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当飞驰列车撞上鸟类,影响有多大? ·  7 小时前  
中工网  ·  张天峰被查! ·  2 天前  
学习大国  ·  文化市集,卖啥? ·  4 天前  
终极较量  ·  金灿荣:2025年,五大预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2025,新型城镇化向“新”发力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1-18 12:34

正文


半月谈评论员 孙仁斌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的一年,要抓好九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颇具深意。展望2025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新型城镇化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又会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向何处发力?

找准新型城镇化的时代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概念日渐清晰,其承担的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重要职能也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不断演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与价值。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对应,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75%至80%的水平之后,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与之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农”工作的中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如何将二者的发展统筹起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协同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融合,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成为一体两面,齐头并进,无疑将进一步释放城乡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能。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主要依托于第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乡村振兴则侧重于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升级,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共进。

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畔,游客和市民在品尝巫溪烤鱼 黄伟 摄
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人口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供应,也可以把乡村特色产业与城镇化的工业、服务业相互衔接,带动人口双向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要保障包括广大农民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权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是打破这种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

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着许多新内涵。

发展理念新。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传统城镇化更多关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将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这意味着,要全方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权益的落实。乡村振兴同样强调以人为本,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立足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实现路径新。传统城镇化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扩张城市边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应强调产业协同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镇周边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为城镇提供优质农产品,又能结合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形成城乡产业双赢的良好态势。

品质提升新。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追求生态良好、宜居的城市环境,避免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发展路径;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生态空间、推广绿色建筑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乡村振兴也日益注重强调挖掘和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风貌,留住“美丽乡愁”。例如,对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建设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和美乡村、宜居乡村,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文化品质。

如何结合、融合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新型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一体推进,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牵引。增强顶层设计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将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上,明确划分城镇建设区、农村居民点、产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城乡发展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避免功能冲突和重复建设。考虑城乡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变化等因素,充分评估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提前规划城镇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后的产业承接方向。

——促进产业协同,城乡相互促进。要加强城乡产业深度对接,构建城乡产业融合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或产业方面“千城千乡一面”。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合理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梯度转移,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对土地资源需求较大的产业环节,如农产品初加工、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可以向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产业转移“无缝衔接”。

——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变味走形。毋庸讳言,在部分地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例如,有的地区受发展冲动使然,盲目造城、造景,把新型城镇化搞成了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地区在乡村振兴中缺少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不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建设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工程”,造成建设资金不少花,群众“不买账”。凡此种种,都需要未雨绸缪,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监督问效,避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摊大饼”“撒芝麻盐”,确保良性健康发展。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