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明白人性的缺憾在何处,才能更好的选择方法去处理真情。
▼ 本文由豆瓣用户@茹亦惜 授权发布 ▼
《巨婴国》,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他在近二十年内对于中国现状人群的大众心理的深刻研究,并对人性展开了充分的思考。
他在书中就当前国内精神分析学界的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这一结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在弗洛伊德的论述中,他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这一经典概念为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并不仅仅表面中国人在吃文化上的发达,也代表着中国人在依赖性的极端和自理能力的不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年龄不成熟。或许意义上有偏差,但比较利于你更简单的理解。
首先,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要理解这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有何区别。当我出生发现这个世界唯我独一无二,我会骄纵而任性,使唤所有能碰到的一切,用个人意志支配世界达到非黑即白的特点,这一方面武志红老师采用了最为形象的例子,就是皇帝,他们会在一生的时间里将个人定位停留在这个层面。
随着个人的成长,当我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开始对旁边的人产生情绪和认知,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接触最多的便是父母,那么就形成了依赖并且对立的矛盾分裂心理,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在这个时候控制权就成为了我们想要掌握的核心,我们在乎忠诚,可另一方面因为是以我个人为中心,所以我们需要这种不对等的付出,“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这就是书中所表述的国人最普遍的心理,我们很难在索取和付出中找到平衡点,我们依旧自私但开始接受他们。
而接下来,我们开始容纳另外一个声音的介入,我可以理解更复杂的感情关系,在这里,我们依旧会设定一个忠诚底线,但已经能够控制心理上的愤怒和焦虑,懂得忍让和避免绝对性。对比发现,便很好的理解了武志红老师所说的大众心理停留在第一个至第二个心理年龄之间的论述。而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是怎样的呢,实际来说,就是在找妈。我们渴望被照顾被关爱,又想要为所欲为的占有和对方无条件的忍让。但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念内,特别是“孝顺”一词的束缚,我们在渴望得到重视和偏爱的年纪却被压制了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的人生轨迹是顺从父母,而不是父母顺从子女,子女是无意识的,子女的一切选择首先来自父母的意愿,那么就不免导致了国人心理层面的欠缺和不成熟。对比心理年龄普遍较高的美国,就不难发现,在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并没有顺这个词,而只有孝。
作者在书中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例如他说男人找的是“新娘”,就是新的娘,而同样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孩找伴侣会接受大叔这一定义的原因。
那么,我们通过这本书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哪里,恐怕就是作者本人所想要表达的“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需要被理解,被认识到,而后才能不带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我们要明白人性的缺憾在何处,才能更好的选择方法去处理真情,教育孩子要给他稳定有质量的爱,对待父母要孝敬而不盲从,对待妻子或者丈夫,要懂得忍让和付出,这些都是一路走来的必修课,希望你可以懂得。
本文版权归 茹亦惜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书籍《巨婴国》。