本上认识的学者,并留下一些痕迹给这个世界。

 

2.“传递学术价值,构建学术公共知识平台”


·张兰:“学人专访”是“政治学人”平台提供原创知识生产的重要路径,通过讲述学者背后的研究进路,对标学科发展与基础理论,与学者对话、启迪,为学界提供与传播学术领域的公共产品。


·欧阳星:“学人专访”透过与名家学者的直接对话,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政治学的前沿研究,为中国政治学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我们跨越时间、资源与空间障碍,通过重建对话精神为学界提供学术、议题与理论的学术公共物品。因此,学人专访更是一种对话载体、是做学问的一种进路。


·Zack:“学人专访”主要向学界推介个体层面的学术思考与学术发展,不仅记录着单个学者或者团队的学术思考,也刻印着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变化与学术关怀。


·H学长:“学人专访”以学术、学人、学科和学问作为布局,是一个传递学术价值的栏目,致力于书写学术,直面学人,服务学科,创造学问。


政治学人:站在“政治学人”成立十周年的节点上,您认为未来的十年,为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继续突破和创新?

 

1.“探索多样形式,丰富学术对话的维度”


·史清渠:建议“学人专访”探索多种形式的访谈,不必局限于文字访谈,或许视频和语音的形式更能传达我们想传达的信息。当然文字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舍弃。


·张兰:在视频传播方式更加流行的背景下,“政治学人”平台以及“学人专访”部门需要思考如何去顺应新时代的潮流,突破窠臼、实现创新。

 

2.“坚持守正创新,紧跟学术前沿动态”


·H学长:未来的突破,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守正创新”。首先是一定要守正,将专访的经典逻辑、形式、风格持续地传承下去,守住专访的“骨”。当然,创新更是必要的,不拘泥于框架,不拘泥于成法,不断更新访谈的形式、对象、角度。工作的核心是跟进学界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访谈的思维,不断创造出广大学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


·Zack:关于“学人专访”的创新,《政当其途》的出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与努力,这也反映出平台团队对于专访栏目更高的定位与思考,要继续推陈出新。

 

3.“深耕良善事业,扩大学术影响力”


·张兰: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和学术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界、服务师生、服务读者,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顺时代而变,不能固步自封。在“政治学人”团队成立十周年的节点上,我们需要重新总结、重新出发,期待我们“政治学人”未来能够做得更好!


·欧阳星:每次和大家谈起心愿或未来图景,都会和小伙伴们聊起如何做一番事情:一,创新学术品牌,打造国际一流的“学人专访”;二,坚守政治学科,为学界提供学术前沿议题;三,大家彼此成长,一起奔赴青年学人的未来;四,守望政治学,一起建设学术共同体与团队。有的愿景已经基本上实现,而有的愿景,大家还在朝向它奋斗。期待我们“学人专访”的良善事业能“让每一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学”,也希望访谈工作成为大家学术成长史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学人专访”部门例会合影


Part.

[ 05 ]

政治学人:作为曾经的部门负责人,您会对现在的团队成员,特别是新人,有什么样的建议或鼓励?

 

1.“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史清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诸位专访在任和未来的小伙伴们共勉。


·徐佳怡: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也许我们在面对一些机会和选择的时候会担心:自己能否胜任、付出是否值得、前路是否坦荡......在这个优绩主义的内卷时代,容许自己不计得失,勇于尝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珍惜团队,持续学习”


·欧阳星:第一,柏拉图说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第二,韦伯说的“单凭渴望与等待,将一无所获,应该做些别的。投入我们的工作,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项天职,达到日常的要求。”第三,祝福我们的良善事业能够永远存在下去。希望大家一起合作、联系常在!


·徐佳怡: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平台,更能够珍惜一路同行的小伙伴,多多联系,也可以加强线下交流。志同道合者难得。

 

3.“勇于创造,大胆创新”


·高梦冉:“学人专访”是一个包容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学会创新,去做任何具有突破性的事情。即使失败也没关系,这里允许“试错”,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土壤,这在当今社会难能可贵。所以在这里可以大胆一点,可以放肆一些,去追求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回顾历史和意义时,不禁感受到其作为榜样力量的深远影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位学者和团队成员的努力都如涓涓细流,汇成了推动“政治学人”发展的强大洪流。通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合作精神,我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在友谊和成长中不断进步。

当前,“学人专访”部门继续秉承这种信念,致力于以更高的标准和创新的方式推广政治学。我们拥抱新技术、新媒介,探索视频和音频形式,以扩大传播的影响力。这一转变不仅保留了文字的深度,也增强了视听的传播效果,使政治学变得更加触手可及。检视现在、展望未来,“学人专访”又将怎样肩负使命,继续推动政治学传播的前行?现任部门负责人们这样说道……

 


2024“学人专访”团队


政治学人:回顾过去,“学人专访”部门开拓了哪些特色栏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政治学的传播有哪些积极影响?展望未来十年,您希望“学人专访”部门达成哪些长期目标?


·张杨子涵、李晨怡:“学人专访”部门经过八年发展,已创建了多个特色栏目,如“名家专访”“青访专栏”“优博专访”等,围绕“学术、学人、学科、学问”四大核心,我们逐渐搭建起了立足“学人”的“名家专访”“青访专栏”“优博专访”“学人说”;围绕着“学术”与“学问”,我们设置了“热点专访”“专访札记”“作者零距离”“编译专访”;而从学科出发,我们则有“系主任说”“周年专访”当然,在这些不同的栏目之间,“学术、学人、学科、学问”不是割裂,而是联系贯通在一起的,但不同栏目侧重点各有不同。


“学人专访”栏目一览


至于成果,我认为最大的成果就是一篇篇专访推文。与成果直接关联的,是我们的影响力:从首创至今,我们已经连续推出100余位学者的原创访谈,这些访谈覆盖了政治学各个二级学科,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仅2023年,我们17篇原创推文阅读量超过20万,多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政治学人”平台于近期出版的政治学人访谈录《政当其途》,集中呈现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人关于学术与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展望未来,持续向政治学学术圈和广大读者产出并传播中国政治学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对话类文章是我们长期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部门既要精进稿件内容,也要提高传播广度。在精进内容方面,团队要挖掘更多热点话题、热点学者、热点研究成果,提升团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在传播广度方面,专访栏目未来能够将对话形式扩展到视频平台、播客平台,以及正在井然展开的纸质版发表工作。我们期望“学人专访”成为政治学界不可忽视的青年力量,加强国际化发展,与全球学者建立联系,促进政治学知识、研究和智慧的全球互动。

政治学人:作为部门的负责人,您如何定义团队的核心理念与宗旨?这些理念和宗旨在指导团队工作、维持凝聚力,以及推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杨子涵、李晨怡:“学人专访”部门的核心理念,与整个政治学人团队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学术公益的初心——“不止于学术,不限于态度”。如前所述,我们不仅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关注学术、学人、学科、学问之间。我们也关注个人成长、团队发展与学科未来之间的联系。个人成长方面,我们一起见证为己之学的乐趣所在;在团队发展方面,我们一起见证团队发展的蓬勃生机;面向学科未来,一起见证学科未来的日新月异。这三个方面是由小到大、推己及人、相互联系与影响的过程。此外,我们也树立了团队的宗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团队开展专访工作的要求与目标,那就是,关注学人学术、学人、学科、学问,富有原创、前沿、特色、关怀。


具体到工作层面,如果是一个词,“对话”;如果是两个词,那就是 “对话”加上“持续学习”。两者的差别不过是“在群体中成长”以及“个体学习”。“学人专访”向来是一个需要沟通力与交流度的部门,每一位成员都是合作网上有力的绳结,我们需要通过绳结之间的绳段进行灵感的传发、运输与交付……只有这样,优秀的稿件才能像活的泉水一般涌现。持续学习的对象既是我们采访的对象:政治学名家、发表重要期刊的青年教师、代表本校本系政治学研究的领军者……也是在我们团队工作的每位小伙伴,在评议阶段,每位撰稿人将被一众评议人“簇拥”着改稿;甚至通过旧稿重写、评议人与撰稿人身份转换等工作形式,大家也能向过去的自己学习。由此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技能的升级以及视野的拓宽,从而不断精进稿件质量;同时,当团队成员认识到自身素养与自己的工作质量共同提高时,他们会感到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特别感谢“专访”一路走来所有的伙伴们

陈柳汐、陈若凡、陈卓、程凯、代昌敏、杜陈、高梦冉、顾嘉伟、郭见田、郝若雯、霍盈州、焦磊、李晨怡、李嘉豪、李健、李金锦、李璐雅、李佩倢、李小雨、李宇晗、林健、蔺绍春、刘千歌、刘倩雨、刘洋、龙雨葳、陆劲竹、卢春玲、罗涵、罗萍、马丝妮、马涛、毛成斐、宁豪龙、欧阳星、潘子阳、蒲洋、申程仁、沈馨儿、沈琰、史清渠、宋昱洋、唐辰、田丰赫、王林、王瑞芸、王啸林、王馨瑶、王哲雨、王志浩、王智灏、王智睿、吴璇、夏飞朋、夏夕钦、小龙、向虹霖、奚光泽、邢羿飞、徐红洪、徐佳怡、徐绍峰、晏梓、杨敏、游志远、曾泽栎、张兰、章霈琦、章烁晨、张雪莉、张杨子涵、张奕、张紫昕、赵吉、赵冉、赵文洁、郑静、郑斯尹、周楚粤、周毅、周子晗、朱晗蕾

未来,“学人专访”部门也将同“政治学人”团队一并,秉持学术公益精神,拥抱变革,推动政治学传播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政治学人专访栏目集锦


学人专访采编集锦:

包刚升|曹海军|陈超|陈周旺|段德敏|房宁|费海汀|耿曙|郭台辉|郭忠华|郭道久|郭定平|黄琪轩|季乃礼|金安平|荆学民|郎友兴|李春福|李钧鹏|李辉|李路曲|李石|李艳霞|吕德文|刘建军|刘伟|马得勇|马啸|欧阳静|任勇|孙国东|孙磊|孙晓春|谭安奎|唐世平|佟德志|汪段泳|王立峰|王正绪|吴冠军|吴晓林|肖晞|谢岳|徐勇|徐湘林|郇庆治|熊易寒|杨光斌|杨雪冬|杨阳|殷冬水|颜德如|游宇|张星久|周平|朱光磊|朱天飚|张国清|张树华|张贤明


青年学人访谈集锦:

陈科霖|陈青霞|黄晨|季程远|凌争|刘九勇|童志超|向杨|张力伟|赵志远


特色访谈栏目集锦:

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阿富汗田野调查|俄乌冲突评议|六周年访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化


作者零距离”专栏

郝诗楠|黄振乾|祝辰浪|尚俊颖|张兰


“学人说”专栏

肖晞|顾超|徐勇|任勇|杨光斌|任剑涛|王正绪|卫知唤|韩冬雪




采编|罗涵 游志远 田丰赫 向虹霖 朱晗蕾

编辑|罗涵 李嘉豪 毛成斐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大兰 张杨子涵 李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